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分析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5df45sd6546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经历了从“统包分配”制度到人才市场自由择业机制的变革过程,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围绕这个问题,从自由与选择价值理论角度分析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中政府调控缺位、人才市场割据等阻碍就业的因素,提出政府就业政策改革的目标。
  关键词:自由;选择;高校毕业生;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8-0249-02
  
  1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变革
  
  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的大学毕业生很少会意识到过去有那么一段时期,国家政策给与了大学教育出身的人无比荣耀,那个年代的政策,进入大学学习就等于是国家干部。建国初期,1951年,政府出台《暑假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统筹分配工作指导》,大学毕业生实行统筹分配政策,人事部制定了高校毕业生科系人数调配表,各大行政区按计划调配,形成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高度集中的分配体制。文革后,这一体制继续实行,但是,人才分配进行了条块分割,划分为国家、中央各部委和地方各所属高校各方面进行毕业生分配和调剂。大学毕业生在20世纪50年代分配政策的控制下,没有选择的自由,这种包揽一切的政策确保了大学生不会无业,别无选择的分配体制稳定了人才流动,保证了国家建设人才的需求,但是人才基本上流向政府管辖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政府具备了充足的知识型人力资源,而社会由于这部分人才缺乏,很难独立发展,不得不依附政府控制。
  1989年,《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确定了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自由的大门向毕业生们开启了,但是选择的范围仍然有局限,知识型人才的流动仍然被政府垄断,社会自主发展需要的人才还是不足,依旧依靠政府来发展社会。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改革高等教育“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政策,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多数学生“自由择业”的制度。“大部分毕业生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劳务市场,采取自主择业的就业办法”。大学生开始由人才市场进入社会就业、择业。2002年,国家开放大学生户籍限制,取消各种限制自由的就业收费,扩大就业范围,加强就业市场调节的建设,人才市场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大学毕业生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市场的自由与竞争似乎可以刺激人才的流动,把大学教育的人才推向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调节各个行业人才缺乏,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然而,政策的实行不尽如人意。2004年,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突出,连续几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统计结果宣告了人才市场调节作用的部分失灵,上百万的毕业生无法确定其就业状况,而年复一年的毕业生们继续有近三分之一滞留在没有落实工作的统计数据内。从这一年起,政府制定出一系列优惠政策激励大学毕业生合理就业。2007年,就业政策更加具体化,中央五个部委联合发文: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通过助学贷款代偿、考研究生、考公务员加分,生活费补贴等手段鼓励毕业生去基层工作;完善对高校毕业生的社会保障体系;启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通过整合岗位信息和毕业生资源信息的方式,促进大学生就业。
  半个多世纪的高校就业政策变革,政府的调控始终处于重要且主导地位,政府渐进性地放松了就业管制,将市场激励因素引进就业过程,使得毕业生有了广泛的选择空间,在自由里进行的选择,本应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但是,目前的市场机制并没有让我们看到自由与选择对大学生就业的刺激作用。
  
  2 计划与市场
  
  我国的政策变革从计划中走出,不等于抛弃计划,计划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仍然发挥着当然的角色。计划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市场失灵带来的损失,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市场发展的不均衡、信息不对称、资源不能有效配置,市场失灵在一定程度上也有计划参与的成分。扩招虽然不断增加学生数量,但是仍然按照国家招生计划运行,这种计划没有市场机制的引导,而是在地区考生分数标准上确定选择。也就是说,学生拥有的进入大学学习的资格和学习什么不是由社会或者市场需求决定,是根据学校招生计划和分数线决定。学生总要毕业,对高校毕业生初次统计就业率,2003年为70%,有213万学生毕业,60多万人没有确定工作;2004年73%,毕业生280万,有75.6万人没有确定;2005年74.5%,毕业生338万,有87.1万人没有确定;2006年76%,毕业生413万,有99.12万人没有确定。我们能看出,虽然就业率连续四年呈上升趋势,但是初次就业率按照人数计算比较,没有确定工作的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增多,而不是随着就业率提高人数下降。初次就业率的统计和分析,最明显的结果就是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我国的人才市场发展也很迅速,到2006年底,全国共有各类人才中介服务机构6600多家,从业人员5100多人,设立固定人才交流场所2700多个,建设各类人才服务网站3100多个。这种规模的人才市场应该起到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作用。但是,2002至2006年,全国各类人才服务机构共登记要求流动人员7200多万人次,帮助2800多万人找到了新工作或转换了工作岗位。由此看出,人才市场对于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并不理想。
  大学教育的计划招生不是完全或者根本就没有考虑社会和市场需求,即使关注到到市场需要,由于人才培养的滞后性,致使三年或四年后毕业的大学生在人才市场竞争中失去优势,那些不符合市场和社会要求的人才更是无优势可言,完全处于劣势。大学教育永远是为未来培养人才,教育的计划特征具有前瞻性,而不是当前性,但是市场是注重利润和现实效果的,不符合利润追求和现实有效的人力资源将被转化,转化时就出现了职业培训机构,那些在职人员为了符合市场需求不得不参加再教育,获得认证许可,继续从事现有工作。职业培训机构是按市场当前需求运作的,这也是为什么这样“火”和有利可图的原因。所以,大学的计划教育体制和市场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协调就是政府制定公共政策需要考虑的内容。
  
  3 人才市场的割据
  
  在人才市场的自由与竞争中,性别差异首先造成了市场的歧视性,女性在进行选择时,大多数处于劣势;具有丰裕资源的行业总会吸引优秀的人才,即使不优秀的人才也要依靠某种关系进入这一行业;发达地区就像地下蕴藏着丰富的可供人随意开采的金矿,吸引了大批自由的“淘金者”涌入,而贫困地区在某种程度上排斥了人才的进入和输出,也限制了当地发展;由于农业、工业、信息业、服务业、房地产业、银行业等带来的不同利润,人才流向某一产业就寥寥无几,而在另一有着较高回报的产业,不管专业是否与该产业有关,麇集了大批人才,这些“热”产业人才已经饱和或者过剩,那些“冷”产业则因为没有足够的知识型人才参与,其现代化的变革就十分缓慢;还因为大学级别的划分,从五流大学到一流大学,从成人院校、党校到普通专科、本科院校,再到“211”、“985”工程的大学,还有第一学历的明文规定等等,这几个方面把人才市场分割得支离破碎,大有春秋战国,群雄割据的势态。
  人才市场的割据产生对人选择职业的排斥。排斥阻碍了人才的自由流动和选择,即使具有较强能力的毕业生也很难进入合适的行业,使得人才不能够有效在社会中得到配置。当然,有排斥也有吸引,较高的要求也会导致激烈竞争,产生更加适合的人才,然而,由于出身不同所形成的排斥产生的负面效应要远大于吸引的效果。因为真正的人才是由实践检验,而非出身的不同。由于进入的大学不同、专业的不同、地区的不同、行业的不同,不平等的市场竞争导致了人们不平等的择业和就业观,进而导致社会不平等、观念的不平等和人的不平等。市场的割据把知识型人才的选择目标变得扑朔迷离,其选择多为不确定性的,人才在市场中的自由是盲目的,这种盲目的自由是一种时刻有着危机和不安的自由。如果人有了自由,而自由带来的是潜伏或者显在的不稳定、不安全,人的行为和心态怎么会满意这种自由,在这种自由下人们怎么可能有明确稳定的目标选择呢?正是此种不明确性多选择的自由,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使得市场分配人力资源低效率。
  
  4 明确选择的自由
  
  回到开始的问题:大学毕业生自由多了,选择多了,就业反而困难了,原因何在?自由给与社会和人的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别无选择的自由。在此种自由下,人被一种传统势力或者一种法律或者一种强大的意识形态桎梏,没有其他抉择,按照“除我之外,不可以有其他信仰”的原则实现“自由”,实际上剥夺了自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知识型人才的“统配”政策就是该种自由的反映。第二种是不明确的多选择自由。选择太多,又都不能明确,不能割舍,对人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痛苦,行为表现是逃避。我国人才市场体制发展不健全,市场条块分割,职业繁芜,虽然为大学毕业生提供诸多选择,但是选择是模糊的,甚至是渺茫的。第三种是明确选择的自由。唯有在此种自由下,人的思想得到创新,能力得到发挥,技术得到肯定,人品得到尊重,人的道德才能保持高尚,反过来,道德高尚的人必然关爱他人,宽容豁达,带来社会融洽和谐。市场无法产生明确选择,在市场的决策中,完全理性的决策是不可能的,即使满意结果也来自不确定性或风险性决策,这是市场魅力所在。当市场调节人力资源配置时,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必须缩小或者消除,因为人不能用简单的劳动力解释,也不能把人看作房屋、土地、食品、服装等可以市场自由竞争的实物。把人力资源的分配尤其是关乎外来社会精神建设的知识型人才全部交给市场调节是不明智的。政府的公共政策应当给与大学毕业生的自由是明确选择的自由,而不是困惑、迷惘、抱怨和踯躅。
  
  5 结论
  
  “就业是民生之本。”国家和地方政府在为改善大学生毕业生的状况孜孜不倦,社会机构也在努力吸收应届和往届毕业生,整个社会的确是真正地团结一致解决就业问题,无论出自行政强制还是人道主义,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让初出茅庐的知识型人才能够适得其所,适得其用,最根本的是要维护人的价值和尊严。其实,这正是一种自由,而其有清晰的目标。政府可以自由选择多种政策工具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工具的选择是明确的,对于毕业生也同样,自由之中应该有明确的选择,这是政策的导向,也是人生之路的决策。政府应当是管得不要太多的政府,然而,政府是在给了人们和社会明确选择的自由时才无须管得太多,在这种自由方面,我们的政府还需孜孜以求。
  
  参考文献
  [1]陈光金,[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89.
  [2]顾建光,[美]B•盖伊•彼得斯,弗兰斯•K•M•冯尼斯潘.公共政策工具对公共管理工具的评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谢明,[美]威廉•N•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管理成熟为一门科学的内在必然标尺之一,是要清晰地了解自身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界线所在。在任何存在管理行为的现实范畴里,作为管理主体的人,既无从回避源于客观不确定性的可
近年来,随着报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各家党报都把办好双休日报纸(周末版、双休刊或休闲周刊等),作为新闻改革的突破口而着力经营.那么,党报的双休刊究竟应该如何办?<湖南日报@双
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凭借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低廉的成本,成为新一轮国际电子产业梯次转移的主要目的地之一,这一机遇带动了我国电子产品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加剧了电子产业的竞争。首先分析了我国电子制造行业的竞争现状,然后介绍了如何识别行业中的潜在竞争者,列举了电子行业中潜在进入者的特征,最后对建立情报系统,完善潜在进入者预警体系提出建议。  关键词:电子制造企业;潜在
合成了3种新的磺酰化氨基酸正丁基锡配合物[n-BuSn(0)(RCOO)]6.利用IR1HNMR表征了它们的结构,结果表明,磺酰化氨基酸均以双齿形式与锡原子配位的.
优选富含生理活性成分的原料,开发速调功能性混合乳粉的工艺技术.
《周易》变易观包罗万象,交相变化,它包含交易观、适变观、恒变观和简易观等内容。《周易》揭示的变易道理,也就是管理创新的道理。这种变易观对现代管理创新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
环境教育已成为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前提.目前中学环境教育方法普遍简单、形式单一,导致环境教育的效果不明显.引入探究式学习方法和研究型学习方
确定了N-[(4二甲基氨基)-苄叉基]-2-氨基苯并咪唑(1),N-[(4-二甲基氨基)-苄叉基]-2-氨基苯并噻唑(2)和N-苄叉基-1-氨基-萘(3)的晶体结构.利用AMl,RHF,DFT方法和STO-3G,4-31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