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思录(随笔)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TACRUZ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与巫术
  诗最初肯定与巫术有关。因为就是到现在,我们仍然可以在一首神采飞扬的现代诗中,偶尔窥到它“空穴来风”的神秘本性。只是,当大工业时代到来,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细,写诗的人像被遣散的神一样,消隐在了各行各业中——这种曾披发跣足的巫性,便因为失却了与原始旷野和露天生存的联系,而逐渐萎顿,几近于被挤对到了岌岌可危的尘俗边缘。现在,诗更多寻求一种理性上的帮助和支持;在一种向内翻转而又永恒局促如斯的尴尬境地中,它试图测量人的异化生存的疆域和边界,永远孜孜以求,永不可完成。巫性减少了,实用主义、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劫持了诗句——智识注入,诗歌显得疲累不堪,饱经风霜。
  曾经,“写什么”和“怎么写”是一体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而现在,它们被分割开来,成为两个互不相干的东西。这种人为的或者说被理性过于干预的——对于局部细化/考量的结果,便使得诗歌离巫术愈来愈远,艺术从而成了一种可人工支配的工具。诗歌不再充当人类预言者的角色,不再是神的箴言转世,转而分门别类,给挂在了“地域”“生态”“城市”“乡村”“海洋”等等狭义的子部。这与图谋将人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和层次的做法多么不谋而合。而正是这种短视的、狭隘的诗歌圈子化、功利化,使诗日益疏远以致摈弃巫术。纷至沓来的叠加的标签和知识,使诗不堪重负,曾经轻盈飞翔的翅膀萎落于尘,面目可憎。
  诗歌“此在”的尴尬
  艺术的勃发力来自于对某个谙熟已久的事物醍醐灌顶般陌生的发现。与其说诗歌是发达想象力的产物,毋宁说它是人的认知对此一类事物瞬间洞悉的成果。
  寄居于我们体内的事物如此之多,它们被记忆分门别类,大多数时候与我们相安无事。但这并非昭示它们已死去,或已过时而为我们所抛弃,不,它们假寐着,仍然被我们的好奇心藏掖着,只等一个偶然的机遇唤醒,就再次来到我们的生活中——尽管时过境迁——以复原那些最初的相逢和嬗变的况味。
  机械主义的、按部就班似的写作对于诗歌来说不但是一种戕害,更是一种羞辱。我们珍藏那么多飞奔进眼底和心里的事物,只是為了区分万事万物间的差异性,使我们不致以为世界是扁平的堆积和线性的罗列。而如何修复并呈现这差异性,艺术将挺身而出,担当此任。
  然而,批量生产式的随机写作正在污染我们的诗歌生态环境,相似的情绪或情感经历,以及同构的句式和语感,使诗歌陷入到一种单调的、窒闷的、低端的自我循环之中。最具活力的艺术因子正在被虚拟的狂欢和快感所扼杀——现如今,艺术的勃发力和创造力变得如此低迷,以致我们内心珍藏的万事万物差不多都成了欲望的殉葬品。
  警惕诗歌表演
  诗歌如果演变(说演绎更为恰当)到词语的表演,我敢说,这种堕落已不是美学范畴内的问题了,而是使诗直接走向了它的反面——非诗。对于一首诗的主体来说,词语仅仅是材质,是辅助工具,而不是建筑物本身。
  然而对于当下的汉诗来说,一些所谓的先锋诗人、后现代诗人,打着探索的名义,正在将诗歌拖入表演的危险地带。他们本末倒置,以为词语无所不能,错把其当作一首现代诗的全部(家当),无视诗歌乃是一整部诗人个人的心灵史。这种用词语搭筑的作品,一如镂空的建筑物,看上去炫人眼目,实则是一座纸糊的房子,审美的心智一戳,就千疮万孔,空无一物。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极端如策兰,穷尽一生,都在寻找词语的“本义”和隐藏在其背后的“泛指”,但一生都谨小慎微,生怕错置和误解了词语。这种对词语的敬畏之心,相反使他更加亲近和深入到词语的内面去,他的那些洞悉生命真相和死亡奥秘的诗歌即是证明。因此,寻求词语之义的“最大化”没错,要警惕的是轻慢词语,将之作为随时差遣的戏子,使诗歌沦为一场滑稽的表演。
  艺术、艺术品与批评
  每一个从事艺术行业的人,都渴望在有生之年能获得他人的认可。这种寻求心理“支撑感”的渴望,一方面,使他更为专注地深入到艺术的内面去,力求能窥到艺术那“稀有”而神秘的部分(亦即焚烧人激情的部分);另一方面呢,也常常令他苦恼于世人的漠视或批评,一颗敏感的心,也因此变得更加脆弱——这两种对抗的力,撕扯并毁坏着他的身体,兀兀穷年——艺术上的损害,也随之像阴影,拖曳在了他挥之不去的呼吸上。
  梵高如是。里尔克如是。策兰如是。所幸他们都能较好地处理这两种对抗之力的平衡关系,而没有使得艺术上的探寻有所偏废。艺术品的生成,当然需要他人的关注和批评,以及适时的奖励(或鼓励),否则,难以在自身所归属的领域产生影响,并及时获得某种心灵上的“反馈”慰藉,但首先还是得倚靠艺术家本人对于艺术的真知灼见,持续不断地创造出特立独行的作品——这才是透显一个艺术家内力强悍的主要标志。很难相信,一个三流的艺术家,会被评论界捧上大师的位置而不倒。
  然而,真作品和假作品是如此难以判断,以致艺术家本人也对此模棱两可,毫无把握——明悟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这世上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生前郁郁不得志,死后屡屡暴得大名的人的现象了,并会对此见怪不怪。因为艺术(品)一旦具备了前瞻性,它的价值就注定了它本身不为当世之人所接受的“延缓性”。
  诗人的自大与谵妄
  我厌恶那种“少数即是好的,即是孤独的高贵”的观点。孤芳可以自赏,但孤独从来不值得炫耀。
  谈起诗歌和诗歌的边缘化,就不停有人抛出“诗是少数人的事业”的老调。仿佛它是诗歌免于遭受尴尬的最后一层遮羞布。其实,往好处说,这是诗人的自欺欺人;倘若揭开这层遮羞布,那就是诗人无耻的自恋和自大。
  简而言之,倚赖这种老调写作的诗人不过是他自个的一厢情愿。虽说诗歌并非就是大众狂欢的盛宴,但也绝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诗歌,在它自认为适合生长的地方生长,它为发现它的人备足了食粮和果子。它是大地的天空,是人心的祭品。
  因此,倘若一个健在的诗人连他所处的现世都看不分明,对身处的时代置若罔闻,能指望他写出连筋带血、沉雄有力的诗歌吗?唯有谵妄的人才会拎着自己的头发说:喏,我是在为来世写作。
  高妙的诗歌
  高妙的诗歌从来不贩卖作者的主义和思想——无论这主义和思想,是如何时尚、光鲜,或是博大、深刻,都不会像掉光了树叶的枝干一样,赤裸裸地长在诗歌之树上。
  高妙的诗歌,总是用诗句,用充满了凡间之物的隐喻、象征、借代……甚至直接用我们的追问和叹息,去缝补——或者说,去连缀我们与外界永不可抵达的距离(人到神、神到人的距离?),正是倚靠这种努力和实践,那超越于我们意识或无意识的写作意图(或者说图景),像深埋镜子中的影像,或许才可能被隐秘地突显出来——尽管有时是被扭曲地突显出来。
  高妙的诗歌,从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恰恰相反,它以“提出问题”为己任——“提出问题”,从更高的形式上来说,就是“发现”,就是回到“原创性”,就是从“永恒”回到“瞬间”,一言以蔽之,就是回到“0”——从而固守“原创性”的阵地,引发人们对“世界”的原初认识性兴趣——指望一首诗一揽子“解决问题”,无异于将诗歌绑上石块,沉水溺毙。
  高妙的诗歌,总是从认识“人”开始——更确切地说,总是从认识作者“自我”开始。一个始终被“外界”诱惑的诗人,必定是一个始终隔绝在自我之外的诗人,他永远不能确定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唯有追寻“自我”,才能通过对“自我”的开发和发现,去结交并认识那些业已进入了“自我”领域的外界事物——这些外界事物只有经过“自我”的消化,才能成为我们的血肉和经验。
  高妙的诗歌,像一架永不朽坏的定位仪,无论过去多少年,都能随时勘定出作者心灵所在的位置。
其他文献
关键词:微专题教学:学科思維: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物理教材:课程思政:教学建议  1引言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全面修订工作,组织研究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此开启了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征程。核心素养课题组集体攻关,历时三年并经权威审议,最终于2016年形成研究成果——《中国
关键词:核心素养:深度学习;教学设计  1深度学习  物理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向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主题,让他们全身心积极参与、挑战问题,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物理核心素养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物理深度学习教学设计的4个要素分别是:单元学习主题、学习目标、学习活动以及持续性评价。单元学习主题指以某一核心知识为主体进行组织,旨在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深度学习目标,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
关键词:中美教材:高中物理;例题:教材比较  1引言  1.1研究问题  本文主要研究中美高中物理教材在例题呈现方式上的异同点,例如:在题干中是倾向于直接给出物理模型还是通过对真实情境的描述让学生主动去建构物理模型?例题是否给出配图以使问题更加形象与直观?例题的难度水平是否一致?另外,例题与习题最大的不同在于教材给出了例题的解答过程,对学生来说,是解题方法的示范,那么中美教材的例题在解答过程中又有
关键词:创新小实验:多媒体技术:习题教学  小实验是指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制成简单、方便、可见度高的微实验教具所进行的实验。巧妙利用小实验微教具组织物理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师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将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定性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再融合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分析,从而突破初中物理课程中的某些难点。本文以“固液压强的综合计算”为例,阐述创新小实验如何与多
关键词:试卷命制:高考评价体系:四维细目表  2019年6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文件指出:“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与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命题要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这标志着高考将进入“无考纲时代”。脱离了考纲束缚的高考物理试题将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本,围绕《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关键词:科学思维:教学策略:测评:研究综述  思维能力培养一直是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我国《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把科学思维作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突出了科学思维这一课程目标,由此,科学思维再次成为教学改革的焦点。不过,鉴于思维的复杂性、模糊性,一些重要問题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否则将会影响科学思维教学的落实。比如,科学思维的内涵和类型、科学思维
关键词:同课异构;教材对比;核心素养:人文精神  2020年12月,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国家级示范校开展教研活动,其间多位老师对“牛顿第一定律”一节课进行同课异构。笔者学习后,结合自己与刘老师的同课异构课进行思考,并从教材研析、教学设计、课堂导人、教学内容剖析、史实资料挖掘、实验素材开发等方面对上述课例进行对比,以探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艺术性。  1对比不同版本教材,探讨教材理念变化  学生初
瓦檐水,点点滴。  ——民谚  第一章 上下  要经历什么,才会有如此轻轻地落下  桃花,雨。一切正在上场  又在天空下滑落。春天的桃红  在雨天里一闪。  远处的禅寺,轮廓清晰  求签人,在上坡的路上。  怀抱巨大透明的水滴。  她的身后,炊烟静止  挂在后山上的村寨  正缓缓沉落  春天,一些上升的物事  正无法自圆其说。  飞鼠,划过暮春的湖水  她说,不要作痉挛之舞。  要……亲切地  落
前一段时间,重读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技术哲学》(让·伊夫·戈非,商务印书馆)。这本书以技术为对象,讨论了技术的本质及其认识论、方法论,其谈论的触角延伸出当代的一些技术哲学类的专著之外。重读这本书唤醒了早年间我对诗歌的一部分思考的记忆: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诗人应该怎样承接人类从田园生活转向后现代生活的断裂?  诗歌的世界诞生于农耕时代生活的诗意,也诞生于科学技术尚在沉默之时。中国的诗歌尤其如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