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对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共2 000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文献资料法、理性分析法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现阶段学生在选择体育课教学内容方面受学习成绩、学习环境等因素影响,呈现选择单一的现象。通过分析,建议树立学生体育课主人翁意识,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学生对体育项目的深入了解。
关键词:公共体育课程 体育兴趣 高职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3(b)-0049-02
随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贯彻实施,大学体育课已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主要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发展。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形成与变化需要研究,因为大学生体育兴趣是影响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重要因素,它可以影响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与实施过程。以高校更好地开设公共体育课程、完善公共体育教学、优化改革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为出发点,研究高职高专学生体育兴趣与课程开设之间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所持有的意向,它标志一个人参加某种活动的积极性,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现代运动生理学、心理学、教育控制论、行为科学一致认为,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激发人们学习情绪的反馈效果,并对人类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结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实践,通过对大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的调查分析,努力探索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路,是十分必要和现实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文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在校男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向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2 000名男女大学生(其中男生1 000名、女生1 000名)发出“您感兴趣的体育项目”网络问卷调查表,回收有效问卷549份,占发出总数的29.7%。
1.2.2 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国内外有关体育心理学、行为科学以及相关论文等的文献资料,全面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对体育课开展的项目积极性不高
此次调查问卷通过微信调研的方式自愿投票,投票前动员学生参与投票。从投票结果可以看出,此次问卷一共向全校2 000名学生下发问卷,但仅有549位学生参与了投票。值得注意的是,此问卷阅读量为1 980。说明1 980位同学阅读了问卷,但却只有549位投了票。说明学生对公共体育课开设项目参与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学生持观望的态度,对体育课开设什么项目漠不关心。也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对体育课开设的内容不关心不积极,处于逆来顺受无所谓的状态。从已经投票的结果分析,相对于男生而言,女生参与度更高。从侧面反映出男生对体育课的关注度程度反而不如女生。
2.2 传统体育项目不再热门
从表1可以看出,传统的足、篮、排球及田径项目遭学生冷遇,而一些新兴的项目受学生喜爱。结合表2可以看出,学生在体育课项目的选择上更愿意选择一些娱乐性强,运动量看似不大的项目。学生在选择课程内容方面主要出自兴趣爱好,喜欢尝试、选择未接触过的项目。东莞作为篮球之乡,篮球项目开展热烈,但是选择篮球项目的同学却没有想象中多。反而像瑜伽、羽毛球等在东莞普及程度一般的项目却深受喜爱。
2.3 简单易学的项目更受欢迎
从表1可以看出对瑜伽、羽毛球项目感兴趣的学生多。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参加锻炼者能较快地进入角色,动作技术相对容易掌握。不同于专业人员,学生在选择项目时也不全凭兴趣爱好,动机往往是功利的,很多时候受学习环境、成绩高低、运动量大小等因素的影响。这些项目对体质要求适中,运动量适宜,有对抗的一面,但更多是有娱乐性的一面,锻炼环境比较优雅,比较适合社交活动的开展。
2.4 学生兴趣爱好趋于单一
从表1可以看出,选择羽毛球、瑜伽、篮球项目的同学占到总人数的60.9%,这3个项目所占的比例远高于其他项目。同时选择羽毛球的同学占29%,只略少于健美操、足球等其他10个项目的总和。一方面反映出这3个项目深受喜爱,令人担忧的另一面是扎推选择个别项目反映出学生对广大体育项目了解不深,以至于一些像武术、健美操等项目遭遇冷门。同时反映出学生在选择体育项目时并不是在一个对各个项目了解的基础上做出的合理的选择,而是处于一种非理性的、功利的、偏颇的选择。
3 小结与建议
3.1 提高学生主人翁意识
学生对体育课项目的开展缺乏主人翁意识,处于一种观望态度。学校安排上什么内容就参加什么项目。造成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在他们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往往都是学校安排好上课内容,他们被动接受,主动选择的机会较少。使他们养成了一种被动接受上课内容的习惯,形成一种思维定式。造成在进行调研时,学生多处于观望态度。应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主动表达诉求,并在合理的范围内满足学生诉求,使学生确实感觉到回应,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体系建设上来,如此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
3.2 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
学生在选择课程的动机上往往是功利的,局限的,很多时候更多的是凭感觉的。这是由于学生缺乏专业认识,对项目了解不深,不具备长远考虑造成的。学生并没有错,而是一种本能的反映。这就要求各学校体育部门管理者,从实际出发,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促使学生抛弃上体育课只是为了要成绩拿学分的课程意识,使学生养成体育课是关系他们未来社交、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的影响深远的课程意识,需要同学们从长远考虑,为将来打算。
3.3 加大宣传,促进了解
学生的选择从另一方面放映出学生对各个项目缺乏了解,很多选择仍然基于日常生活中的了解,缺乏专业认知。应当加大宣传,让学生对各个项目有更全面的了解。通过微信平台,学校公众号等网络措施,让学生在做选择时对各个项目的要求,任务,参加这些项目要具备的素质,以及各个项目的特点有更全面的了解。让学生更理性地选择课程。从而真正达到由兴趣出发,通过体育课堂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目的。
3.4 合理发展各项体育运动,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方向
学生的选择往往是被动的,与教师、学校的引导有很大的关系。在课程设置方面不能因为选择的学生少就摒弃一些优秀的项目,例如武术、形体等。相反的,更应该引导学生对这些项目有深入的了解,从而去喜欢和练习这些项目。一支独大不是良好的发展模式,百花齐放才能真正促进繁荣。
参考文献
[1] 王军朝.“90后”大学生体育兴趣调查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2):23-25.
[2] 王亚男,牛同舟.河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3):45-47.
[3] 杜文岭,项立敏.关于徐州市高校大学生体育兴趣的调查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4):31-32.
[4] 沈启军.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课兴趣的调查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0):24-26.
[5] 刘为.对大学生体育兴趣的调查与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8(1):85-86.
[6] 徐素华.当代大学生体育兴趣的调查与分析[J].学习月刊, 2007(10):106.
[7] 尹长江.大学生体育兴趣和锻炼动机的调查研究[J].运城学院学报,2007(2):55-56.
[8] 季华,赵华丽.湖北省高校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8):46-47.
[9] 叶钢.体育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陕西教育:教学,2005(12):102-103.
[10] 魏荣.西北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及归因的调查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05(3):89-90.
关键词:公共体育课程 体育兴趣 高职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3(b)-0049-02
随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贯彻实施,大学体育课已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主要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发展。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形成与变化需要研究,因为大学生体育兴趣是影响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重要因素,它可以影响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与实施过程。以高校更好地开设公共体育课程、完善公共体育教学、优化改革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为出发点,研究高职高专学生体育兴趣与课程开设之间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所持有的意向,它标志一个人参加某种活动的积极性,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现代运动生理学、心理学、教育控制论、行为科学一致认为,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激发人们学习情绪的反馈效果,并对人类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结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实践,通过对大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的调查分析,努力探索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路,是十分必要和现实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文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在校男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向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2 000名男女大学生(其中男生1 000名、女生1 000名)发出“您感兴趣的体育项目”网络问卷调查表,回收有效问卷549份,占发出总数的29.7%。
1.2.2 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国内外有关体育心理学、行为科学以及相关论文等的文献资料,全面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对体育课开展的项目积极性不高
此次调查问卷通过微信调研的方式自愿投票,投票前动员学生参与投票。从投票结果可以看出,此次问卷一共向全校2 000名学生下发问卷,但仅有549位学生参与了投票。值得注意的是,此问卷阅读量为1 980。说明1 980位同学阅读了问卷,但却只有549位投了票。说明学生对公共体育课开设项目参与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学生持观望的态度,对体育课开设什么项目漠不关心。也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对体育课开设的内容不关心不积极,处于逆来顺受无所谓的状态。从已经投票的结果分析,相对于男生而言,女生参与度更高。从侧面反映出男生对体育课的关注度程度反而不如女生。
2.2 传统体育项目不再热门
从表1可以看出,传统的足、篮、排球及田径项目遭学生冷遇,而一些新兴的项目受学生喜爱。结合表2可以看出,学生在体育课项目的选择上更愿意选择一些娱乐性强,运动量看似不大的项目。学生在选择课程内容方面主要出自兴趣爱好,喜欢尝试、选择未接触过的项目。东莞作为篮球之乡,篮球项目开展热烈,但是选择篮球项目的同学却没有想象中多。反而像瑜伽、羽毛球等在东莞普及程度一般的项目却深受喜爱。
2.3 简单易学的项目更受欢迎
从表1可以看出对瑜伽、羽毛球项目感兴趣的学生多。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参加锻炼者能较快地进入角色,动作技术相对容易掌握。不同于专业人员,学生在选择项目时也不全凭兴趣爱好,动机往往是功利的,很多时候受学习环境、成绩高低、运动量大小等因素的影响。这些项目对体质要求适中,运动量适宜,有对抗的一面,但更多是有娱乐性的一面,锻炼环境比较优雅,比较适合社交活动的开展。
2.4 学生兴趣爱好趋于单一
从表1可以看出,选择羽毛球、瑜伽、篮球项目的同学占到总人数的60.9%,这3个项目所占的比例远高于其他项目。同时选择羽毛球的同学占29%,只略少于健美操、足球等其他10个项目的总和。一方面反映出这3个项目深受喜爱,令人担忧的另一面是扎推选择个别项目反映出学生对广大体育项目了解不深,以至于一些像武术、健美操等项目遭遇冷门。同时反映出学生在选择体育项目时并不是在一个对各个项目了解的基础上做出的合理的选择,而是处于一种非理性的、功利的、偏颇的选择。
3 小结与建议
3.1 提高学生主人翁意识
学生对体育课项目的开展缺乏主人翁意识,处于一种观望态度。学校安排上什么内容就参加什么项目。造成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在他们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往往都是学校安排好上课内容,他们被动接受,主动选择的机会较少。使他们养成了一种被动接受上课内容的习惯,形成一种思维定式。造成在进行调研时,学生多处于观望态度。应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主动表达诉求,并在合理的范围内满足学生诉求,使学生确实感觉到回应,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体系建设上来,如此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
3.2 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
学生在选择课程的动机上往往是功利的,局限的,很多时候更多的是凭感觉的。这是由于学生缺乏专业认识,对项目了解不深,不具备长远考虑造成的。学生并没有错,而是一种本能的反映。这就要求各学校体育部门管理者,从实际出发,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促使学生抛弃上体育课只是为了要成绩拿学分的课程意识,使学生养成体育课是关系他们未来社交、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的影响深远的课程意识,需要同学们从长远考虑,为将来打算。
3.3 加大宣传,促进了解
学生的选择从另一方面放映出学生对各个项目缺乏了解,很多选择仍然基于日常生活中的了解,缺乏专业认知。应当加大宣传,让学生对各个项目有更全面的了解。通过微信平台,学校公众号等网络措施,让学生在做选择时对各个项目的要求,任务,参加这些项目要具备的素质,以及各个项目的特点有更全面的了解。让学生更理性地选择课程。从而真正达到由兴趣出发,通过体育课堂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目的。
3.4 合理发展各项体育运动,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方向
学生的选择往往是被动的,与教师、学校的引导有很大的关系。在课程设置方面不能因为选择的学生少就摒弃一些优秀的项目,例如武术、形体等。相反的,更应该引导学生对这些项目有深入的了解,从而去喜欢和练习这些项目。一支独大不是良好的发展模式,百花齐放才能真正促进繁荣。
参考文献
[1] 王军朝.“90后”大学生体育兴趣调查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2):23-25.
[2] 王亚男,牛同舟.河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3):45-47.
[3] 杜文岭,项立敏.关于徐州市高校大学生体育兴趣的调查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4):31-32.
[4] 沈启军.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课兴趣的调查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0):24-26.
[5] 刘为.对大学生体育兴趣的调查与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8(1):85-86.
[6] 徐素华.当代大学生体育兴趣的调查与分析[J].学习月刊, 2007(10):106.
[7] 尹长江.大学生体育兴趣和锻炼动机的调查研究[J].运城学院学报,2007(2):55-56.
[8] 季华,赵华丽.湖北省高校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8):46-47.
[9] 叶钢.体育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陕西教育:教学,2005(12):102-103.
[10] 魏荣.西北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及归因的调查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05(3):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