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阐述“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时强调指出:要“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从而进一步指明了加强新时期党员教育的目的意义和方法途径。下面,针对基层企业党组织立足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不斷深化党员教育工作谈点浅见。
一、提高认识,注重增强党员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党员教育的效果如何,不仅直接影响党员的思想精神状态,而且削弱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为此,各级组织要提升对党员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认识加强党员教育是新时期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展示党员先进性作用的重要举措。(1)抓好党员教育是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的重要手段。当前,一些基层组织过份忙于事务性工作,出现“站位”偏离,党员教育质量不高,学习内容不实,思想教育力度不够,抓教育精力旁顾。一些政工干部对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党员教育缺乏深层次思考,将党员教育工作表面化,致使部分党员履行义务认识欠缺,这些与发挥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要求是不相适应的。作为基层党组织必须正视党员教育的功能,充分认识党员教育在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作用定位,强化教育的责任。(2)抓好党员教育是提高党员思想素质的重要基础。随着党员队伍的壮大,党员队伍中新老党员的阅历、观念有很大的差异,新生代年轻党员,对组织教育的严格要求理解不深,个别在思想上产生抵触情绪,导致思想境界不高。有些党员把等价交换带到了党内生活中,相互攀比,追求偏差,敬业意识不强,自我感觉良好,作风形象不同程度存在差距。这些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要求是背道而弛的,务必通过强化教育,增强自我提升思想素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3)抓好党员教育是促使党员率先作为的重要前提。一些基层疏于党员现实表现的教育宣扬,在现场工作中党员表现的好与差,往往凭印象、靠感觉,认为彼此差不多,对先进典型的教育和作用欠佳党员的帮教,缺乏评价依据,久之造成了教育的放任。一些党员现场工作热情不高,将自己等同与普通群众,存在“党员不骨干”的问题。部分党员岗位工作质量不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创先争优意识欠缺。
二、传承创新,注重增强党员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的工作覆盖面,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1)注意避免教育手段形式主义。抓教育搞管理最忌的是形式主义。在基层组织开展教育常常以定任务为要求,容易陷入“场面化、任务化、走过场”的倾向,导致轻视效果或者上紧下松,加上方法上总是老一套,致使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分离,表面上轰轰烈烈,最终实际效果不佳。(2)注重教育过程潜移默化。随着基层生产经营节奏的加快,各基层组织在教育安排上,既要把教育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又要尽可能少占用企业生产经营的时间,做到见缝插针,解决教育要求高与时间紧的矛盾。同时要把教育从机关下移到班组、到岗位,实现从少数人忙碌到全员参与,根治过去单凭看记录台帐来衡量教育情况的通病,从而避免“上班学习没时间、工作忙时放一边”的情况,把“雷阵雨”变“毛毛雨”,避免出现热一阵冷一阵,实现“压我学”到“自觉学”,使党员教育常态化。(3)注意找准教育突破口。面对当前影响人们思想的各种信息大量涌现,传播渠道空前增多,人们对各种言论的自主选择性增大等情况。在抓思想教育工作中,要注重科学分析自身工作特点和党员的思想实际,选准突破口,避免主题不突出,造成面面俱到,结果目标不达,效果不佳。
三、加强调研,注重提升党员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衡量一项工作成功与否,关键看其所取得的实际效果,而开展一项教育工作,如果不能融入行业各时期的中心工作去开展,那么它是不合拍的也是被动的。因此,要把党员的教育与各时期的重点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针对性地把党员教育焕发出来的热情转化为搞好企业生产经营的势能。(1)教育要做到“因人施教”。要根据党员的工作环境、性质、职责的不同和文化水平、生活经历各异等实际,开展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的教育,或者把影响好、威信高的党员与后进党员实行结对帮教,采取“一帮一”的办法,促使教育工作整体推进,做到集中教育与个别施教相结合,做到统一性和针对性相结合,既抓住面,又抓住点,使教育既呈层次性又富多样性,凸出“因人施教”。(2)教育要营造“创先争优”。要注重运用激励手段,构建考评机制,形成创争“优秀”考核标准,营造“创先争优”氛围。对没有按部署完成工作和学习要求的党员,对标考核,对现实表现突出的党员进行公开“点评”表扬,开展岗位创优竞赛,创优树先,大力宣传,抓中间促两头,扬先进帮后进,引导广大党员自我强化,不断进步。(3)教育要立足岗位作为。思想认识离不开实践,党员教育要靠日常学习,更要靠参加实践。这就要求在党员教育工作中,增强融入各项阶段工作的主动性,注重把企业生产经营的重点作为教育的立足点,把阶段性工作的难点作为教育的主题,组织带领党员投身生产技术、管理难点攻关,引导党员带头任务攻坚,勇挑重担,使党员成为主体工作的引领,成为群众学习的榜样,促使党组织的教育在推动基层改革发展进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一、提高认识,注重增强党员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党员教育的效果如何,不仅直接影响党员的思想精神状态,而且削弱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为此,各级组织要提升对党员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认识加强党员教育是新时期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展示党员先进性作用的重要举措。(1)抓好党员教育是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的重要手段。当前,一些基层组织过份忙于事务性工作,出现“站位”偏离,党员教育质量不高,学习内容不实,思想教育力度不够,抓教育精力旁顾。一些政工干部对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党员教育缺乏深层次思考,将党员教育工作表面化,致使部分党员履行义务认识欠缺,这些与发挥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要求是不相适应的。作为基层党组织必须正视党员教育的功能,充分认识党员教育在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作用定位,强化教育的责任。(2)抓好党员教育是提高党员思想素质的重要基础。随着党员队伍的壮大,党员队伍中新老党员的阅历、观念有很大的差异,新生代年轻党员,对组织教育的严格要求理解不深,个别在思想上产生抵触情绪,导致思想境界不高。有些党员把等价交换带到了党内生活中,相互攀比,追求偏差,敬业意识不强,自我感觉良好,作风形象不同程度存在差距。这些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要求是背道而弛的,务必通过强化教育,增强自我提升思想素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3)抓好党员教育是促使党员率先作为的重要前提。一些基层疏于党员现实表现的教育宣扬,在现场工作中党员表现的好与差,往往凭印象、靠感觉,认为彼此差不多,对先进典型的教育和作用欠佳党员的帮教,缺乏评价依据,久之造成了教育的放任。一些党员现场工作热情不高,将自己等同与普通群众,存在“党员不骨干”的问题。部分党员岗位工作质量不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创先争优意识欠缺。
二、传承创新,注重增强党员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的工作覆盖面,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1)注意避免教育手段形式主义。抓教育搞管理最忌的是形式主义。在基层组织开展教育常常以定任务为要求,容易陷入“场面化、任务化、走过场”的倾向,导致轻视效果或者上紧下松,加上方法上总是老一套,致使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分离,表面上轰轰烈烈,最终实际效果不佳。(2)注重教育过程潜移默化。随着基层生产经营节奏的加快,各基层组织在教育安排上,既要把教育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又要尽可能少占用企业生产经营的时间,做到见缝插针,解决教育要求高与时间紧的矛盾。同时要把教育从机关下移到班组、到岗位,实现从少数人忙碌到全员参与,根治过去单凭看记录台帐来衡量教育情况的通病,从而避免“上班学习没时间、工作忙时放一边”的情况,把“雷阵雨”变“毛毛雨”,避免出现热一阵冷一阵,实现“压我学”到“自觉学”,使党员教育常态化。(3)注意找准教育突破口。面对当前影响人们思想的各种信息大量涌现,传播渠道空前增多,人们对各种言论的自主选择性增大等情况。在抓思想教育工作中,要注重科学分析自身工作特点和党员的思想实际,选准突破口,避免主题不突出,造成面面俱到,结果目标不达,效果不佳。
三、加强调研,注重提升党员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衡量一项工作成功与否,关键看其所取得的实际效果,而开展一项教育工作,如果不能融入行业各时期的中心工作去开展,那么它是不合拍的也是被动的。因此,要把党员的教育与各时期的重点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针对性地把党员教育焕发出来的热情转化为搞好企业生产经营的势能。(1)教育要做到“因人施教”。要根据党员的工作环境、性质、职责的不同和文化水平、生活经历各异等实际,开展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的教育,或者把影响好、威信高的党员与后进党员实行结对帮教,采取“一帮一”的办法,促使教育工作整体推进,做到集中教育与个别施教相结合,做到统一性和针对性相结合,既抓住面,又抓住点,使教育既呈层次性又富多样性,凸出“因人施教”。(2)教育要营造“创先争优”。要注重运用激励手段,构建考评机制,形成创争“优秀”考核标准,营造“创先争优”氛围。对没有按部署完成工作和学习要求的党员,对标考核,对现实表现突出的党员进行公开“点评”表扬,开展岗位创优竞赛,创优树先,大力宣传,抓中间促两头,扬先进帮后进,引导广大党员自我强化,不断进步。(3)教育要立足岗位作为。思想认识离不开实践,党员教育要靠日常学习,更要靠参加实践。这就要求在党员教育工作中,增强融入各项阶段工作的主动性,注重把企业生产经营的重点作为教育的立足点,把阶段性工作的难点作为教育的主题,组织带领党员投身生产技术、管理难点攻关,引导党员带头任务攻坚,勇挑重担,使党员成为主体工作的引领,成为群众学习的榜样,促使党组织的教育在推动基层改革发展进程中得到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