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军事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方向在于大力推进院校信息化建设:主要内容是树立信息化观念,促进信息化转型,加强信息化管理,丰富信息化资源,提高信息化训练和素质,发展学员的信息能力,把军校打造成为信息化中心和信息人才培养堡垒。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改革;院校信息化
文章编号:978-7-80736-77l-0(2011)02-139-03
信息化军事需要信息化人才,信息化人才需要信息化的院校教育。随着我军建设机械化程度提高和向信息化的转变,院校的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2003年11月军队院校会议的召开,既是军事变革实践对军校改革推动的结果,也是我军院校适应信息化发展作出的积极应对。我们必须抓住军事变革的机遇,大力加强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为适应信息化浪潮、培养大批符合部队需要的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树立信息化观念,促进信息化转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推动军队院校的信息化发展,首先要积极倡导、推动信息化观念的确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是为未来军事需要服务的,始终应该围绕部队和军事任务需要来做人才训练的大文章。但效果如何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观念导向,也就是要围绕怎样的战争需要目标来进行人才培养的设计、定位?正如有人说过:“军事革命的过程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过程;适应我军双重建设任务,实现跨越式发展,军队院校教育改革也必须首先从转变观念人手。”目前,我军的客观实际是:一方面,我军机械化建设与发达国家军队的差距较大,现有武器装备的基础与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必须根据未来作战和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加强机械化建设。另一方面,主导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时代的来临,对我们形成严峻的挑战。时不我待,信息化建设与机械化建设不能分步实施,必须同步发展。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这一重要论述不仅为我军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而且明确了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和基本途径。军队指挥院校在我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肩负着创新适应信息化战争的作战理论,培养发展型、未来型军事人才的重要使命。军队院校要为我军实现跨越式发展做贡献,必须确立新的时代观念,站在时代发展的制高点上,着眼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根据我军现代化跨越式发展战略的要求,筹划军队院校建设和改革。
二、运用信息化方法,加强信息化管理
院校的信息化管理是指以现代管理理沦、运筹学基本理论和网络理论为基础,借助信息技术,用高效、系统、准确的信息处理手段替代以往复杂、低效的信息处理工作的管理。该管理方式用现代平面式、网络型管理模式代替传统的金宇塔式管理模式,能减少管理工作的层次,成为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的有效手段,能够实现管理的即时监控功能,大大促进教学的计划、组织、协调、评价等方面的工作,有利于管理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其他非确定性决策和柔性管理中去,从而提高军校教育管理的整体效益和现代化水平。随着院校军事教育信息网建设不断取得进展,为初步实现军校信息化教育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托。今后,全军院校应以建设数字化校园为目标,以网络环境和数据中心建设为基础,以数字化为主要形式,以信息资源建设为重点,以应用系统开发为突破口,逐步实现规模化的网络化教学、模拟化训练和智能化管理系统,营造军校信息化教育管理环境,促进军校教育管理进一步走向科学化、现代化。
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不是简单地添置几套相关设备,进行一些简单地改造,搞搞信息化宣传,摆摆信息化架势就能应付的,而是要彻底从内到外,从形式到内容,从硬件到软件,从工具到方法等进行全方位脱胎换骨地改造。要完全采用信息化的方式方法,促进信息化管理。(1)完善院校信息网络,实现管理信息资源共享。(2)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做到信息的快速有效反应。(3)推进教学信息的数字化,教学过程管理全程跟踪、时点反馈。(4)形成信息综合交换管理中心,强化管理沟通。信息化的方法集中体现在精确性、快速性、交互性、开放性、流动性、捷变性、自动性。加强院校信息化管理,就得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与管理模式,积极引进信息化方法,促进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把对人的管理、物的管理转变成对信息的管理。拥有了全面的信息,反过来才能实现对人与物最科学、最全面、最有效管理。才能达到最大限度的节约和高效。
三、培育信息化环境,丰富信息化资源
知识军事最大的特点就是高信息量,大变化,创新性。信息呈现“爆炸”趋势,建立现代化的院校,离不开丰富的信息资源,离不开强有力的信息硬件基础之上的良好的信息环境。目前,我军院校特别是空军院校普遍重视了院校的信息硬件建设,并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里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硬件有了,但信息环境并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就是说硬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没有充分、甚至根本没有发挥作用。结果我们仍然处于信息不足、信息缺失、甚至信息闭塞的状态。原因在于因相关配套不健全,造成大量信息设施不敢用、不会用、不想用,不让用。以网络为例,由于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复杂性,好坏杂陈,泥沙俱下,对学院教育既有好的一面,对学员也有一些不利的影响,如果不加以鉴别、监督和过滤,有可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目前,恰恰是监督与过滤的机制、力量不健全、不配套,无法保证校园信息网在信息健康、信息安全上的可靠性,为了防止出问题,只好进行信息“隔断”,把不利的信息挡在外面,同时对好的信息也只能割爱,根据笔者的调查,在4/5的院校里已经建立了信息网络,但几乎有2/3的网络处于瘫痪、半瘫痪或休眠状态。除了极少数科研部门可上国际互联网外,大多数单位无法登陆联网,大量的科技知识信息渠道不通畅,教、职员工处于信息闭塞状态,极大地限制了教职员工的信息更新和科研创造。对此,我们各院校应该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在继续完善网络硬件建设的同时,完善信息监督、检查、过滤的软件和机制,培育学院信息化环境建设,以提供更加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新的信息资源。
四、健全信息化手段,充实信息化内容
院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加强院校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求院校本身必须自觉运用信息化手段及技术,改革课程设置,增补、新开一批过去没有、实战中已经显现、对培养合格信息人才十分有用的新的信息课程,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在指挥和应用信息战争中能够游刃有余。譬如,要彻底改变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根教鞭、一份教案、一本教材和“一张嘴”的教学方式,大量采用多媒体电子教学手段。在课程设置上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经验,争取淘汰掉一批老教材、老课程,开设一些计算机技 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战等信息课程,完成课程教学内容的信息化转型,为实现我军转型、培养新型、综合型、复合型信息战人才奠定基础。在课程的设计上要做到三个贴近:一是贴近学科发展的前沿,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二是贴近新军事革命、部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确保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三是贴近学员成人、成才的实际,确保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四是贴近信息战,确保课程体系中有足量的信息战内容。
五、推动信息化训练,提高教员的信息素质
教员队伍是院校的核心和力量之源,是一个院校发展水平和实力的体现,建设信息化院校,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有战斗力适应信息化的教员队伍,并不断加强现有教员的信息素质和综合素质。信息素质是素质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它又是一种综合素质,有其自身的内容结构,军校教员的信息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包括信息意识素质、信息知识素质、信息能力素质和信息道德素质等方面。
一是信息意识素质。信息意识是一种自觉的心理活动,是指人们对具体信息的认识过程及对信息的判断和捕捉能力。信息意识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信息的接受力,即敏锐地捕捉信息,善于从他人看来毫无意义和价值的信息中发现其价值的能力;对信息的观察力,即不受身体和空间的限制,用探索的眼光,从信息的角度去观察事物的能力;对信息的判断力,即在错综复杂的的信息中判断真假的能力;对信息需求的自我意识,即能意识到自己现在的信息需求,并正确表达出来的心理反应能力。
二是信息知识素质。信息知识是指人们对有关信息的各方面知识的掌握。信息知识素质一般包括:对信息的含义、存储、处理以及信息的传递过程等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对书刊、广播、电视等信息源的种类有所知晓;对展示信息的新技术如录像机、投影机、电子计算机的用途和使用有所掌握,尤其是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对能够高效获取信息的图书分类知识、信息检索方法应有所把握。
三是信息能力素质。信息能力是指人们搜集、整理与交流交换的能力。信息能力素质主要包括:获取信息的能力,查阅文献信息资料和利用电子信息、网络信息资源,实现对信息的存贮、检索、提取和交流的能力;鉴别信息的能力,即经过去伪存真、去租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提炼,剔除冗杂,吸取需要的信息的能力;加工信息的能力,即对信息摄取、鉴别、筛选后,经过分析、综合、加工转换成新的信息,从而实现信息升华的能力;信息的应用能力,即把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并通过信息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
四是信息道德素质。信息道德是指整个信息活动中的道德,是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信息道德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网络道德。信息道德素质主要包括:在信息传递上,要真实、准确、及时;在信息咨询上,要认真负责,不能以虚假信息哄骗部属和上级;在信息利用上,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和个人的隐私:信息安全上,遵守网络交流规则和行为规范,不当电脑黑客。
除了以上的信息素质外,由于从事职业的军事教育性特点,军校教员的信息素质还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息课程专业素质。要了解网络知识.尊重知识产权,保守军事秘密,有把计算机作为一般教学工具的意识;应用软件的操作素质。教员要会使用辅助教学软件与网络资源,会管理及处理学员学习数据,实施网络教学素质,设计课程软件的素质,要会制作多媒体课件,会建立基本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加强院校信息化建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帮助教员不断提升信息素质,以尽快形成一支能担负起信息人才培养任务、能打硬仗的教员队伍。
六、突出信息化教育,发展学员的信息能力
对于军事教育而言,教员和学员是主体,教员具备了信息素质不是目的,教育、培养、转化为学员的信息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实现教员和学员在信息化中的双赢,一个基本途经就是构建创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前不久,理论界尚振锋同志撰文《浅议信息化环境下军校的创新教育》将创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描述为:以信息化环境为基础,以学员为中心,学员在教员创设的协作、对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有两层具体的含义:其一,信息技术是军校教学的主要手段。信息化环境下,学员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教员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在网络作用下,权威性的教育资源从由教员独占向与学员分享的多极化方向发展,教育资源的分布既不限于院校,也不限于教员,而是延伸到院校内外、军内外。其二,教员的教与学员的学都被赋予新的含义,教员与学员的地位和关系进行重新定位。一方面,教员的角色从传统的信息提供者变为学员求知过程中的合作者与引导者。信息化环境下,教员不再是教学活动中的权威,而是帮助学员学习的导师。教员鼓励、引导学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帮助学员选择有价值的信息或课程,合理应用、组合各种教学资源,把注意力集中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的学习潜力和创造力上,而不是单纯地集中在讲课上。另一方面,学员的学习也由被动的听变为主动的学。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倾向于以学员为中心的个性化和个别化教学,改变传统教学中学员的被动地位,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选择学习内容、进度和方法,还可以打破师生交流的时空限制,通过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电子公告板等形式与其他班级、地区的学员进行交流和讨论。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创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四要素的关系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员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员主动获取信息的帮助者、促进者;学员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再是教员传授的内容,而是学员主动建构的对象;教学由讲解说明的过程转变为问题探究、自主学习等以学员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媒体从教员讲解演示的工具转变为学员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
对此,学员应该积极适应这种变化,在教员引导和自觉培养的基础上,必须不断强化自身的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识别、信息感应、信息采集、信息整理、信息储存、信息传输、信息运用、信息转化、信息创造的能力。除了从教员、从课堂上获取信息,更多地还得靠自己去知识的海洋,信息的海洋中去获取。这一点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
总之,加强院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去努力,有一点可以肯定,信息化建设方向是今后我军院校改革发展的根本方向及战略方向,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深入研究,为未来院校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改革;院校信息化
文章编号:978-7-80736-77l-0(2011)02-139-03
信息化军事需要信息化人才,信息化人才需要信息化的院校教育。随着我军建设机械化程度提高和向信息化的转变,院校的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2003年11月军队院校会议的召开,既是军事变革实践对军校改革推动的结果,也是我军院校适应信息化发展作出的积极应对。我们必须抓住军事变革的机遇,大力加强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为适应信息化浪潮、培养大批符合部队需要的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树立信息化观念,促进信息化转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推动军队院校的信息化发展,首先要积极倡导、推动信息化观念的确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是为未来军事需要服务的,始终应该围绕部队和军事任务需要来做人才训练的大文章。但效果如何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观念导向,也就是要围绕怎样的战争需要目标来进行人才培养的设计、定位?正如有人说过:“军事革命的过程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过程;适应我军双重建设任务,实现跨越式发展,军队院校教育改革也必须首先从转变观念人手。”目前,我军的客观实际是:一方面,我军机械化建设与发达国家军队的差距较大,现有武器装备的基础与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必须根据未来作战和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加强机械化建设。另一方面,主导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时代的来临,对我们形成严峻的挑战。时不我待,信息化建设与机械化建设不能分步实施,必须同步发展。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这一重要论述不仅为我军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而且明确了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和基本途径。军队指挥院校在我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肩负着创新适应信息化战争的作战理论,培养发展型、未来型军事人才的重要使命。军队院校要为我军实现跨越式发展做贡献,必须确立新的时代观念,站在时代发展的制高点上,着眼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根据我军现代化跨越式发展战略的要求,筹划军队院校建设和改革。
二、运用信息化方法,加强信息化管理
院校的信息化管理是指以现代管理理沦、运筹学基本理论和网络理论为基础,借助信息技术,用高效、系统、准确的信息处理手段替代以往复杂、低效的信息处理工作的管理。该管理方式用现代平面式、网络型管理模式代替传统的金宇塔式管理模式,能减少管理工作的层次,成为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的有效手段,能够实现管理的即时监控功能,大大促进教学的计划、组织、协调、评价等方面的工作,有利于管理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其他非确定性决策和柔性管理中去,从而提高军校教育管理的整体效益和现代化水平。随着院校军事教育信息网建设不断取得进展,为初步实现军校信息化教育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托。今后,全军院校应以建设数字化校园为目标,以网络环境和数据中心建设为基础,以数字化为主要形式,以信息资源建设为重点,以应用系统开发为突破口,逐步实现规模化的网络化教学、模拟化训练和智能化管理系统,营造军校信息化教育管理环境,促进军校教育管理进一步走向科学化、现代化。
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不是简单地添置几套相关设备,进行一些简单地改造,搞搞信息化宣传,摆摆信息化架势就能应付的,而是要彻底从内到外,从形式到内容,从硬件到软件,从工具到方法等进行全方位脱胎换骨地改造。要完全采用信息化的方式方法,促进信息化管理。(1)完善院校信息网络,实现管理信息资源共享。(2)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做到信息的快速有效反应。(3)推进教学信息的数字化,教学过程管理全程跟踪、时点反馈。(4)形成信息综合交换管理中心,强化管理沟通。信息化的方法集中体现在精确性、快速性、交互性、开放性、流动性、捷变性、自动性。加强院校信息化管理,就得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与管理模式,积极引进信息化方法,促进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把对人的管理、物的管理转变成对信息的管理。拥有了全面的信息,反过来才能实现对人与物最科学、最全面、最有效管理。才能达到最大限度的节约和高效。
三、培育信息化环境,丰富信息化资源
知识军事最大的特点就是高信息量,大变化,创新性。信息呈现“爆炸”趋势,建立现代化的院校,离不开丰富的信息资源,离不开强有力的信息硬件基础之上的良好的信息环境。目前,我军院校特别是空军院校普遍重视了院校的信息硬件建设,并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里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硬件有了,但信息环境并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就是说硬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没有充分、甚至根本没有发挥作用。结果我们仍然处于信息不足、信息缺失、甚至信息闭塞的状态。原因在于因相关配套不健全,造成大量信息设施不敢用、不会用、不想用,不让用。以网络为例,由于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复杂性,好坏杂陈,泥沙俱下,对学院教育既有好的一面,对学员也有一些不利的影响,如果不加以鉴别、监督和过滤,有可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目前,恰恰是监督与过滤的机制、力量不健全、不配套,无法保证校园信息网在信息健康、信息安全上的可靠性,为了防止出问题,只好进行信息“隔断”,把不利的信息挡在外面,同时对好的信息也只能割爱,根据笔者的调查,在4/5的院校里已经建立了信息网络,但几乎有2/3的网络处于瘫痪、半瘫痪或休眠状态。除了极少数科研部门可上国际互联网外,大多数单位无法登陆联网,大量的科技知识信息渠道不通畅,教、职员工处于信息闭塞状态,极大地限制了教职员工的信息更新和科研创造。对此,我们各院校应该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在继续完善网络硬件建设的同时,完善信息监督、检查、过滤的软件和机制,培育学院信息化环境建设,以提供更加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新的信息资源。
四、健全信息化手段,充实信息化内容
院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加强院校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求院校本身必须自觉运用信息化手段及技术,改革课程设置,增补、新开一批过去没有、实战中已经显现、对培养合格信息人才十分有用的新的信息课程,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在指挥和应用信息战争中能够游刃有余。譬如,要彻底改变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根教鞭、一份教案、一本教材和“一张嘴”的教学方式,大量采用多媒体电子教学手段。在课程设置上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经验,争取淘汰掉一批老教材、老课程,开设一些计算机技 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战等信息课程,完成课程教学内容的信息化转型,为实现我军转型、培养新型、综合型、复合型信息战人才奠定基础。在课程的设计上要做到三个贴近:一是贴近学科发展的前沿,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二是贴近新军事革命、部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确保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三是贴近学员成人、成才的实际,确保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四是贴近信息战,确保课程体系中有足量的信息战内容。
五、推动信息化训练,提高教员的信息素质
教员队伍是院校的核心和力量之源,是一个院校发展水平和实力的体现,建设信息化院校,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有战斗力适应信息化的教员队伍,并不断加强现有教员的信息素质和综合素质。信息素质是素质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它又是一种综合素质,有其自身的内容结构,军校教员的信息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包括信息意识素质、信息知识素质、信息能力素质和信息道德素质等方面。
一是信息意识素质。信息意识是一种自觉的心理活动,是指人们对具体信息的认识过程及对信息的判断和捕捉能力。信息意识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信息的接受力,即敏锐地捕捉信息,善于从他人看来毫无意义和价值的信息中发现其价值的能力;对信息的观察力,即不受身体和空间的限制,用探索的眼光,从信息的角度去观察事物的能力;对信息的判断力,即在错综复杂的的信息中判断真假的能力;对信息需求的自我意识,即能意识到自己现在的信息需求,并正确表达出来的心理反应能力。
二是信息知识素质。信息知识是指人们对有关信息的各方面知识的掌握。信息知识素质一般包括:对信息的含义、存储、处理以及信息的传递过程等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对书刊、广播、电视等信息源的种类有所知晓;对展示信息的新技术如录像机、投影机、电子计算机的用途和使用有所掌握,尤其是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对能够高效获取信息的图书分类知识、信息检索方法应有所把握。
三是信息能力素质。信息能力是指人们搜集、整理与交流交换的能力。信息能力素质主要包括:获取信息的能力,查阅文献信息资料和利用电子信息、网络信息资源,实现对信息的存贮、检索、提取和交流的能力;鉴别信息的能力,即经过去伪存真、去租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提炼,剔除冗杂,吸取需要的信息的能力;加工信息的能力,即对信息摄取、鉴别、筛选后,经过分析、综合、加工转换成新的信息,从而实现信息升华的能力;信息的应用能力,即把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并通过信息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
四是信息道德素质。信息道德是指整个信息活动中的道德,是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信息道德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网络道德。信息道德素质主要包括:在信息传递上,要真实、准确、及时;在信息咨询上,要认真负责,不能以虚假信息哄骗部属和上级;在信息利用上,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和个人的隐私:信息安全上,遵守网络交流规则和行为规范,不当电脑黑客。
除了以上的信息素质外,由于从事职业的军事教育性特点,军校教员的信息素质还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息课程专业素质。要了解网络知识.尊重知识产权,保守军事秘密,有把计算机作为一般教学工具的意识;应用软件的操作素质。教员要会使用辅助教学软件与网络资源,会管理及处理学员学习数据,实施网络教学素质,设计课程软件的素质,要会制作多媒体课件,会建立基本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加强院校信息化建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帮助教员不断提升信息素质,以尽快形成一支能担负起信息人才培养任务、能打硬仗的教员队伍。
六、突出信息化教育,发展学员的信息能力
对于军事教育而言,教员和学员是主体,教员具备了信息素质不是目的,教育、培养、转化为学员的信息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实现教员和学员在信息化中的双赢,一个基本途经就是构建创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前不久,理论界尚振锋同志撰文《浅议信息化环境下军校的创新教育》将创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描述为:以信息化环境为基础,以学员为中心,学员在教员创设的协作、对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有两层具体的含义:其一,信息技术是军校教学的主要手段。信息化环境下,学员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教员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在网络作用下,权威性的教育资源从由教员独占向与学员分享的多极化方向发展,教育资源的分布既不限于院校,也不限于教员,而是延伸到院校内外、军内外。其二,教员的教与学员的学都被赋予新的含义,教员与学员的地位和关系进行重新定位。一方面,教员的角色从传统的信息提供者变为学员求知过程中的合作者与引导者。信息化环境下,教员不再是教学活动中的权威,而是帮助学员学习的导师。教员鼓励、引导学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帮助学员选择有价值的信息或课程,合理应用、组合各种教学资源,把注意力集中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的学习潜力和创造力上,而不是单纯地集中在讲课上。另一方面,学员的学习也由被动的听变为主动的学。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倾向于以学员为中心的个性化和个别化教学,改变传统教学中学员的被动地位,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选择学习内容、进度和方法,还可以打破师生交流的时空限制,通过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电子公告板等形式与其他班级、地区的学员进行交流和讨论。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创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四要素的关系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员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员主动获取信息的帮助者、促进者;学员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再是教员传授的内容,而是学员主动建构的对象;教学由讲解说明的过程转变为问题探究、自主学习等以学员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媒体从教员讲解演示的工具转变为学员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
对此,学员应该积极适应这种变化,在教员引导和自觉培养的基础上,必须不断强化自身的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识别、信息感应、信息采集、信息整理、信息储存、信息传输、信息运用、信息转化、信息创造的能力。除了从教员、从课堂上获取信息,更多地还得靠自己去知识的海洋,信息的海洋中去获取。这一点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
总之,加强院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去努力,有一点可以肯定,信息化建设方向是今后我军院校改革发展的根本方向及战略方向,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深入研究,为未来院校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