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教学中,历史是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历史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储备更多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意识,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要充分认识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并且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模式会有不同的效果,教学模式包括体验式、自学式、探究式等,具体应用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选择,文章对多种教学模式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教学模式;初中;历史教学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包括探究式、自主式等,通过多种教学模式降低教学难度、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可以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为了合理选择教学模式,教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学生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解析,结合教材内容运用各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各个教学模式的作用,促进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 初中历史教学的原则
(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先明确教学对象的特点。初中学生年纪普遍在13~16岁之间,积累的知识并不是很多,他们正处在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初始阶段。所以,教师要采用简单、直观的教学语言,坚持深入浅出的原则,确保课堂内容通俗易懂,避免学生因为教学难度过大而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首先要对教学语言进行把控,比如,采用以史为鉴、温故知新等成语,初中教学更适合采用简单的问句进行教学,如,同学们了解国家的发展历史吗?同学们通过历史可以学习到哪些知识?感悟到哪些道理呢?通过这些简单直白的问句,学生不仅可以快速理解教师讲述的内容,也能引发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其次,教师应该对内容进行把控,从简单的内容入手,逐渐向更深层次的内容递进,通过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逐步了解历史,并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知识。
(二)贴近生活,授之以漁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传授学生学习的技巧和方法,使学生可以自主分析和探究。例如,在世界历史教学中,讲到关于社会改革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针对改革的原因、内容、影响进行分析,使学生对改革有深入的了解。教师可以将改革前的社会制度与现代社会做对比,在学习了改革的内容后,再将改革后的社会与现代社会进行对比,带领学生了解差异,使学生分析历史发展的特点。教师可以列举身边的日常事例进行讲解,比如,一些放在今日比较平常的事件,如果放在古代社会制度下,会有哪些变化?通过这些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使学生通过了解历史事件,分析历史发展的规律特点。
(三)注重时效,强化素质
当前,我国重点发展素质教育,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学的时效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通过纵横比较的方式带领学生了解各个历史事件。例如,在“夏、商、西周的兴亡”相关内容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直接讲授,学生可能并不理解三个朝代从兴盛到灭亡的原因。所以,教师要采用纵横比较的方式,对三个朝代兴盛和灭亡的起因、经过、结局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就会更加直观、深入的理解。教师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使学生可以了解奴隶制社会的发展进程,进而逐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了解本质。在其他历史事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增加教学的时效性,使历史教学的内容更加直观。
(四)鼓励质疑,标新立异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和思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可以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也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探索和思考。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对很多内容产生不解。例如,在《春秋战国的纷争》这一课教学中,学生可能不理解为什么改革可以让诸侯国变得强大,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为什么可以建立霸业。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说出心中的疑问,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表示鼓励和赞扬,使学生有提问的积极性。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带领学生分析,可以将学生引入当时的情境中,使学生切实地感受当时社会制度的落后,以及改革创新为社会发展、国家建设开辟出的全新道路,使学生可以理解革新和强国间的关系。
(五)活跃课堂,熏陶情感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十分重要,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通过情感熏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精神等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进行内容的拓展,针对历史事件,可以围绕事件的核心人物进行教学。如,在“秦王扫六合”相关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秦始皇嬴政进行讲解,教师除了讲述秦王扫六合这个历史事件外,还可以讲述一些有关秦始皇的其他故事内容,包括秦始皇的成长背景、家庭环境等,使学生对秦始皇有更深入的了解,使学生可以主动探究历史、调查史实。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包括交互白板、互联网平台等,增加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同时丰富教学资源,使教学更加全面、生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 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了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往往要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选择,可以采用多种方法组合的方式,以此提升教学效果。讲述法是比较常规的教学方法,就是直观地讲解教材中的内容,通过讲述的方式带领学生还原历史事件,这种方法可以在复习巩固中应用,具体包括叙述、描述、概述三种。如果采用叙述的方式,教师则需要掌握准确的史实,根据可靠的历史资料进行讲解和叙述,为学生构建准确的历史框架。在叙述的过程中,要采用生动、形象、具体的描述语言,以此来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描述法更加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探索,可以提升学生的领悟能力。概述法应用的相对较少,教师可以在勾勒历史全貌、线索的过程中应用。 讲解法可以在各种概念性知识教学中应用,包括政治制度、法令条约、科技文化等内容的教学,应用讲解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具体地了解教学内容,包括举例证明、分析综合、对比分析等。
图示法是比较生动趣味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为学生展示完整的知识结构,也可以利用图片调动学生的感官、情感、记忆,使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内容的兴趣和积极性。
讨论法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也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积极态度。教师在课堂中要鼓励学生自由、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利用具体的史实案例来证实学生观点的对错。通常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小组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有助于学生的共同进步。
三、 基于多种教学模式的初中历史教学
(一)体验式教学模式——创设教学情境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增加学生的教学体验,使学生可以充满学习的热情。为此,教师要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以学生的体验为主,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情感。在各种体验式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最为普遍和有效。在情境教学法应用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多个方面分析和考虑,包括教学需求、教学内容、目标等,然后在合理的时机下开展情境教学。为此,教师要强化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采用丰富生动的表达方式,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例如,在《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个单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展示唐朝历史发展的跌宕起伏,在描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表达方式:“唐朝由李渊建立,从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到武则天的以周代唐,再到李隆基的开元盛世,最后到安史之乱,经历了许多成败,历史发展十分曲折,通过了解历史,我们可以深入地反思……”教师采用排比、类比的方式,逐一盘点唐代历史重大事件,语气可以逐渐加重,以此体现唐代历史进程的跌宕起伏。在教师描述的同时,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回想起这些事件的内容,在教师情绪、语气的带动下,学生容易进入到当时的情境之中,进而产生紧张、自豪等情绪,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可见,通过语言创设生动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
除了语言描述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采用其他创设情境的方式,包括角色扮演、图片展示等。角色扮演是最容易让学生融入情境的方式,学生通过扮演真实的历史角色,从而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编演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深入分析文成公主入藏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然后在课堂中表演出来,通过表演切实体会文成公主和当时人民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事件的起因、经过、效果、结果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二)直观式教学模式——运用网络资源
直观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思维。在采用直观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对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目前来看,网络资源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除了互动白板、数字屏幕等在课堂中广泛应用之外,网络资源也为历史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多内容和渠道。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挖掘网络资源的方式制作微课、创设公众号等,为探索历史、学习知识开辟新的路径,使历史学习更富有趣味性。在直观式教学模式应用中,教师可以依托网络资源,在网络中获取丰富的资源信息,深入挖掘各个国家、历史之间的关联性,以时空为线索进行历史的串联分析,使学生可以透过现象挖掘本质,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
例如,教师可以从西方文明之源开始讲解,对应中国的文明发展历史,对比相同时期下,两个不同国家在政治、文化、经济上的差异,分析历史发展的规律。教师可以通过校园网、公众号组织课题研究活动,通过制作微课视频的方式,直观地为学生呈现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降低学生学习知识内容的难度。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设置研究课题,并且在平台中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料,学生可以直接利用这些资料进行课题研究,并且将研究结果发表在平台,使更多的人參与讨论,以此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
直观式教学模式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不仅仅是网络资源的利用,也可以体现在教学方法、讲授方式等多个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播放视频、图片等史实资料,利用丰富的资源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尤为重要,只有具备良好的探究精神,才能提升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探索和发展。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比较常用的教学方式就是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可以鼓励学生相互探讨和分析,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进行合理的分组,要坚持“同组异质,同质异组”的分配原则,也就是说同组学生之间应该能够取长补短,不同组的学生之间则可以公平竞争。不仅如此,还要合理分配小组成员的角色、任务,确保学生之间可以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定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活动——编写历史小故事。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每6人为一组的小组,学生经过讨论进行分工,教师可以在旁辅助和指导。6个学生分别负责资料查阅、信息整理、故事编写、角色安排、朗读分析等内容。学生在完成自己的任务之后,也可以帮助小组其他同学完成任务,教师根据学习现状提出合理的建议。小组角色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换,使学生体验不同的任务内容,培养学生各项能力。在学生完成故事编写后,讨论分配角色,然后通过表演或朗诵的方式来展现编写的历史小故事。在展示结束后,要对该故事的历史、表达的内涵进行阐述和讲解。每个学生都可以表达自己在编写故事过程中的体验。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会相互帮助、取长补短,面对问题也会主动探究和分析,进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也能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
不仅如此,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活跃、友善、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可以更加快速、自然地融入课堂之中,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相关内容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列举几个数字和地名,分别是“1929”“1933”“珍珠港”“太平洋”,让学生分析推测各个数字和地名代表什么。小组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探讨,然后向教师汇报讨论结果。学生经过讨论,说明了每一个数字的含义,并提出了一定的依据。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感受了自主探究的乐趣,也加深了学生对内容的了解,使学生透过数字和地名,更加直观地感受二战爆发的原因和经过,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可以更加主动深入地学习相关的知识内容。教师可以进一步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探究,包括二战对各个国家造成了哪些影响,我们该如何看待历史事件等。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包括直观式、体验式、探究式等,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进而在学习中,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探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晓亮.基于多种教学模式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研究[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910-911.
[2]陈岳庄.基于“电子书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4):82-84.
[3]曾荣德.基于翻转课堂下初中历史教学微视频设计研究[J].试题与研究,2019(19):66.
作者简介:
原晓锋,福建省武夷山市,福建省武夷山市第三中学。
关键词:教学模式;初中;历史教学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包括探究式、自主式等,通过多种教学模式降低教学难度、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可以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为了合理选择教学模式,教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学生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解析,结合教材内容运用各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各个教学模式的作用,促进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 初中历史教学的原则
(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先明确教学对象的特点。初中学生年纪普遍在13~16岁之间,积累的知识并不是很多,他们正处在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初始阶段。所以,教师要采用简单、直观的教学语言,坚持深入浅出的原则,确保课堂内容通俗易懂,避免学生因为教学难度过大而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首先要对教学语言进行把控,比如,采用以史为鉴、温故知新等成语,初中教学更适合采用简单的问句进行教学,如,同学们了解国家的发展历史吗?同学们通过历史可以学习到哪些知识?感悟到哪些道理呢?通过这些简单直白的问句,学生不仅可以快速理解教师讲述的内容,也能引发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其次,教师应该对内容进行把控,从简单的内容入手,逐渐向更深层次的内容递进,通过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逐步了解历史,并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知识。
(二)贴近生活,授之以漁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传授学生学习的技巧和方法,使学生可以自主分析和探究。例如,在世界历史教学中,讲到关于社会改革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针对改革的原因、内容、影响进行分析,使学生对改革有深入的了解。教师可以将改革前的社会制度与现代社会做对比,在学习了改革的内容后,再将改革后的社会与现代社会进行对比,带领学生了解差异,使学生分析历史发展的特点。教师可以列举身边的日常事例进行讲解,比如,一些放在今日比较平常的事件,如果放在古代社会制度下,会有哪些变化?通过这些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使学生通过了解历史事件,分析历史发展的规律特点。
(三)注重时效,强化素质
当前,我国重点发展素质教育,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学的时效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通过纵横比较的方式带领学生了解各个历史事件。例如,在“夏、商、西周的兴亡”相关内容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直接讲授,学生可能并不理解三个朝代从兴盛到灭亡的原因。所以,教师要采用纵横比较的方式,对三个朝代兴盛和灭亡的起因、经过、结局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就会更加直观、深入的理解。教师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使学生可以了解奴隶制社会的发展进程,进而逐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了解本质。在其他历史事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增加教学的时效性,使历史教学的内容更加直观。
(四)鼓励质疑,标新立异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和思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可以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也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探索和思考。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对很多内容产生不解。例如,在《春秋战国的纷争》这一课教学中,学生可能不理解为什么改革可以让诸侯国变得强大,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为什么可以建立霸业。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说出心中的疑问,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表示鼓励和赞扬,使学生有提问的积极性。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带领学生分析,可以将学生引入当时的情境中,使学生切实地感受当时社会制度的落后,以及改革创新为社会发展、国家建设开辟出的全新道路,使学生可以理解革新和强国间的关系。
(五)活跃课堂,熏陶情感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十分重要,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通过情感熏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精神等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进行内容的拓展,针对历史事件,可以围绕事件的核心人物进行教学。如,在“秦王扫六合”相关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秦始皇嬴政进行讲解,教师除了讲述秦王扫六合这个历史事件外,还可以讲述一些有关秦始皇的其他故事内容,包括秦始皇的成长背景、家庭环境等,使学生对秦始皇有更深入的了解,使学生可以主动探究历史、调查史实。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包括交互白板、互联网平台等,增加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同时丰富教学资源,使教学更加全面、生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 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了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往往要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选择,可以采用多种方法组合的方式,以此提升教学效果。讲述法是比较常规的教学方法,就是直观地讲解教材中的内容,通过讲述的方式带领学生还原历史事件,这种方法可以在复习巩固中应用,具体包括叙述、描述、概述三种。如果采用叙述的方式,教师则需要掌握准确的史实,根据可靠的历史资料进行讲解和叙述,为学生构建准确的历史框架。在叙述的过程中,要采用生动、形象、具体的描述语言,以此来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描述法更加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探索,可以提升学生的领悟能力。概述法应用的相对较少,教师可以在勾勒历史全貌、线索的过程中应用。 讲解法可以在各种概念性知识教学中应用,包括政治制度、法令条约、科技文化等内容的教学,应用讲解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具体地了解教学内容,包括举例证明、分析综合、对比分析等。
图示法是比较生动趣味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为学生展示完整的知识结构,也可以利用图片调动学生的感官、情感、记忆,使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内容的兴趣和积极性。
讨论法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也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积极态度。教师在课堂中要鼓励学生自由、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利用具体的史实案例来证实学生观点的对错。通常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小组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有助于学生的共同进步。
三、 基于多种教学模式的初中历史教学
(一)体验式教学模式——创设教学情境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增加学生的教学体验,使学生可以充满学习的热情。为此,教师要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以学生的体验为主,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情感。在各种体验式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最为普遍和有效。在情境教学法应用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多个方面分析和考虑,包括教学需求、教学内容、目标等,然后在合理的时机下开展情境教学。为此,教师要强化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采用丰富生动的表达方式,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例如,在《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个单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展示唐朝历史发展的跌宕起伏,在描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表达方式:“唐朝由李渊建立,从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到武则天的以周代唐,再到李隆基的开元盛世,最后到安史之乱,经历了许多成败,历史发展十分曲折,通过了解历史,我们可以深入地反思……”教师采用排比、类比的方式,逐一盘点唐代历史重大事件,语气可以逐渐加重,以此体现唐代历史进程的跌宕起伏。在教师描述的同时,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回想起这些事件的内容,在教师情绪、语气的带动下,学生容易进入到当时的情境之中,进而产生紧张、自豪等情绪,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可见,通过语言创设生动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
除了语言描述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采用其他创设情境的方式,包括角色扮演、图片展示等。角色扮演是最容易让学生融入情境的方式,学生通过扮演真实的历史角色,从而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编演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深入分析文成公主入藏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然后在课堂中表演出来,通过表演切实体会文成公主和当时人民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事件的起因、经过、效果、结果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二)直观式教学模式——运用网络资源
直观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思维。在采用直观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对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目前来看,网络资源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除了互动白板、数字屏幕等在课堂中广泛应用之外,网络资源也为历史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多内容和渠道。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挖掘网络资源的方式制作微课、创设公众号等,为探索历史、学习知识开辟新的路径,使历史学习更富有趣味性。在直观式教学模式应用中,教师可以依托网络资源,在网络中获取丰富的资源信息,深入挖掘各个国家、历史之间的关联性,以时空为线索进行历史的串联分析,使学生可以透过现象挖掘本质,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
例如,教师可以从西方文明之源开始讲解,对应中国的文明发展历史,对比相同时期下,两个不同国家在政治、文化、经济上的差异,分析历史发展的规律。教师可以通过校园网、公众号组织课题研究活动,通过制作微课视频的方式,直观地为学生呈现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降低学生学习知识内容的难度。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设置研究课题,并且在平台中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料,学生可以直接利用这些资料进行课题研究,并且将研究结果发表在平台,使更多的人參与讨论,以此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
直观式教学模式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不仅仅是网络资源的利用,也可以体现在教学方法、讲授方式等多个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播放视频、图片等史实资料,利用丰富的资源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尤为重要,只有具备良好的探究精神,才能提升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探索和发展。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比较常用的教学方式就是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可以鼓励学生相互探讨和分析,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进行合理的分组,要坚持“同组异质,同质异组”的分配原则,也就是说同组学生之间应该能够取长补短,不同组的学生之间则可以公平竞争。不仅如此,还要合理分配小组成员的角色、任务,确保学生之间可以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定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活动——编写历史小故事。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每6人为一组的小组,学生经过讨论进行分工,教师可以在旁辅助和指导。6个学生分别负责资料查阅、信息整理、故事编写、角色安排、朗读分析等内容。学生在完成自己的任务之后,也可以帮助小组其他同学完成任务,教师根据学习现状提出合理的建议。小组角色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换,使学生体验不同的任务内容,培养学生各项能力。在学生完成故事编写后,讨论分配角色,然后通过表演或朗诵的方式来展现编写的历史小故事。在展示结束后,要对该故事的历史、表达的内涵进行阐述和讲解。每个学生都可以表达自己在编写故事过程中的体验。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会相互帮助、取长补短,面对问题也会主动探究和分析,进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也能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
不仅如此,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活跃、友善、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可以更加快速、自然地融入课堂之中,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相关内容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列举几个数字和地名,分别是“1929”“1933”“珍珠港”“太平洋”,让学生分析推测各个数字和地名代表什么。小组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探讨,然后向教师汇报讨论结果。学生经过讨论,说明了每一个数字的含义,并提出了一定的依据。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感受了自主探究的乐趣,也加深了学生对内容的了解,使学生透过数字和地名,更加直观地感受二战爆发的原因和经过,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可以更加主动深入地学习相关的知识内容。教师可以进一步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探究,包括二战对各个国家造成了哪些影响,我们该如何看待历史事件等。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包括直观式、体验式、探究式等,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进而在学习中,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探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晓亮.基于多种教学模式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研究[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910-911.
[2]陈岳庄.基于“电子书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4):82-84.
[3]曾荣德.基于翻转课堂下初中历史教学微视频设计研究[J].试题与研究,2019(19):66.
作者简介:
原晓锋,福建省武夷山市,福建省武夷山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