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大力推动思想道德建设的改进创新,重点要在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时效性三个方面狠下功夫。这一论述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指明了基本思路。
一、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时代性
从市场经济来看,市场经济自主经营的原则激发了人们主体意识的生成,同时诱发了个人主义倾向;市场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利益群体的多样化必然导致思想道德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增强了效益观念和求实精神,同时诱发了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思想。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一些成年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以及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了不可轻视的负面影响。面对这种新情况、新问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要立足于市场经济的实际,贴近生活。一方面立足于市场经济自主经营、平等互利的实际,引导未成年人增强主体意识,树立平等互利、公平诚信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立足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求利性的实际,引导未成年人树立开拓、进取、创新的观念和时效、信息等功效性价值观念。
从对外开放来看,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广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同时,西方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以各种形式渗透进来,对未成年人的思想产生了冲击。面对这种新情况、新问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联接,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要进一步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加强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道德教育。
二、不断探索,准确把握规律性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关键是准确把握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包括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学校德育工作规律等。要不断探索这些规律,使思想教育从盲目性转向科学性,从零散性转向系统性,从随意性转向规范性,整体构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从整体性原则来看,学校德育是由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等要素系统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从有序性原则来看,学校德育是由小学、中学、大学等层次系统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就是以要素系统为横坐标,以层次系统为纵坐标,进行横向贯通,纵向衔接,有序排列,有机组合而成。从动态原则来看,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民主、法制、纪律观念,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通过小学、中学、大学等各个阶段的教育逐步形成的。各教育阶段德育目标的高低,德育内容的深浅和侧重点,德育途径和方法的选择,德育管理和评价方式的运用,要针对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和理解接受能力的不同,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分层递进,螺旋上升,切不可“齐步走”“一刀切”,更不能“倒拉”“脱节”“简单重复”。
三、求真务实,大力增强实效性
现代德育主张“双主体论”,即教师是教育主体,学生是受教育主体,教师和学生应当互相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
在德育目标的确定上,不仅要考虑社会的要求,更要重视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在德育内容的安排上,不仅要依据社会规范,更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在德育和方法的运用上,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在德育管理和评价上,要激励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引导和培养学生自定成长目标,自析成长环境,自寻成长动力,自开成长渠道,自研成长方法和自评成长效果,使其成为自身全面发展的主人。在德育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活动。
责任编辑 赵霭雯
一、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时代性
从市场经济来看,市场经济自主经营的原则激发了人们主体意识的生成,同时诱发了个人主义倾向;市场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利益群体的多样化必然导致思想道德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增强了效益观念和求实精神,同时诱发了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思想。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一些成年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以及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了不可轻视的负面影响。面对这种新情况、新问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要立足于市场经济的实际,贴近生活。一方面立足于市场经济自主经营、平等互利的实际,引导未成年人增强主体意识,树立平等互利、公平诚信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立足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求利性的实际,引导未成年人树立开拓、进取、创新的观念和时效、信息等功效性价值观念。
从对外开放来看,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广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同时,西方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以各种形式渗透进来,对未成年人的思想产生了冲击。面对这种新情况、新问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联接,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要进一步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加强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道德教育。
二、不断探索,准确把握规律性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关键是准确把握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包括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学校德育工作规律等。要不断探索这些规律,使思想教育从盲目性转向科学性,从零散性转向系统性,从随意性转向规范性,整体构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从整体性原则来看,学校德育是由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等要素系统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从有序性原则来看,学校德育是由小学、中学、大学等层次系统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就是以要素系统为横坐标,以层次系统为纵坐标,进行横向贯通,纵向衔接,有序排列,有机组合而成。从动态原则来看,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民主、法制、纪律观念,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通过小学、中学、大学等各个阶段的教育逐步形成的。各教育阶段德育目标的高低,德育内容的深浅和侧重点,德育途径和方法的选择,德育管理和评价方式的运用,要针对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和理解接受能力的不同,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分层递进,螺旋上升,切不可“齐步走”“一刀切”,更不能“倒拉”“脱节”“简单重复”。
三、求真务实,大力增强实效性
现代德育主张“双主体论”,即教师是教育主体,学生是受教育主体,教师和学生应当互相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
在德育目标的确定上,不仅要考虑社会的要求,更要重视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在德育内容的安排上,不仅要依据社会规范,更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在德育和方法的运用上,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在德育管理和评价上,要激励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引导和培养学生自定成长目标,自析成长环境,自寻成长动力,自开成长渠道,自研成长方法和自评成长效果,使其成为自身全面发展的主人。在德育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活动。
责任编辑 赵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