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Burkitt淋巴瘤继发肠套叠的临床分析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qang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儿童Burkitt淋巴瘤继发肠套叠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的8例Burkitt淋巴瘤继发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

结果

全组患儿病程> 1周者5例,其中3例有反复肠套叠史。病理分期Ⅱ期、Ⅲ期和Ⅳ期分别为6例、1例和1例。肿瘤整块切除7例,减瘤术1例。7例患儿术后恢复后转上级医院进行6个月化疗,另1例Ⅳ期患儿于术后第15天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家长放弃治疗后死亡。随访19月至5年,6例未见复发;1例Ⅲ期患儿复发。

结论

引起肠套叠的Burkitt淋巴瘤常处于肿瘤分期的早期,完整切除病灶可以减少术后化疗强度,提高疗效;肿瘤晚期,应首选化疗;完全肠梗阻时可行肠造瘘术。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DNA错配修复基因hMLH1和hMSH2在结直肠癌合并慢性血吸虫肠病患者与散发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肿瘤医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38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前患者病史和肿瘤标本病理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慢性血吸虫肠病组(80例)和散发型结直肠癌组(258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MLH1和hMSH2蛋白在两组患者肿瘤组织
目的探讨结肠癌患者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的临床意义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621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血清白蛋白35 g/L为标准,将患者分为低白蛋白组及正常组。分析白蛋白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本组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低白蛋白组67例
目的分析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及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14年间天津市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诊断为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13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术前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或可疑恶性黑色素瘤4例,低分化鳞癌7例,小细胞癌1例及腺癌1例,误诊率达69.2%(9/13)。术后病理提示,清扫淋巴结5~ 36(平均20.5)枚,全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76.9%(10/13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用于监测妊娠期高血压孕妇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的价值及其对患者性功能的影响,旨在为合理选择分娩方式、预测母婴结局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信息。方法
目的评估TST STARR+术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OD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25例采用TST STARR+手术治疗的ODS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5 min,术中出血量10 ml,术后住院时间7.8 d。术后继发出血2例,轻度肛门失禁伴急便感4例。术后随访6~ 12月,Longo ODS症状评分由术前的14.9 ± 6.0降为术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