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弓降部病变患者胸主动脉腔内治疗同期左锁骨下动脉血流重建的近中期效果

来源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腔内治疗主动脉弓降部病变同期行左锁骨下动脉血流重建的预后。

方法

2010年1月到2016年8月,55例主动脉弓病变合并椎动脉左侧优势型患者,术前均经主动脉CT诊断,接受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的胸主动脉腔内治疗,其中28例同期行左锁骨下动脉重建。研究终点包括术后死亡、再手术、卒中和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

结果

患者均随访,平均(30.0±17.5)个月。左侧椎动脉直径为(4.88±0.85)mm,右侧椎动脉为(3.00±0.75)mm。全组无院内死亡、再次手术和主动脉相关的不良事件。随访期间,2例主动脉覆膜支架仍存在Ⅳ型内漏,3例死亡。

结论

主动脉弓降部病变患者于腔内修复同期行左锁骨下动脉重建的治疗效果安全可靠,中期预后良好,仍需长期随访。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一侧脊神经后根神经节节前/节后切断、联合同侧胫骨骨折的动物模型,观察骨折愈合过程,评价脊神经节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自2014年9月-2015年8月,将120只大鼠平均分为3组:单纯手术组(SO组)、脊神经后根节前切断组(AGR组)和脊神经后根节后切断组(PGR组),每组40只。切断范围包括L4~L6神经根。将神经切断侧胫骨造成横断骨折模型。术后3 d、7 d和2周时,每组分别处死
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Ischemic mitral regurgitation, IMR)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率,治疗最佳外科方案还未确立。本文着重讨论慢性IMR,如何制订最佳手术方案,应依据患者疾病的特点,具备个体化且能使患者获益。
期刊
期刊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累及冠状动脉导致的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在临床上相对少见,但其对患者是致命性的,对心脏外科医师而言,也是棘手的极具挑战性的难题。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和阜外医院血管外科中心的临床研究,主要对冠状动脉受累的病理分型、发病机制、临床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
期刊
期刊
目的观察经皮胸前穿刺技术对室间隔缺损(VSD)封堵的近期效果,进一步探讨该技术的可行性。方法自2015年3月,22例患儿接受经皮胸前穿刺VSD及VSD残余漏封堵术。男15例,女7例;年龄2岁6个月~11岁7个月,体质量13.5~44.0 kg。6例为术后残余漏,残余漏大小4.8~7.0 mm,分别位于膜部、嵴内或双干下;余16例为单纯VSD,缺损大小3.5~5.1 mm。患儿均于胸骨左侧第3或4肋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总结外科治疗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结果,探讨其中的关键问题。方法2009年5月至2016年6月,共103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男75例,女28例;年龄20~79岁,平均(43.13±15.07)岁。手术采用深低温下半身停循环,选择性顺行脑灌注,孙氏手术92例,Bentall手术63例,主动脉根部成形或主动脉瓣成形9例,二尖瓣置换术5例,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例。结果全组体外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