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参加我区小学语文教师80学时培训,“付开国工作室”展示的几节研究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何玲老师执教的《颐和园》,一改大面积教学中“纠缠内容”“满堂碎问,问完就行”的微效教学,充分发掘课文的教学价值,直指语用,至今令人记忆犹新——
何玲老师在第一节课读准、读通了课文,掌握了生字新词,了解了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第二课时从与同学聊旅游导入新课,告诉学生:“如果把旅游中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下来,就是一篇游记。今天我们换一种方式学习,一边学课文一边学写游记。”
片段一:读课文,学游记写法
师: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美丽。
生2:风景如画。
师:那写作者的印象的句子呢,在哪儿?
生1:课文第一段。
生2:还有课文最后一段。
师:像这样总感觉、总印象的句子,作者总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结尾。
出示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师:两个句子都提到了一个词——“美丽”,清楚地表达了作者游览颐和园的感受,前一段用来提示下文,后一段总结全文,这叫首尾呼应。一般的游记都会这样写。再读读,把作者的感受深情地读出来。(板书:首尾呼应谈感受)
生:(齐读)
师:既然是游记,作者还会告诉你他游览参观的路线,你看——
出示句子: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师:这就是作者游览长廊的路线。像这样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句子,书上还有很多,再读读书,把这些句子用“_____”画下来。
生:(勾画、汇报)
出示: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师: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过了哪些地方?
生(齐):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
师:你边走边看,一路景物在变,把它按先后顺序写出来,叫做“地点变换”,也叫“移步换景”。
师:加上开头和结尾的两句话,颐和园这篇游记的骨架就出来了。把这六句话连起来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课文先总起后分述再总结,清楚明白。这就是写游记的第一个小方法:搭架子。(板书:移步换景路线明)
师:学校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如果我们要写一篇參观学校的游记,你会怎么设计这个作文架子?
出示:我们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练习说,同座互相说,抽生全班交流。)
片段二:品读重点段,学习写具体
师:架子搭好了,就这样结束文章,可以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不可以?
生:因为这样的文章读起来干巴巴的,不具体,不生动,不美。
师:对,把景物生动具体地描写出来,这也是写好游记最重要的规律。(板书:具体描写抓特点)
学习写“昆明湖”段
师:颐和园里,印象最深、最美的要数昆明湖了。谁愿意读?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感受,昆明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抽三四位学生读)
出示: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生:昆明湖给我的印象是很静、很绿。
师:对,这就是昆明湖的特点,写游记就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把昆明湖的美景写得这么生动形象?
生:比喻。
师:不知道同学们发现没有,我们平常说划船划船,用的是“划”而不是“滑”,课文是不是弄错了?
生:没有。
师:他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生:如果用立刀旁的“划”字,船过去之后,水面就会出现痕迹,而游船、画舫行驶得很慢,给人的感觉不是在水上行驶,倒像在冰上滑动似的,生怕打碎了这镜子一样的湖面。
(学生自发热烈鼓掌。)
师:这样以动写静、动静结合,使昆明湖显得更静、更美了。这个“滑”字用得真是巧妙,让人回味无穷。一起美美地读读吧。
生:(齐读。)
师:这么美的画面,如果能背下来多好啊!
生:(练习背诵。)
师:看来抓住景物的形态特点,运用修饰词语和修辞方法,运用一些特殊的描写方法,可以让事物的形象鲜明生动,使人印象深刻。
……
在阅读教学中,发掘课文的教学价值,意义重大,能够让执教者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科学地确定教学内容;能够有效地克服阅读教学中“梳理情节”“纠缠内容”的顽疾,促进“语用”,真正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学科特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编辑 赵飞飞
何玲老师在第一节课读准、读通了课文,掌握了生字新词,了解了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第二课时从与同学聊旅游导入新课,告诉学生:“如果把旅游中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下来,就是一篇游记。今天我们换一种方式学习,一边学课文一边学写游记。”
片段一:读课文,学游记写法
师: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美丽。
生2:风景如画。
师:那写作者的印象的句子呢,在哪儿?
生1:课文第一段。
生2:还有课文最后一段。
师:像这样总感觉、总印象的句子,作者总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结尾。
出示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师:两个句子都提到了一个词——“美丽”,清楚地表达了作者游览颐和园的感受,前一段用来提示下文,后一段总结全文,这叫首尾呼应。一般的游记都会这样写。再读读,把作者的感受深情地读出来。(板书:首尾呼应谈感受)
生:(齐读)
师:既然是游记,作者还会告诉你他游览参观的路线,你看——
出示句子: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师:这就是作者游览长廊的路线。像这样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句子,书上还有很多,再读读书,把这些句子用“_____”画下来。
生:(勾画、汇报)
出示: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师: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过了哪些地方?
生(齐):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
师:你边走边看,一路景物在变,把它按先后顺序写出来,叫做“地点变换”,也叫“移步换景”。
师:加上开头和结尾的两句话,颐和园这篇游记的骨架就出来了。把这六句话连起来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课文先总起后分述再总结,清楚明白。这就是写游记的第一个小方法:搭架子。(板书:移步换景路线明)
师:学校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如果我们要写一篇參观学校的游记,你会怎么设计这个作文架子?
出示:我们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练习说,同座互相说,抽生全班交流。)
片段二:品读重点段,学习写具体
师:架子搭好了,就这样结束文章,可以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不可以?
生:因为这样的文章读起来干巴巴的,不具体,不生动,不美。
师:对,把景物生动具体地描写出来,这也是写好游记最重要的规律。(板书:具体描写抓特点)
学习写“昆明湖”段
师:颐和园里,印象最深、最美的要数昆明湖了。谁愿意读?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感受,昆明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抽三四位学生读)
出示: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生:昆明湖给我的印象是很静、很绿。
师:对,这就是昆明湖的特点,写游记就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把昆明湖的美景写得这么生动形象?
生:比喻。
师:不知道同学们发现没有,我们平常说划船划船,用的是“划”而不是“滑”,课文是不是弄错了?
生:没有。
师:他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生:如果用立刀旁的“划”字,船过去之后,水面就会出现痕迹,而游船、画舫行驶得很慢,给人的感觉不是在水上行驶,倒像在冰上滑动似的,生怕打碎了这镜子一样的湖面。
(学生自发热烈鼓掌。)
师:这样以动写静、动静结合,使昆明湖显得更静、更美了。这个“滑”字用得真是巧妙,让人回味无穷。一起美美地读读吧。
生:(齐读。)
师:这么美的画面,如果能背下来多好啊!
生:(练习背诵。)
师:看来抓住景物的形态特点,运用修饰词语和修辞方法,运用一些特殊的描写方法,可以让事物的形象鲜明生动,使人印象深刻。
……
在阅读教学中,发掘课文的教学价值,意义重大,能够让执教者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科学地确定教学内容;能够有效地克服阅读教学中“梳理情节”“纠缠内容”的顽疾,促进“语用”,真正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学科特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