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论文将探讨高校青年教师这一特殊的群体,主要是分析研究国内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即青年教师个人要不断提高自主发展的意识,增强自身能力;高校也应该为他们创造必要的发展锻炼机会,给他们提供一个施展的舞台,并且要不断完善健全青年教师成长发展机制,这样才能保证青年教师健康积极的专业成长发展,解决问题。
关键词 高校青年教师 专业成长 协同创新 路径
自从国家教育改革以来,高校不断扩大招生,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学生人数远远高于教师人数,为此,各高校只能大量吸收引入教学人才,结果就是青年教师的数量不断增加。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能力决定了一个高校的质量与核心竞争力,因此所占教师比重越来越大的青年教师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校未来的发展将掌握在他们的手中。所以,解决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将是发展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理论上讲,高校教师应该具备完备的专业化知识与课堂实践教学能力,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引进教师时更看重的是学历,教师入职前也只是接受短期的教学培训,使得本该引导教学专业发展的高校教师无法履行相应的职责,不能为其他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如今,有关高校教师专业化的研究十分有限,其原因主要有: 一、从宏观上来看,高校的教师专业化问题只是最近才兴起的热议话题,而且其状况远不如中小学的严重与突出。二、国内新兴的高校教师专业化问题的研究是由国外引入的,是在国外的研究的经验和基础上提出国内相关的问题。三、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相比,高校教师的专业化问题涉及的课程范围更广,更加复杂困难。
一、国内外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情况研究综述
在国外,有关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比较完善和成熟,研究得出了前卫的、实用性的教师专业成长模式。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美国著名的学者A.C.Ornstein 和L.S.Behar对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了五种基本模式:个人自我指导模式,观察、评估模式,参与发展、改进过程模式,培训模式和探究模式。虽然国内在此方面的的研究起步晚,但目前正在迅速地发展之中,其引导人物有罗振华、李彩莲、姚志超等著名的学者,他们的研究达到了一定的国际水平。此外,国内也出现了较为完备的高校教师专业成才模式,例如,四位一体培训模式、以高校为本的成长模式、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校本培训模式等模式。根据研究,这些模式的对象都是中小学教师,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他们的专业成才和发展,并不是针对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成才问题。
二、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缺乏必须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他们在各个方面的能力都需要得到提高,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有:一、传统思想。文凭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高校在招聘时更注重的也是文凭,特别是现在高校招聘的基本条件是有海外留学文凭,而缺乏对教学能力的重视,而且在评职称时,往往只是以发表的论文和科学研究发明作为参考标准。二、青年教师个人方面。青年教师对提高自身能力、专业成长方面的认识的出现了偏差,对其认识不够深刻透彻,他们在努力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方面也偏离了社会对他们的要求的方向。例如,部分高校教师在乎的是他们的事业前途,从而忽视了学生和教学,只是一门心思为了评职称搞科研、发表论文。更有些入职前学历较低者,将大量的时间花在提高学历上,而不注重教学和个人能力的提高。三、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高校培养青年教师的方式比较陈旧,不够多样化,只有组织青年教师听名师的教学报告、有经验的老师传授经验等有限的几种。这几种形式过于局限化,无法满足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要求,也无法解决他们在教学和和科研过程中的问题。四、高校教育质量评估方面。高校的教育质量评估标准过于死板且不实用,在评估青年教师时,看重的是他们的学历、科学研究发明和发表的论文。这种单一的评估模式导致了教师普遍上转向科研,而不是教学。而且,过分注重论文,容易造成低质量的论文泛滥以及学术上的虚假繁荣。因此还没有一个成熟完善的青年教师专业技能评价系统。五、高等教育方面。在目前的中国,高等教育仍算得上是高层次、顶尖的教育,相对于中小学义务教育,其针对的只是少数群体,不具备普遍性,因此青年教师的专业化问题难以引起社会个阶层的关注。
三、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协同创新路径选择
如今,高校研究出了解决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问题的最佳途径——协同创新路径选择。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这种途径将学校、青年教师、和课程改革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强调协同发展的重要性。首先,要建立起科学完善的教师专业能力评估和考核体系,科学全面地评价教师教学能力;其次,建立和完善鼓励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保证他们的发展;再次是建立教师专业成长和高校发展协调一致的机制;最后,协调青年教师、高校、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发展,建立起相关完善的协同制度。
1、宏观层面,政府的政策支持,2012年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此文件提出了加强高等院校青年教师队伍的八点富有创造性的意见。 政府相关的政策支持有助于青年教师等专业发展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进一步促进鼓励对青年教师专业化问题探究的广泛性和深度,也可以为在专业成长问题上出现偏离的青年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针对自身问题,做出改善和提高。虽然政府在政策上支持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但是对其的关注度仍不高,高校本身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对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没有明确的认识,因此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仍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没有形一个稳定的机制,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2、中观层面,各学校机制体制的协同创新,学校的机制体制创新要与政府政策支持以及青年教师个人相协调。解决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操纵内容,还需要有相应的协调发展机制来保障。为此,各高校应该针对不同教师的特殊情况,实行多样化的培养专业能力方案,形成长期稳定的机制。在引入青年教师时,要严格把关,不仅要考察老师的教学能力,还要考察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在教师资格证的发放上也应该更加严格,提升青年教师的整体水平,这样才能为高校输送新型高专业能力的新鲜血液。课程改革也至关重要,学校要响应国家政策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教师应该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并以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微观层面,以自我更新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从微观上来讲,主要是针对教师本人的自我提高和发展。作为教师,应该拥有强烈的自我提高意识,主动发展专业技能,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即进行自我反思、明确个人发展目标和方向,从而促进个人专业发展。这种取向可以指导在专业成长问题上陷入困境的教师,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途径,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目标努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不论是在课前课后,还是课堂中,还是科学研究中,都要进行总结和反思,要做到随时随地进行反思,这有这样才能养成反思的习惯,形成意识,才能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专业能力。在反思的过程中,青年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找到正确的、适合自己的道路;也可以增长才干,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促进自我专业成长的发展。
四、结语
随着教育的改革,高等院校不再是传统的培养高层次知识性人才的基地,其职能发生了转变,为适应这种转变,高校对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更高,青年教师在专业成长方面的培养需求也更大,而传统的单一的培养模式已远远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为此,应该以高校为主体,协同政府的政策支持,联合校外的各个企业,并融入青年教师的自我更新取向,以社会需要为依据,建立起研究发展高校年轻教师专业成长的机制;并且关注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以及高校如何才能在青年教师协同创新路径中发挥其关键性作用的问题,为高校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协同创新提出实质性的参考方案。
本论文系2013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西省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协同创新机制研究(编号:JY1327)”的成果之一
关键词 高校青年教师 专业成长 协同创新 路径
自从国家教育改革以来,高校不断扩大招生,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学生人数远远高于教师人数,为此,各高校只能大量吸收引入教学人才,结果就是青年教师的数量不断增加。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能力决定了一个高校的质量与核心竞争力,因此所占教师比重越来越大的青年教师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校未来的发展将掌握在他们的手中。所以,解决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将是发展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理论上讲,高校教师应该具备完备的专业化知识与课堂实践教学能力,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引进教师时更看重的是学历,教师入职前也只是接受短期的教学培训,使得本该引导教学专业发展的高校教师无法履行相应的职责,不能为其他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如今,有关高校教师专业化的研究十分有限,其原因主要有: 一、从宏观上来看,高校的教师专业化问题只是最近才兴起的热议话题,而且其状况远不如中小学的严重与突出。二、国内新兴的高校教师专业化问题的研究是由国外引入的,是在国外的研究的经验和基础上提出国内相关的问题。三、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相比,高校教师的专业化问题涉及的课程范围更广,更加复杂困难。
一、国内外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情况研究综述
在国外,有关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比较完善和成熟,研究得出了前卫的、实用性的教师专业成长模式。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美国著名的学者A.C.Ornstein 和L.S.Behar对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了五种基本模式:个人自我指导模式,观察、评估模式,参与发展、改进过程模式,培训模式和探究模式。虽然国内在此方面的的研究起步晚,但目前正在迅速地发展之中,其引导人物有罗振华、李彩莲、姚志超等著名的学者,他们的研究达到了一定的国际水平。此外,国内也出现了较为完备的高校教师专业成才模式,例如,四位一体培训模式、以高校为本的成长模式、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校本培训模式等模式。根据研究,这些模式的对象都是中小学教师,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他们的专业成才和发展,并不是针对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成才问题。
二、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缺乏必须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他们在各个方面的能力都需要得到提高,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有:一、传统思想。文凭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高校在招聘时更注重的也是文凭,特别是现在高校招聘的基本条件是有海外留学文凭,而缺乏对教学能力的重视,而且在评职称时,往往只是以发表的论文和科学研究发明作为参考标准。二、青年教师个人方面。青年教师对提高自身能力、专业成长方面的认识的出现了偏差,对其认识不够深刻透彻,他们在努力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方面也偏离了社会对他们的要求的方向。例如,部分高校教师在乎的是他们的事业前途,从而忽视了学生和教学,只是一门心思为了评职称搞科研、发表论文。更有些入职前学历较低者,将大量的时间花在提高学历上,而不注重教学和个人能力的提高。三、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高校培养青年教师的方式比较陈旧,不够多样化,只有组织青年教师听名师的教学报告、有经验的老师传授经验等有限的几种。这几种形式过于局限化,无法满足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要求,也无法解决他们在教学和和科研过程中的问题。四、高校教育质量评估方面。高校的教育质量评估标准过于死板且不实用,在评估青年教师时,看重的是他们的学历、科学研究发明和发表的论文。这种单一的评估模式导致了教师普遍上转向科研,而不是教学。而且,过分注重论文,容易造成低质量的论文泛滥以及学术上的虚假繁荣。因此还没有一个成熟完善的青年教师专业技能评价系统。五、高等教育方面。在目前的中国,高等教育仍算得上是高层次、顶尖的教育,相对于中小学义务教育,其针对的只是少数群体,不具备普遍性,因此青年教师的专业化问题难以引起社会个阶层的关注。
三、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协同创新路径选择
如今,高校研究出了解决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问题的最佳途径——协同创新路径选择。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这种途径将学校、青年教师、和课程改革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强调协同发展的重要性。首先,要建立起科学完善的教师专业能力评估和考核体系,科学全面地评价教师教学能力;其次,建立和完善鼓励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保证他们的发展;再次是建立教师专业成长和高校发展协调一致的机制;最后,协调青年教师、高校、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发展,建立起相关完善的协同制度。
1、宏观层面,政府的政策支持,2012年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此文件提出了加强高等院校青年教师队伍的八点富有创造性的意见。 政府相关的政策支持有助于青年教师等专业发展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进一步促进鼓励对青年教师专业化问题探究的广泛性和深度,也可以为在专业成长问题上出现偏离的青年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针对自身问题,做出改善和提高。虽然政府在政策上支持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但是对其的关注度仍不高,高校本身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对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没有明确的认识,因此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仍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没有形一个稳定的机制,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2、中观层面,各学校机制体制的协同创新,学校的机制体制创新要与政府政策支持以及青年教师个人相协调。解决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操纵内容,还需要有相应的协调发展机制来保障。为此,各高校应该针对不同教师的特殊情况,实行多样化的培养专业能力方案,形成长期稳定的机制。在引入青年教师时,要严格把关,不仅要考察老师的教学能力,还要考察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在教师资格证的发放上也应该更加严格,提升青年教师的整体水平,这样才能为高校输送新型高专业能力的新鲜血液。课程改革也至关重要,学校要响应国家政策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教师应该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并以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微观层面,以自我更新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从微观上来讲,主要是针对教师本人的自我提高和发展。作为教师,应该拥有强烈的自我提高意识,主动发展专业技能,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即进行自我反思、明确个人发展目标和方向,从而促进个人专业发展。这种取向可以指导在专业成长问题上陷入困境的教师,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途径,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目标努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不论是在课前课后,还是课堂中,还是科学研究中,都要进行总结和反思,要做到随时随地进行反思,这有这样才能养成反思的习惯,形成意识,才能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专业能力。在反思的过程中,青年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找到正确的、适合自己的道路;也可以增长才干,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促进自我专业成长的发展。
四、结语
随着教育的改革,高等院校不再是传统的培养高层次知识性人才的基地,其职能发生了转变,为适应这种转变,高校对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更高,青年教师在专业成长方面的培养需求也更大,而传统的单一的培养模式已远远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为此,应该以高校为主体,协同政府的政策支持,联合校外的各个企业,并融入青年教师的自我更新取向,以社会需要为依据,建立起研究发展高校年轻教师专业成长的机制;并且关注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以及高校如何才能在青年教师协同创新路径中发挥其关键性作用的问题,为高校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协同创新提出实质性的参考方案。
本论文系2013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西省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协同创新机制研究(编号:JY1327)”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