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活性皮肤再生材料研究进展

来源 :分子科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1205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烧伤、创伤、机械损伤等导致的皮肤缺损和功能丧失是常见的临床难题之一.皮肤再生修复涉及一系列复杂生物信号调控,通过基因治疗技术与皮肤再生材料结合,赋予皮肤再生材料更高和可控的生物活性,是实现皮肤结构和功能重建的重要策略.围绕基因活性材料在皮肤再生修复中的应用,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皮肤缺损及其再生修复背景,分析了皮肤再生材料的主要组成和结构,然后从基因活性物质的种类、负载和释放方式等角度综述了现有基因活性皮肤再生材料的研究进展.最后,综述了基因活性化皮肤再生材料在解决血管化、瘢痕以及附属器官再生等关键问题的重要进展.
其他文献
通过调控肿瘤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改变癌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从而诱导癌细胞氧化损伤和死亡,是肿瘤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本研究通过水热法合成了一种肿瘤特异性响应的可生物降解中空碳酸锰(MnCO3)的纳米载体(HMC NPs),进一步负载声敏剂原卟啉(PpIX),获得了HMC-PpIX纳米复合粒子(HMC-P NPs).研究表明,此体系在酸性的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下可被激活、降解释放出Mn2+和声敏剂PpIX.一
利用大孔树脂对九里香的乙醇回流提取物进行分级分离,采用盐酸-镁粉反应确定了80%甲醇洗脱组分为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的待分离组分.根据上述组分中的主要化合物在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和水溶剂系统中的分配系数(K)和分离因子(α),筛选并确定了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4:6:4:6,V/V)为适合多甲氧基黄酮分离的高速逆流色谱(HSCCC)溶剂系统.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分离产物的纯度进行分析,利用核磁共振和质谱技术确定分离获得的5种多甲氧基黄酮的分子结构.其中,5,7,3′,4′-四甲氧基黄酮、5,7,8,3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发展的聚合物功能化氧化石墨烯(GO)表面的方法,特别是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并概述了聚合物功能化GO杂化材料在催化、检测与传感、抗菌及阴离子交换膜等方面的应用,重点讨论了在金属纳米杂化催化剂方面的研究进展.
采用聚丙烯腈为原料,以三乙烯四胺(TETA)为修饰基团,制备了一种新型胺功能化聚合物吸附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聚合物材料的形貌结构进行表征.自制固相萃取小柱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相结合,建立了集分离、富集和测定于一体的在线快速分析方法.考察了溶液pH值、流速、体积及共存干扰离子对铜和铅分离富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目标物在溶液pH=7、流速为5 mL/min、样品量为50 mL的条件下,仅需10 min即可实现高达95%的吸附率,并且不受环境水体中干扰
针对目前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在中国出现“环境传人”现象,且多国发现新冠病毒变异传染性增强情况.考虑新型冠状病毒“环境传人”传播途径和病毒变异两因素,建立传染病动力学SEIQR模型,进行疫情发展趋势仿真模拟.结果 表明,“环境传人”和病毒变异对新冠疫情的传播范围和传播速度产生正向影响,其中,病毒变异对其影响更加显著,而“环境传人”因素会促使疫情爆发时间点大幅提前.对于传染率较高的变异病毒,提高干预措施的强度对抑制变异COVID-19病毒传播的控制效果更为显著.
目的 通过对茚二酮显现的实验样本进行DNA提取实验,证明白纸上汗潜指纹显现后DNA检出的可行性.方法 用茚二酮做显现试剂,将样本分别在常温、80℃恒温和130℃恒温条件下显现后,磁珠法提取DNA并进行STR扩增及产物检测.结果 未经茚二酮显现的指纹样本经磁珠法直接提取DNA均获得了STR分型;茚二酮显现的指纹样本经磁珠法直接提取DNA也获得了STR分型.结论 经茚二酮显现后的指纹样本DNA含量较未经显现的没有显著差异,均能获得较为理想的STR分型,指纹样本检测出9个以上基因座的成功率均达到了90%以上,对
本文用多检测器凝胶色谱技术测定了2种化学结构类似但动力黏度不同的海藻酸钠的摩尔质量及其分布和特性黏数([η])、Mark-Houwink指数(α)、流体力学半径(Rh)及均方回转半径(Rg)等参数.通过Mark-Houwink曲线,Rg,Rh vs.Mw曲线,形状因子ρ,及蠕虫链模型对样品的稀溶液构象进行了分析.实验证明2个样品均为单一分布的海藻酸钠,其动力黏度的差异由其摩尔质量及其分布的不同所导致.构象分析显示在该溶解体系下,样品构象受摩尔质量的影响,以5× 105 g·mol-1为界,摩尔质量较小的分
在自然界中,各种生物表面,如水稻叶、蝴蝶翅膀、沙漠甲虫鞘翅、蜘蛛丝、仙人掌刺及猪笼草口缘等,都存在着各向异性浸润性.当液体接触线遇到固体表面的物理不对称性或化学不均匀性时,就会发生各向异性浸润现象,表现为表面在特定而非随机的方向上展现出不同的液滴接触角和滑动角,并伴随着液体的各向异性扩散和各向异性运动行为.近年来,各向异性浸润表面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液体操控,尤其是可控定向液体输送,作为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重要智能液体操纵形式,在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各向异性浸润表面因其独特的物理化
近年来,金属-有机框架(MOFs)作为合成含金属碳基材料最理想的前驱体之一,获得了广泛关注,由MOFs及其衍生物构筑的中空及复合材料作为电催化剂在电解水领域的研究成果突出.本文将对近年基于MOFs构筑的中空及复合结构材料在电催化析氢、析氧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做展望.
处于100℃~374℃,0.1~22.1 MPa状态下的亚临界水在性质与应用方面与常温常压下的水明显不同.一方面,由于极性、黏度等的变化,亚临界水可以作为一种不同于常温常压下水的提取溶剂;本文将主要介绍其在提取精油、酚类及多糖等天然物质方面的应用.另一方面,亚临界水可以作为反应媒介.此外,本文还介绍了在亚临界水的体系中,通过水解、裂解等不同反应对生物质、塑料、石化资源等进行水热处理,制备燃料气体、生物油或者固体燃料等有回收价值产物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