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背铁半两
半两钱存世量较大,分先秦、秦、汉三种。易得,多为铜质,含铅较大。铁质较为少见。“中国古钱币”一书记载:湖南地区出土较多,仅湖南省衡阳长沙1958、1960年在20多座汉墓中就出土铁半两600多枚,分有廓和无廓两种,钱径2.3~2.5厘米,厚1毫米,重2.8克。这是我国发现最早的铁钱。
前年作者从一泉友处集到一枚合背铁半两,此钱径2.4厘米,重6.3克,厚0.23厘米,广穿。这枚钱半两文字清晰,铸造精良,穿口移范两面文字成90度角。此钱为工匠误铸。从实物看,文字颇见汉隶之气,铁质熟旧,包浆自然,铁质泛白,符合当时历史。和湖南出土的相似,不是近仿也不像私铸,应为官铸无疑,为汉半两。铁半两虽然偶有出土,有一定存世量,但由于铁钱性质所决定,极易腐蚀,所以大多数锈迹严重,文字模糊不清。品相好的不多,如此好品相的合背铁半两,实属罕见。
铁“至和重宝”背“同”钱
孙仲汇先生在《古钱币图解》一书中说过“‘至和重宝’铜钱多属铁母”。存世稀少,背有“坊”、“??”等字者更罕见。最近陕西、甘肃等地发现了直读“至和重宝”铁钱为前所未见。
笔者于数年前从一泉友处购得一枚直读“至和重宝”背“同”铁钱,钱径3.45厘米,重13.9克,厚0.3厘米,和字,重字有重叠现象,穿口呈坡形,外大内小。字体较清晰,外缘不齐。此铁钱铁质熟旧为老坑、铁锈自然入骨,文字有力,颇具章法,字迹和陕西大荔县段家乡坊镇1981年出的那枚不同,“同”字离穿较远,“至”字和“重”字也瘦,应为新版别。(责编:丁丑)
半两钱存世量较大,分先秦、秦、汉三种。易得,多为铜质,含铅较大。铁质较为少见。“中国古钱币”一书记载:湖南地区出土较多,仅湖南省衡阳长沙1958、1960年在20多座汉墓中就出土铁半两600多枚,分有廓和无廓两种,钱径2.3~2.5厘米,厚1毫米,重2.8克。这是我国发现最早的铁钱。
前年作者从一泉友处集到一枚合背铁半两,此钱径2.4厘米,重6.3克,厚0.23厘米,广穿。这枚钱半两文字清晰,铸造精良,穿口移范两面文字成90度角。此钱为工匠误铸。从实物看,文字颇见汉隶之气,铁质熟旧,包浆自然,铁质泛白,符合当时历史。和湖南出土的相似,不是近仿也不像私铸,应为官铸无疑,为汉半两。铁半两虽然偶有出土,有一定存世量,但由于铁钱性质所决定,极易腐蚀,所以大多数锈迹严重,文字模糊不清。品相好的不多,如此好品相的合背铁半两,实属罕见。
铁“至和重宝”背“同”钱
孙仲汇先生在《古钱币图解》一书中说过“‘至和重宝’铜钱多属铁母”。存世稀少,背有“坊”、“??”等字者更罕见。最近陕西、甘肃等地发现了直读“至和重宝”铁钱为前所未见。
笔者于数年前从一泉友处购得一枚直读“至和重宝”背“同”铁钱,钱径3.45厘米,重13.9克,厚0.3厘米,和字,重字有重叠现象,穿口呈坡形,外大内小。字体较清晰,外缘不齐。此铁钱铁质熟旧为老坑、铁锈自然入骨,文字有力,颇具章法,字迹和陕西大荔县段家乡坊镇1981年出的那枚不同,“同”字离穿较远,“至”字和“重”字也瘦,应为新版别。(责编: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