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出院6个月后血清抗体水平检测

来源 :上海预防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c26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出院6个月后血清抗体的水平,为进一步研究COVID-19患者IgM、IgG以及中和抗体滴度水平的持续时间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gM、IgG的抗体水平,采用新型冠状病毒活病毒中和试验检测181例COVID-19康复出院患者血浆的中和抗体.[结果]181例出院6个月的患者中IgG阳性率为92.27%(167/181),IgM阳性率为28.18%(51/181).其中117例(64.64%)患者IgG抗体阳性、IgM抗体阴性,表明患者体内已产生稳定的抗体,提示既往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现处于恢复阶段.166例患者体内可检测出中和抗体,中和抗体的阳性率达91.71%(166/181).[结论]COVID-19患者治愈出院6个月后,体内产生的抗体持续存在,且中和抗体保持在较高水平的稳定状态,对未来COVID-19抗体持久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PPCs)发生率高,增加医疗费用,并且增加患者围手术期的死亡率,是影响外科患者术后康复和预后的重要因素.全身麻醉诱导后,呼吸动力和肌肉功能改变,肺容量减少,使用肌肉松弛药的患者更易出现肺不张.在全身麻醉下行大手术的患者,呼吸系统可能需要6周时间才能恢复到术前状态.虽然PPCs的防治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目前诸多诊断、防治措施等仍存在争议.本文对患者围手术期易发生PPCs的危险因素以及防治策略的研究现状等进行概述,为临床
牙胚发育过程中受不同因素影响可导致牙内陷的发生,引起一系列牙周疾病.根据内陷深度及与根尖周组织的关系,牙内陷可分为OehlersⅠ型、Ⅱ型、Ⅲ型.牙内陷临床表现多样,仅根据临床检查不能准确判断牙内陷的分型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需借助X线和锥形CT(CBCT)等影像学检查来明确诊断,其中CBCT是观察牙内陷解剖结构的最佳技术手段.牙内陷的治疗原则为尽可能保存活髓和最大限度的保存患牙.根据不同的牙内陷类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可以防止牙髓变性、坏死及根尖周病的发生,提高预后效果.Ⅰ型牙内陷在病变部位进行预防性充填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是由小肠内细菌过多引起的伴有一系列胃肠道症状的临床综合征.SIBO的病因较为复杂,与胃酸缺乏、肠动力障碍、小肠解剖改变、免疫抑制等保护性抗菌机制失效有关.同时,SIBO在肠易激综合征、胰腺炎、炎症性肠病、肝病、肥胖和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中均有较高的阳性率,说明这些疾病可能是SIBO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