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首都北京,顺长安街往东是建国路。等过了四惠桥不远,往右看,在绿地、松柏和繁花的夹束之下,那是举世闻名的元代挖建的漕运河道——通惠河。通惠河时阔时窄,碧波荡漾之中,倒映着大片红砖绿瓦、优雅大气的园林式建筑。
如果寻到建国路58号院,临街的1号楼是座青砖灰瓦的古式建筑。跨进又高又厚实的门槛,雕梁画栋的宫廷式建筑里,陈设的是珍贵木材精雕细琢的明清风韵家具,陈列的是玲琅满目的瓷器、玉雕、金银器、景泰蓝、象牙雕、书画等。这便是孙松林的华夏珍宝博物馆。
8月22日,华夏珍宝博物馆里,古琴的清音下,三三两两的参观者慢步鉴赏,时而轻声赞叹,服务人员全程陪同,低声讲解。
在一隅古色古香的房间里,个子不高但干练、言语不多但随和的孙松林焚上一炉好香,又布置上茶道,边动手泡茶,边微笑等候记者发问。
传统艺术品投资的“巴菲特”
和孙松林见面之前,记者就有耳闻,在收藏界,他被人称为“传统手工艺术品投资界的巴菲特”。只要是他认可的艺术品,一旦投资下去,撬动的就是整个行业。这个名头,尽管是无意而得,但并非浪得虚名。他在当代金銀艺术品、陶瓷艺术品、景泰蓝艺术品、象牙艺术品、紫砂艺术品等领域,有独特的见地和影响力。
他的声名鹊起,最初来自对“花丝镶嵌”工艺的贡献。在金银艺术品业内,公认是在孙松林的全力推动下,作为燕京八绝之一的传承了2000多年的宫廷绝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银器中的“花丝镶嵌”工艺从濒临失传的境地,在短短几年之间走向复兴,大师频出,出现了不少国宝级的佳作。许多专家学者由衷赞叹:“花丝镶嵌”复活,孙松林是第一功臣!
完全出乎记者的意料,1974年出生的孙松林,不是来自什么“世家”,而是河南登封嵩山脚下的一个农家子弟。他是个遗腹子,被母亲和哥哥带大。
曲剧《卷席筒》曾红遍全国,戏里苍娃唱:“苍娃我离了登封小县。”是的,登封是河南很小一个县级市,但从华夏文明的角度,却不能小看。夏禹确立王权后,都城就设在嵩山之阳的阳城——今天登封的告城镇。登封还是佛儒道三教荟萃之地,有禅宗祖庭少林寺、道教洞天中岳庙、儒教圣地嵩阳书院。此外汉代三阙、北魏嵩岳寺塔、元代观星台都闻名中外。
土里埋着夏瓦,地上立着汉阙,远望是少林,抬脚就是嵩阳书院,孙松林就在这样的氛围里长大。尽管上学只到高中,但家藏的佛学经典等传统文化书籍却读了一肚子。
上世纪90年代末,二十出头的孙松林到北京打工。最开始,他在餐厅端盘子。工作闲暇以及夜里,他自学大专课程,并拿到了文凭。靠着这纸文凭,他应聘到了一家知名的发行出版集团当业务员。
做图书时,身边是大堆的中华传统典籍,一是为了做业务,二是本身爱读书,他如饥似渴,边读边悟,日积月累,他读透了,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他对中华文明传承的理解,分为两种重要形式,一是文字,二是实物,二者相互佐证与依存。带着这个理念,三年后,他辞职创业,开始涉足艺术品投资,并且尤其钟情于宫廷艺术品,时日渐长,他越来越投入,直至成为当代艺术品收藏界的翘楚。
孙松林说,钟情于宫廷金银艺术品,是偶然的。在他积累了资金和传统文化的资本后,有一次,他在故宫看到了乾隆的“金瓯永固杯”,一瞬间被其精湛的工艺、奇美艳丽大气的格调所震撼。为了解宫廷的金银器工艺,他找到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树文,通过向他虚心请教,孙松林知道,这种宫廷绝技叫“金丝镶嵌”,已经濒临失传。
花丝镶嵌又叫“细金工艺”,实为“花丝”和“镶嵌”两种制作技艺的结合。花丝选用金、银、铜为原料,采用掐、填、攒、焊、编织、堆垒等传统技法。镶嵌以挫、锼、捶、闷、打、崩、挤、镶等技法,将金属片做成托和爪子型凹槽,再镶以珍珠、宝石。花丝镶嵌工艺在清代达到顶峰,名品不断涌现,多为宫廷贡品。
到了新社会,许多原来为宫廷服务的从事花丝镶嵌工艺的业者进了国有厂子,生产为国家换取外汇的出口艺术品,所以花丝镶嵌工艺仍有存在,比如北京工艺美术公司等。但市场经济后,很多国有厂子消亡,工人下岗,甚至有些师傅去做了保安或者出租车司机。昔日的宫廷绝技,整整中断了20年。
最让孙松林着急的是,其时全国完整掌握这门工艺的人已经不超过10个。孙松林是个成功的企业家,并且醉心于中国传统文化。面对这门即将失传的宫廷绝技,他不想仅止于惋惜,而是希望能做点什么,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门工艺传承下去,而不是断绝到自己这代人的手里。
孙松林拿出多年的积累,投身于花丝镶嵌、錾刻等一系列宫廷绝技的搜寻、研究和复活。他拜访大师,创作出了一系列的艺术品,然后动用自己多年积累的资源,联系拍卖行,向藏友推介,向国际友人推介,不遗余力。孙松林出身企业家,对市场很是内行,花丝镶嵌、錾金刻银本身又是珍贵的民族瑰宝,很快,原来从事这个行当的人又有活干了,工作室和大师都忙活了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在孙松林的推动下,花丝镶嵌工艺本身有传承也有发展。比如纯手工仿制乾隆金瓯永固杯、以花丝镶嵌的工艺制作乾隆福寿金如意。花丝是线的艺术,很难立体化,但今天用花丝镶嵌做出的十二生肖,立体感很强,栩栩如生。
对孙松林全力复活花丝镶嵌工艺的功劳,北京工艺美术协会常务副会长李进华,以及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唐克美等工美界专家乃至泰斗,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而从事多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王宇则称:“这叫文化功德。”
把当代国宝展示给世人
华夏珍宝博物馆所收藏展示的,绝大部分是当代工艺美术的奇葩和瑰宝。孙松林说,现代艺术品市场和收藏界存在两大误区:一是只讲年代不讲品味,二是只看人名不看作品。
他说,难道一个清代3岁顽童的涂鸦,比现代一个知名画家的作品还要好?但现在市场往往只看年代——这是清代的,那是宋代的。其实,艺术品之所以成为艺术品,在于艺术高度和艺术美感——在于好,而不是它的年代。现在很多人只重视年代而忽略了艺术价值。现代的艺术珍品,放到千年之后,无非是现代的新东西1000岁,清代的1200岁而已。那时,比的就是东西的好坏了。历朝历代都在打造自己的工艺珍品,而不是只会继承——比如清代的皇帝乾隆、雍正等都亲自设计下图纸,着人督造国宝。 关于第二个误区,孙松林说,名人有巨作,也有名作,也有小品。巨作是代表其一生艺术成就的,名作是因为大家的接受度、认知度比较高的,小品是闲暇之余的习作而已。而在行业内,很多人只要求这个人是名人,哪怕是习作,也要比他名气稍逊的人的巨作更受欢迎。这已经成了通病。其实,一个成熟的艺术家,其巨作、代表作,是要比许多名气大的人的习作强很多的。
2008年,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开幕式上,不管是击缶而歌,还是古琴清音,以及龙蛇狂书,都让世界近距离体会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之后,孙松林一是看清了收藏界存在的误区,二是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钟爱,孙松林开始着手用自己这些年的积累,筹建博物馆。他对自己博物馆的定位,是一个要做传世瑰宝的博物馆——以博物馆为载体,恢复传统工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统宫廷绝技。
这个定位,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来源于孙松林对文明的认识。
孙松林认为,传承文明,既要看文字,又要看实物。他说,中国传统民族瑰宝留下来,有两条主线,一个是宫廷文化:封建帝王访野搜奇,或举全国之力,把一项技艺推向极致,如故宫博物院;而另一条主线,是靠厚葬文化的陪葬品,这是中国文物传承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式。而现在,宫廷文化消亡了,也没有了厚葬文化。这样,代表这个时代的艺术作品传承就遇到了危机。
“文字和文物,构成了历史和文明。没有文字记述,没有文物佐证,那么历史在哪里?都说开元盛世,如果考古只发现了几个烂瓦罐,那么盛世在哪里?说中华民族正在复兴,而子孙看到我们的艺术品都是粗制滥造,那么复兴又在哪里?”
他说,未来中国艺术品的传承方式会有两个,一是家庭传承,一是馆藏。孙松林告诉记者,家传是“独乐乐”,是留给家族后人的,会深藏于家。百年屈辱后的中国,正走在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要让后代更多的看到这个时代,最好的途径是博物馆,也就是“众乐乐”。
斟一盏茶,孙松林对记者说,未来一两百年后,你说这个博物馆还是私人的吗?还姓孙吗?到那个时候,它会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是公众的,公共的。
參观博物馆时,记者发现,每位观众都有讲解员全程陪同,并且所有观众都会被邀请到瓷器展区。记者询问,为什么每个观众都会被邀请到这里走一遍?孙松林解答,陶瓷,是“与国同名”。他说,多年前他第一次去日本,和几个日本小朋友聊天,发现他们对漆器讲得头头是道。因为英语中的“Japan”,也是漆器的意思。他就思考,中国的小朋友是不是也能把瓷器讲得头头是道?
因为有这个心结,从博物馆开馆伊始,孙松林就对员工说,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必须了解陶瓷,因为在世界人的眼里,陶瓷就是我们的名片,所以一定要邀请每一个参观者,在博物馆走完这趟陶瓷文化之旅。
华夏珍宝博物馆不仅是展示的平台,还面向观众销售艺术品。孙松林有自己的一套理念,他说,什么是传承?最好的传承是销售。一个好东西,一种民族工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买卖才会有传承。工艺是附着在工艺品上的,好东西做十件,即便经过战乱,经过不当收藏,就算坏了九件,还能剩下一件,未来者还能看到这种工艺。他还说,今天的社会风潮下,人们更愿意收藏孤品、单品。事实上,中国工艺美术都是孤品和单品。比如同样是花丝,从馆藏的十二生肖可以看出,为表现各种动物毛发、鳞爪的的不同,要用许多种不同的花丝。天人合一是中国艺术品的灵魂,即便是同一个艺术家做同一件艺术品,也个个是孤品,也各不相同。比如徐悲鸿一生画过上万匹马,可能笔法相似,但每匹马形态各异,所体现的艺术精神和艺术家的心境也不一样。
陪同的华夏珍宝博物馆执行馆长张三鉴补充说:尤其对于花丝镶嵌等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销售就是最好的传承和发扬。毕竟,一个人和一个博物馆的力量是有限的,销售,就是动用更多人的力量,动用市场的力量,让更多人参与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品的传承和保护中,这种传承和保护才真正是无限的。艺术品之所以成为艺术品,在于其是历史的传承,是时代的创新,是艺术的精神。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器以载道。
博物馆背后的产业链
博物馆者,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是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场所。尽管是一家私人博物馆,但华夏珍宝博物馆从一开馆,就在发挥自己的天然职责,并尝试自我造血。
张之铸,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在2011年退休后,受孙松林邀请,成为华夏珍宝博物馆的馆长。在张之铸的牵头下,2012年成立了华夏珍宝博物馆专家委员会,下设7个专业委员会,200余位专家、大师。这些专家和大师除了文博界泰斗和知名专家,还有工艺美术领域的顶级艺术大师。
2012年,华夏珍宝文化论坛正式启动。论坛开办“雪域珍宝唐卡”专场、“錾金刻银妙手花丝”专场,“诗书传家五世其昌”专场等。这些论坛专场,给了各方面的专家介绍和交流各自领域、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也给了公众向专家面对面学习的机会。此外,论坛还搭建了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如何与专业结合、如何与商业结合的桥梁。
为了征集更多的藏品,2013年,“华夏珍宝博物馆寻宝中国行”正式启动。通过这项活动,华夏珍宝博物馆走向全国,访野搜奇,向社会征集和交流藏品,并通过博物馆这个平台带给世人,探索了一条寻宝、鉴宝、赏宝和艺术交流的新路子。
如今,全国的民营博物馆有四五百家。民营博物馆,都是一些有爱好、有梦想、有使命感的人所创办的,一般是以馆主个人家藏、收藏的东西为基础,做一个展示的平台。
但是,博物馆的建立和运营是两回事。建立很容易,那只是钱和资源的问题,运营一个博物馆则很难,在现行的体制下,是出路和思路的问题。
因为后者的原因,许多私人博物馆本身就没有完善应当承担的社会功能,一些馆主即便倾家荡产,最后也难以维持,甚至馆闭藏散。如今,华夏珍宝博物馆共展出有超过8000件、涉及9大类自有以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藏品。 这家民营博物馆为何能越做越大?执行馆长张三鉴道出了主要原因:华夏珍宝博物馆探索出了一条征集、典藏、研究、传承保护和市场经济结合的道路,其没有过分强调收藏家和某人、某机构的一己之力,不是为某个人歌功颂德的工具。因为,博物馆不管是私人还是国立的,都是社会性的,都是公益性的,凭一己之力,凭满腔热情,是找不到出路的。
在华夏珍宝博物馆背后,是一个完整的博物馆产业,由博物馆品牌、运营博物馆的股份有限公司、艺术品开发公司和艺术品销售公司组成。
博物馆产业中艺术品开发公司和艺术品销售公司构成了艺术品的一级交易市场,承担的是艺术品从大师到藏友环节——代理大师作品,为藏友把关,并提供专业认证、评估和交易。承担了“艺术品代理人”的功能。
华夏珍宝博物馆还本着各取所需的交易精神,对会员客户手中的藏品进行交流,加上旗下拥有以及合作的拍卖公司,构成了艺术品的二级交易市场,又承担了“艺术品经纪人”功能。
同时,对于一些国宝复制和复原工程,以及创造当代艺术珍品的大型项目,又以合伙人企业的形式,与藏友进行合作,共创珍品,共享利益。承担了“艺术品合伙人”功能。
因此,一个华夏珍宝博物馆,极其背后的产业链条,涉及两级市场、承担三大身份,实现了一个完整的产业化运营。因此,这家民营博物馆不仅是征集平台、教育平台、研究平台、展览平台、交易平台,还是一个多方面的藏友服务机构。
采访的一天时间里,不时有艺术家或者路过、或者专程拜访孙松林。傍晚记者离去,孙松林还在会客室,无暇辞别,执行馆长张三鉴送记者出馆。
张三鉴说,对于合作的艺术家,孙松林往往更看重的是那些名气不算很大,但处在创作黄金期、有代表作的年轻艺术家。书画创作旺盛期是50到60岁之间,陶瓷是40到50岁之间,玉雕则是在30到40岁之间。在这个年龄段,往往是佳作频出,到了70岁以后,笔往往就拿不稳了;60岁以后,拉玉坯也拉不动了。很多年轻的艺术家,佳作频出,但日子过得往往并不好。因此,华夏珍宝博物馆为行业新贵和有潜力的艺术家的帮助也是不遗余力,只要能受到专家委员会的认可,就为他们制定展览、推广计划,容易让处在黄金期的艺术大师专心于艺术创作,求艺术,而不是求名,求财。并且,现在年轻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东西,东西好,价格不高,传递给藏友,就是为藏友提供了艺术收藏的原始股。
责任编輯 李娜
如果寻到建国路58号院,临街的1号楼是座青砖灰瓦的古式建筑。跨进又高又厚实的门槛,雕梁画栋的宫廷式建筑里,陈设的是珍贵木材精雕细琢的明清风韵家具,陈列的是玲琅满目的瓷器、玉雕、金银器、景泰蓝、象牙雕、书画等。这便是孙松林的华夏珍宝博物馆。
8月22日,华夏珍宝博物馆里,古琴的清音下,三三两两的参观者慢步鉴赏,时而轻声赞叹,服务人员全程陪同,低声讲解。
在一隅古色古香的房间里,个子不高但干练、言语不多但随和的孙松林焚上一炉好香,又布置上茶道,边动手泡茶,边微笑等候记者发问。
传统艺术品投资的“巴菲特”
和孙松林见面之前,记者就有耳闻,在收藏界,他被人称为“传统手工艺术品投资界的巴菲特”。只要是他认可的艺术品,一旦投资下去,撬动的就是整个行业。这个名头,尽管是无意而得,但并非浪得虚名。他在当代金銀艺术品、陶瓷艺术品、景泰蓝艺术品、象牙艺术品、紫砂艺术品等领域,有独特的见地和影响力。
他的声名鹊起,最初来自对“花丝镶嵌”工艺的贡献。在金银艺术品业内,公认是在孙松林的全力推动下,作为燕京八绝之一的传承了2000多年的宫廷绝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银器中的“花丝镶嵌”工艺从濒临失传的境地,在短短几年之间走向复兴,大师频出,出现了不少国宝级的佳作。许多专家学者由衷赞叹:“花丝镶嵌”复活,孙松林是第一功臣!
完全出乎记者的意料,1974年出生的孙松林,不是来自什么“世家”,而是河南登封嵩山脚下的一个农家子弟。他是个遗腹子,被母亲和哥哥带大。
曲剧《卷席筒》曾红遍全国,戏里苍娃唱:“苍娃我离了登封小县。”是的,登封是河南很小一个县级市,但从华夏文明的角度,却不能小看。夏禹确立王权后,都城就设在嵩山之阳的阳城——今天登封的告城镇。登封还是佛儒道三教荟萃之地,有禅宗祖庭少林寺、道教洞天中岳庙、儒教圣地嵩阳书院。此外汉代三阙、北魏嵩岳寺塔、元代观星台都闻名中外。
土里埋着夏瓦,地上立着汉阙,远望是少林,抬脚就是嵩阳书院,孙松林就在这样的氛围里长大。尽管上学只到高中,但家藏的佛学经典等传统文化书籍却读了一肚子。
上世纪90年代末,二十出头的孙松林到北京打工。最开始,他在餐厅端盘子。工作闲暇以及夜里,他自学大专课程,并拿到了文凭。靠着这纸文凭,他应聘到了一家知名的发行出版集团当业务员。
做图书时,身边是大堆的中华传统典籍,一是为了做业务,二是本身爱读书,他如饥似渴,边读边悟,日积月累,他读透了,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他对中华文明传承的理解,分为两种重要形式,一是文字,二是实物,二者相互佐证与依存。带着这个理念,三年后,他辞职创业,开始涉足艺术品投资,并且尤其钟情于宫廷艺术品,时日渐长,他越来越投入,直至成为当代艺术品收藏界的翘楚。
孙松林说,钟情于宫廷金银艺术品,是偶然的。在他积累了资金和传统文化的资本后,有一次,他在故宫看到了乾隆的“金瓯永固杯”,一瞬间被其精湛的工艺、奇美艳丽大气的格调所震撼。为了解宫廷的金银器工艺,他找到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树文,通过向他虚心请教,孙松林知道,这种宫廷绝技叫“金丝镶嵌”,已经濒临失传。
花丝镶嵌又叫“细金工艺”,实为“花丝”和“镶嵌”两种制作技艺的结合。花丝选用金、银、铜为原料,采用掐、填、攒、焊、编织、堆垒等传统技法。镶嵌以挫、锼、捶、闷、打、崩、挤、镶等技法,将金属片做成托和爪子型凹槽,再镶以珍珠、宝石。花丝镶嵌工艺在清代达到顶峰,名品不断涌现,多为宫廷贡品。
到了新社会,许多原来为宫廷服务的从事花丝镶嵌工艺的业者进了国有厂子,生产为国家换取外汇的出口艺术品,所以花丝镶嵌工艺仍有存在,比如北京工艺美术公司等。但市场经济后,很多国有厂子消亡,工人下岗,甚至有些师傅去做了保安或者出租车司机。昔日的宫廷绝技,整整中断了20年。
最让孙松林着急的是,其时全国完整掌握这门工艺的人已经不超过10个。孙松林是个成功的企业家,并且醉心于中国传统文化。面对这门即将失传的宫廷绝技,他不想仅止于惋惜,而是希望能做点什么,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门工艺传承下去,而不是断绝到自己这代人的手里。
孙松林拿出多年的积累,投身于花丝镶嵌、錾刻等一系列宫廷绝技的搜寻、研究和复活。他拜访大师,创作出了一系列的艺术品,然后动用自己多年积累的资源,联系拍卖行,向藏友推介,向国际友人推介,不遗余力。孙松林出身企业家,对市场很是内行,花丝镶嵌、錾金刻银本身又是珍贵的民族瑰宝,很快,原来从事这个行当的人又有活干了,工作室和大师都忙活了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在孙松林的推动下,花丝镶嵌工艺本身有传承也有发展。比如纯手工仿制乾隆金瓯永固杯、以花丝镶嵌的工艺制作乾隆福寿金如意。花丝是线的艺术,很难立体化,但今天用花丝镶嵌做出的十二生肖,立体感很强,栩栩如生。
对孙松林全力复活花丝镶嵌工艺的功劳,北京工艺美术协会常务副会长李进华,以及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唐克美等工美界专家乃至泰斗,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而从事多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王宇则称:“这叫文化功德。”
把当代国宝展示给世人
华夏珍宝博物馆所收藏展示的,绝大部分是当代工艺美术的奇葩和瑰宝。孙松林说,现代艺术品市场和收藏界存在两大误区:一是只讲年代不讲品味,二是只看人名不看作品。
他说,难道一个清代3岁顽童的涂鸦,比现代一个知名画家的作品还要好?但现在市场往往只看年代——这是清代的,那是宋代的。其实,艺术品之所以成为艺术品,在于艺术高度和艺术美感——在于好,而不是它的年代。现在很多人只重视年代而忽略了艺术价值。现代的艺术珍品,放到千年之后,无非是现代的新东西1000岁,清代的1200岁而已。那时,比的就是东西的好坏了。历朝历代都在打造自己的工艺珍品,而不是只会继承——比如清代的皇帝乾隆、雍正等都亲自设计下图纸,着人督造国宝。 关于第二个误区,孙松林说,名人有巨作,也有名作,也有小品。巨作是代表其一生艺术成就的,名作是因为大家的接受度、认知度比较高的,小品是闲暇之余的习作而已。而在行业内,很多人只要求这个人是名人,哪怕是习作,也要比他名气稍逊的人的巨作更受欢迎。这已经成了通病。其实,一个成熟的艺术家,其巨作、代表作,是要比许多名气大的人的习作强很多的。
2008年,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开幕式上,不管是击缶而歌,还是古琴清音,以及龙蛇狂书,都让世界近距离体会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之后,孙松林一是看清了收藏界存在的误区,二是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钟爱,孙松林开始着手用自己这些年的积累,筹建博物馆。他对自己博物馆的定位,是一个要做传世瑰宝的博物馆——以博物馆为载体,恢复传统工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统宫廷绝技。
这个定位,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来源于孙松林对文明的认识。
孙松林认为,传承文明,既要看文字,又要看实物。他说,中国传统民族瑰宝留下来,有两条主线,一个是宫廷文化:封建帝王访野搜奇,或举全国之力,把一项技艺推向极致,如故宫博物院;而另一条主线,是靠厚葬文化的陪葬品,这是中国文物传承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式。而现在,宫廷文化消亡了,也没有了厚葬文化。这样,代表这个时代的艺术作品传承就遇到了危机。
“文字和文物,构成了历史和文明。没有文字记述,没有文物佐证,那么历史在哪里?都说开元盛世,如果考古只发现了几个烂瓦罐,那么盛世在哪里?说中华民族正在复兴,而子孙看到我们的艺术品都是粗制滥造,那么复兴又在哪里?”
他说,未来中国艺术品的传承方式会有两个,一是家庭传承,一是馆藏。孙松林告诉记者,家传是“独乐乐”,是留给家族后人的,会深藏于家。百年屈辱后的中国,正走在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要让后代更多的看到这个时代,最好的途径是博物馆,也就是“众乐乐”。
斟一盏茶,孙松林对记者说,未来一两百年后,你说这个博物馆还是私人的吗?还姓孙吗?到那个时候,它会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是公众的,公共的。
參观博物馆时,记者发现,每位观众都有讲解员全程陪同,并且所有观众都会被邀请到瓷器展区。记者询问,为什么每个观众都会被邀请到这里走一遍?孙松林解答,陶瓷,是“与国同名”。他说,多年前他第一次去日本,和几个日本小朋友聊天,发现他们对漆器讲得头头是道。因为英语中的“Japan”,也是漆器的意思。他就思考,中国的小朋友是不是也能把瓷器讲得头头是道?
因为有这个心结,从博物馆开馆伊始,孙松林就对员工说,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必须了解陶瓷,因为在世界人的眼里,陶瓷就是我们的名片,所以一定要邀请每一个参观者,在博物馆走完这趟陶瓷文化之旅。
华夏珍宝博物馆不仅是展示的平台,还面向观众销售艺术品。孙松林有自己的一套理念,他说,什么是传承?最好的传承是销售。一个好东西,一种民族工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买卖才会有传承。工艺是附着在工艺品上的,好东西做十件,即便经过战乱,经过不当收藏,就算坏了九件,还能剩下一件,未来者还能看到这种工艺。他还说,今天的社会风潮下,人们更愿意收藏孤品、单品。事实上,中国工艺美术都是孤品和单品。比如同样是花丝,从馆藏的十二生肖可以看出,为表现各种动物毛发、鳞爪的的不同,要用许多种不同的花丝。天人合一是中国艺术品的灵魂,即便是同一个艺术家做同一件艺术品,也个个是孤品,也各不相同。比如徐悲鸿一生画过上万匹马,可能笔法相似,但每匹马形态各异,所体现的艺术精神和艺术家的心境也不一样。
陪同的华夏珍宝博物馆执行馆长张三鉴补充说:尤其对于花丝镶嵌等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销售就是最好的传承和发扬。毕竟,一个人和一个博物馆的力量是有限的,销售,就是动用更多人的力量,动用市场的力量,让更多人参与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品的传承和保护中,这种传承和保护才真正是无限的。艺术品之所以成为艺术品,在于其是历史的传承,是时代的创新,是艺术的精神。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器以载道。
博物馆背后的产业链
博物馆者,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是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场所。尽管是一家私人博物馆,但华夏珍宝博物馆从一开馆,就在发挥自己的天然职责,并尝试自我造血。
张之铸,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在2011年退休后,受孙松林邀请,成为华夏珍宝博物馆的馆长。在张之铸的牵头下,2012年成立了华夏珍宝博物馆专家委员会,下设7个专业委员会,200余位专家、大师。这些专家和大师除了文博界泰斗和知名专家,还有工艺美术领域的顶级艺术大师。
2012年,华夏珍宝文化论坛正式启动。论坛开办“雪域珍宝唐卡”专场、“錾金刻银妙手花丝”专场,“诗书传家五世其昌”专场等。这些论坛专场,给了各方面的专家介绍和交流各自领域、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也给了公众向专家面对面学习的机会。此外,论坛还搭建了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如何与专业结合、如何与商业结合的桥梁。
为了征集更多的藏品,2013年,“华夏珍宝博物馆寻宝中国行”正式启动。通过这项活动,华夏珍宝博物馆走向全国,访野搜奇,向社会征集和交流藏品,并通过博物馆这个平台带给世人,探索了一条寻宝、鉴宝、赏宝和艺术交流的新路子。
如今,全国的民营博物馆有四五百家。民营博物馆,都是一些有爱好、有梦想、有使命感的人所创办的,一般是以馆主个人家藏、收藏的东西为基础,做一个展示的平台。
但是,博物馆的建立和运营是两回事。建立很容易,那只是钱和资源的问题,运营一个博物馆则很难,在现行的体制下,是出路和思路的问题。
因为后者的原因,许多私人博物馆本身就没有完善应当承担的社会功能,一些馆主即便倾家荡产,最后也难以维持,甚至馆闭藏散。如今,华夏珍宝博物馆共展出有超过8000件、涉及9大类自有以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藏品。 这家民营博物馆为何能越做越大?执行馆长张三鉴道出了主要原因:华夏珍宝博物馆探索出了一条征集、典藏、研究、传承保护和市场经济结合的道路,其没有过分强调收藏家和某人、某机构的一己之力,不是为某个人歌功颂德的工具。因为,博物馆不管是私人还是国立的,都是社会性的,都是公益性的,凭一己之力,凭满腔热情,是找不到出路的。
在华夏珍宝博物馆背后,是一个完整的博物馆产业,由博物馆品牌、运营博物馆的股份有限公司、艺术品开发公司和艺术品销售公司组成。
博物馆产业中艺术品开发公司和艺术品销售公司构成了艺术品的一级交易市场,承担的是艺术品从大师到藏友环节——代理大师作品,为藏友把关,并提供专业认证、评估和交易。承担了“艺术品代理人”的功能。
华夏珍宝博物馆还本着各取所需的交易精神,对会员客户手中的藏品进行交流,加上旗下拥有以及合作的拍卖公司,构成了艺术品的二级交易市场,又承担了“艺术品经纪人”功能。
同时,对于一些国宝复制和复原工程,以及创造当代艺术珍品的大型项目,又以合伙人企业的形式,与藏友进行合作,共创珍品,共享利益。承担了“艺术品合伙人”功能。
因此,一个华夏珍宝博物馆,极其背后的产业链条,涉及两级市场、承担三大身份,实现了一个完整的产业化运营。因此,这家民营博物馆不仅是征集平台、教育平台、研究平台、展览平台、交易平台,还是一个多方面的藏友服务机构。
采访的一天时间里,不时有艺术家或者路过、或者专程拜访孙松林。傍晚记者离去,孙松林还在会客室,无暇辞别,执行馆长张三鉴送记者出馆。
张三鉴说,对于合作的艺术家,孙松林往往更看重的是那些名气不算很大,但处在创作黄金期、有代表作的年轻艺术家。书画创作旺盛期是50到60岁之间,陶瓷是40到50岁之间,玉雕则是在30到40岁之间。在这个年龄段,往往是佳作频出,到了70岁以后,笔往往就拿不稳了;60岁以后,拉玉坯也拉不动了。很多年轻的艺术家,佳作频出,但日子过得往往并不好。因此,华夏珍宝博物馆为行业新贵和有潜力的艺术家的帮助也是不遗余力,只要能受到专家委员会的认可,就为他们制定展览、推广计划,容易让处在黄金期的艺术大师专心于艺术创作,求艺术,而不是求名,求财。并且,现在年轻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东西,东西好,价格不高,传递给藏友,就是为藏友提供了艺术收藏的原始股。
责任编輯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