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一·生·和”教育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qiang_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是海淀区直属的一所中学,前身是1959年创建的北京市第一二三中学,2006年12月3日,正式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北师大三附中”)。学校坐落在海淀区的东部,东与西城区、朝阳区接壤,南与北京师范大学相邻。在近60年的办学实践中,北师大三附中不断探索着教育的本质,逐步形成了“一·生·和”的办学理念。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理念的指导,更需要实践落地。为了践行“一·生·和”的办学理念,学校在实践体系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
  一、管理文化:务本管理
  学校的多种管理制度、行为规范等构成了学校的管理文化,它既是学校文化传统的历史积淀,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现实起点。
  1.“三严”特色。由于北师大三附中地处三个区的交界地带,周边地区商店林立,农贸市场活跃,环境复杂。因此,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校纪严明、教学严谨、管理严格”的“三严”特色。
  2.民主管理。北师大三附中注重民主管理和人文关怀。学校定期召开教代会,定期征求师生的意见和建议,着力解决师生普遍反映的问题;按照民主程序实行扁平化管理和学科督导负责制,将管理服务和教学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学校设立校长信箱、党组织监督岗,实行校务公开制度;校领导经常主动了解教职工的需要,进而找到共同愿景,使办学理念和各种规章制度能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
  3.德育模式。北师大三附中倡导以生为本、自主、和谐发展的德育模式,塑造自尊、自信、自理、自律、自觉、自强的三附中品牌形象,充分发挥学生会、团委在民主管理方面的作用。
  4.人文关怀。北师大三附中努力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重要福利,提出为师生构建良好的人际环境,关心职工及其子女的工作与学习,坚持“四必访”(职工住院、结婚、家有困难、父母病丧必访)、“四必谈”(工作上有矛盾、有情绪、有问题、有变动必谈)等制度,定期开展教工和学生体检、健身等活动,建立师生健康档案。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促进师生身心健康。
  二、课程文化:“和”课程体系
  学校为学生服务的产品是课程,课程是学校辦学理念和特色发展的支撑。北师大三附中力图通过课程建设,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全面发展,获得适应未来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以此为契机,树立学校品牌、开创学校特色、提高办学的水平,实现学校、教师、学生的进一步共同发展。
  学校在设计、实施课程过程中主要秉承四大原则:人本性、整体性、科学性、实践性原则,而课程开发过程的可行性则是基于学生的需求和教师的发展需求。课堂教学围绕着“教本质、发生学”这一主题,教师之间开展“课时目标研修”和“深度学习”活动。
  通过“和”课程体系的建立,学校整合了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回答了所有的课程都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都指向培养学生强大的内心和健康的身体,都指向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特别是人与自己的关系。
  生活原本不分科目,学科的建立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事物,但教育越来越陷入“学科化”倾向,导致相互割裂。学生不是学习如何生活,而是离生活越来越远,甚至出现了由于接受教育过多而不会生活,所以我们必须回到教育的本源,打通学科壁垒,引导教师由学科意识转变为课程意识,由理论逻辑转为生活逻辑。
  三、课堂文化:和实课堂
  课堂是发生学习的地方,是教师和学生生活发生共振的场所。不管教育改革如何走向深入,课堂教学永远都是避不开的主题。北师大三附中提出建立“和实”课堂,主要指向和谐实效的课堂,课堂要焕发生命的活力。所谓“和”就是课堂气氛和谐、融洽,学生的思维活跃,发生真正的学;所谓“实”就是“教本质、发生学”,要教学科的本质,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课堂体现“和”
  教学需要在和谐的氛围中开展,特别是学生的学习发生应该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才能实现,教师在课堂上善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多种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学生感觉教师亲切,课堂气氛和谐,而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尤其是我校引进北师大思维训练项目后,不仅促进师生思维方式的改变,也使课堂教学更加鲜活和生动。培养学生做事更有逻辑,思考事情更全面,面对问题有多种思路;其次,经过专门的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更轻松地理清事物间的联系,带来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
  2.课堂做到“实”
  为了课堂教学的落实,提升核心团队的研究力,近三年来,每周一下午是教研组长和教学干部学习时间。教研组长的学习不仅研究学校的教研工作,更侧重理论学习和热点问题的讨论,如共读一本书、观课议课研讨、听课标准修订等,从而不断提升教研组的教研领导力,促进教研组的建设。
  围绕实现“教本质、发生学”,学校启动了“课堂教学诊断项目”,这让我们了解自己、准确定位、找准出发点和生长点,为我们的培训、考核和发展提供准确的基点和方向,并进一步阐述“教本质是为了发生学”,学校的教学工作更聚焦,思路更明确。
  四、教师文化:和雅教师
  北师大三附中重视教师发展机制,以发挥其激励、保障的功能,形成“造氛围、定目标、强措施、明奖惩”的管理模式。
  1.成就有“温度”的教师
  教育是一种传递,干部爱教师,教师爱学生。学校将服务意识落实到教师工作及生活的点滴细节中。注重教职员工的身心健康,组织健康讲座,教工运动会;每年为本命年的教师送礼物;为30年教龄的教师献花;为教职工子女送上“六一”儿童节的别致礼物;每年春节,校领导还为部分教师送温暖,将学校的关怀送到了教师的心里。
  为了拓宽教师的视野,学校还创办了“三附百家讲坛”的活动,聘请文学、艺术、科技专家学者进校为我校教师做文化讲座,2013年,我校还特聘到北师大的知名学者于丹老师到校讲课,受到老师们的欢迎。这些举措帮助教师促进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平衡,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忧,形成良好的和谐的氛围。   2.培养有“厚度”的教师
  学校主要从教师的精神、理念、知识、能力四个维度对培训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并且追求其间的关系,力争形成体系。这些课程集结在一起成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目标的有力支撑。
  教育能力的培训主要集中在班主任培训部分。我校将班主任培训纳入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完善班主任三级培训制度,组织班主任外出学习、参观;邀请教育专家、心理专家来校讲座,舒缓班主任因工作压力带来的心理焦虑。
  校本培训主要途径就是以推进课题为主的,我们推进了“课时目标”“课堂提问”“作业研究”“小课题微研究”“老教师为师之路”“青年教师研训小组”等诸多项目,随着这些项目研究的推进,教师的能力逐步提高,能力提高了自然就有自信,“和雅”之气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五、学生文化:立本学子
  北师大三附中秉承“厚德、勤学、守正、拓新”的校训精神,以“立德、立志、立言、立行”为德育目标,通过“百万阅读”悦心养性课程、“志愿服务”奉献爱心课程、“演讲辩论”自信成才课程、“半日值岗”实践体验课程、“戏剧表演”才华展示课程、“课后一小时”素质拓展课程、“朋辈教育”互助成长课程等的设计、实施,将德育课程体系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
  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培养每名学生知校史、会规划、求卓越。组织学生熏陶浸染在一切活动中,听校歌、明校训、知校史。各班自建班级文化,美化班级大家庭,同时,在合唱音乐会、管乐音乐会、秋季运动会、开学典礼等系列大型活动中突出审美教育主题。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积极创建有特色、有归属感的班级文化,注重温馨教室的内涵建設,注重凸显个性,注重人文关怀,使每个教室成为学生温馨的港湾。引导各班通过挖掘班级精神,制定班规,提炼班训,创作班徽、班旗、班歌、班服等班级文化标志,展示班级风采,凝聚班集体,培养团结向上、拼搏进取的班风。
  六、公共关系文化:和合共同体
  1.干群共同体。围绕着改善干部工作作风,密切干群关系,完善学校制度,在尊重学校历史的基础上,特别重视评价的公正性和公开性,加强干部队伍制度建设。教代会通过了《北师大三附中干部职业道德规范》《北师大三附中采购制度》《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各级教师职务职责、任职资格条件及评选条例》《北师大三附中校务公开制度》等制度,围绕教育教学中心任务,通过读书活动、案例交流等方式改善干部的学习能力、执行能力,提高行政效力,改善干群关系。每周都要把校务会、行政会会议纪要向全体教师公开,接受大家的监督和建议,提高办公的透明度。
  2.家校共同体。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学校为了密切家校关系,建立了家长委员会制度,每个年级都选出家长代表成立家委会,家委会定期不定期参与学校的发展建议,监督学校决策制度的落实,关注孩子的教育,很多家长为学校建议献策,甚至开设课程。学校建立了家长学校,定期为家长开设家庭教育的课程和讲座,很多家长到学校做义工,为孩子树立榜样。家长建立了微信群,互相交流心得,学校通过网络平台向家长公开校务和党务,自觉接受家长和社会的监督,密切了家校关系,真正在教育上形成“合力”。
  3.社区共同体。北师大三附中的周边教育资源丰富,有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邮电大学等教育高地,特别是北师大与我校仅仅一墙之隔,现在已经形成教师发展、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学校文化建设等合作项目,不断实现共赢;同时三附中积极与街道合作,开发学生社区服务和实践基地,与37个社区建立合作关系,便于学生走进社区,了解社会,实现了开门办学。
  4.朋辈共同体。在大学生、中学生的“朋辈计划”中,北师大三附中与北师大创造性开展工作,“朋辈计划”旨在用北师大的优秀大学生与北师大三附中的学生建立朋辈关系,引导中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高水平综合素质,弘扬正风正气。同时,北师大三附中为大学生提供教育实践机会,积累教育经验,为今后教育工作奠定实践基础。北师大有地遥、化学、历史、数科、体院、外文、文学、物理等8个院系的大学生共计130多人参与到该项目中,大学生为中学生开展生涯规划、兴趣辅导、选修课程、心理疏导、答疑解惑、辅助管理、共同阅读。
  教育具有重复性,因为教育不会一蹴而就;教育同时具有鲜活性,因为每个学生都不相同,所以教育充满了魅力,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追求!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书记、校长)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其他文献
班级读书会是学生阅读的一种新兴组织形态,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由师生共同确定一本书,利用课内外的时间共同阅读、交流、讨论,是跨越一本书的共享阅读。班级读书会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们如同走进童趣盎然的“巴学园”,与书为友,为书着迷。    一、儿童本位,营造话语环境  理想的班级读书会,是形成“人与人、人与书、人与环境”的快乐阅读、快乐对话。实现这一理想状态的关键,是要选择好共读的书作为支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苏教版第二册的一篇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寓深刻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中,颇有点儿深入浅出的味道,蕴涵着深厚的哲学考量。  针对本课的语言特色,基于学生能力发展的目标,我确立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诵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2.抓住“喂”“多高哇”“摸”“惭愧”“低下了头”等词语,体会人物说话时的神
《艾滋病小斗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记叙了南非黑人男孩恩科西身患艾滋病,却能坦然面对、不断呼吁、梦想未来的感人事迹,赞扬了恩科西顽强抗争的精神。文本语言平实,似乎没有“嚼头”,而且学生不了解艾滋病儿童的生活,难以在情感上与文本产生认同、共鸣、回应等,所以这篇课文很容易上成思品课。那么,怎样通过挖掘文字、品味语言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感悟抗争的精神呢?我抓住人物语言,通过增减提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教师古文素养和文言文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笔者不揣浅陋,认为从如下途径入手,将有助于提升我们语文教师队伍的文言文教学水平。  一、常读古文经典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言素养的积淀和提升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有必要坚持诵读古文经典,这是提升我们文言素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一方面,我们可以有选择地阅读自
[教学目标]    1、会认“坠”等5个生字,会写“乱”字,理解并积累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感受羚羊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渗透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的意识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等重点语句的含义,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领悟课文所赞颂的献身精神。  
驻足课堂,最美的享受莫过于沉浸在对文学作品的朗读了。当学生启用丰富的想象,调动全身的感官,声情并茂地将一段段静止的文字读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一首首和谐的乐曲时,文本之意与读者之情自然和谐共振,语文课最大的亮点便得以凸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仔细倾听课堂的声音,却发现琅琅书声其实并不优美。因此,笔者
[摘要]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习作是《我的“自画像”》,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最想介绍的几个方面内容向新来的班主任介绍自己。本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在“难处”、导在“重点”、习在“过程”,引导学生学会选材、掌握策略、评有方向。这样顺学而导,有效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习作教学;顺学而导;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
一、 上课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要仔细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什么?  (老师随意用白粉笔在黑板上画了几朵云)  生1:我看见老师在黑板上画了几朵白云。  师指着黑板:大家仔细看,是白云吗?  生2:我看见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三朵云。  师:你表达得很准确。老师没有在云上涂白色,我们只能说画了云。云有时候是白色的,有时候是黑色的,当天空出现黑色云的时候……  (师又在云下面画了一些雨点儿)  师:瞧,这
2009年元旦,我们跨入崭新岁月。值此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我们谨向广大读者、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祝福,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安康!  教学质量,说到底是教师的质量,有怎样的教师就会教出怎样的学生。时代的发展对教师的专业化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挑战,教师必须耐得住“独上高楼,望尽天涯”的寂寞,从每天教学实践的点滴做起。同时,教师也必须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踏实前行
20世纪初期所盛行的教授法,强调“教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压制了学生的自发性,且不顾儿童是否消化吸收。为了纠正这些弊端,学者们做了大量的努力,设计教学法的引入即是这种努力的体现之一。大量的译文、论文与专著对设计教学法做了鞭辟入里的阐述;许多学校也都亲身实践设计教学法并累计了很多宝贵经验。所以,当时中国基础教育所遇到的困境是什么?设计教学法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的力度如何?设计教学法在试验与实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