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仑.雷乃

来源 :新电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jun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介】雷乃出生在法国瓦纳城,自幼酷爱文学和心理学。14岁时,迷上了电影,并制作了一部8mm短片,随后进入巴黎一所电影学院深造。毕业后,从事副导演多年。33岁时,他的纪录短片[夜与雾],改变了纪录片的传统模式,纪录成为了一种心灵的延续。真正让他声名大噪的是四年之后的[广岛之恋]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这两部反情节的影片最大限度地提供了电影语言的可能性,极具革命意义。重要流派,左岸派地位得到确立。雷乃则是首当其冲的旗手。此后的作品良莠不齐,但他鲜明的电影立场还是让人过目难忘。进入上世纪90年代,雷乃和许多领袖级电影大师一样,改弦更张,回归传统,开始注重电影的观赏性。[人人都唱这支歌]便是他这个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左岸的记忆
  
  【评述】
  雷诺阿说电影导演一辈子只会拍一部作品,对于雷乃而言,雷乃的电影只有一个关键词,那便是记忆。
  作为左岸派的首领,他们与新浪潮最大的不同在于,左岸派更注重文学性,其知识分子气质是这一流派最重要的特征。有人曾说雷乃的影片在影院公映,是极大的浪费,它更适合在沙龙里,一群知己一同沉浸在心灵的奥秘之中。
  雷乃对记忆的态度只属于他自己,目前看来,他还没有明确的继承者,包括他自己。雷乃在[广岛之恋]里将记忆物化,男女主人公最后呼唤的只是双方的地名。这种将记忆的泛化,更具文化学的意义,对普通观众而言,势必如一头雾水。[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更是异常温柔地摒弃了电影所应具有的全部观赏元素。人物走走停停,反复询问记忆的可靠性,及它的存在是否必要。他中期的[战争结束了]和[慕里埃],加强了故事性,但人物性格依旧松散,主题仍是过于严肃。80年代推出的[我的美国舅舅]是他故事最为完善,内涵较为明朗的一部影片。按照雷乃自己的说法,他是要以生物学的角度来解释芸芸众生日复一日的苍白岁月。他否定了激情,而所谓的感情,只是人类排遣寂寞的拙劣表达。好在,雷乃并不刻薄,他用他精密的电影语言,不动声色的剪辑,呈现人类无法根除的终极困境。而雷乃自己的态度却是一派朦胧,他惟一的态度可能就是,“我知道现实本身,却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个现实。”
  雷乃得以成功的作品,无一不表现人类的幻觉、迷离和孤独。他认为现在进行时状态下的现实,是难以把握和确定的,也最具备梦幻的气质。而记忆,相反变得更真实。纵观雷乃的所有作品,无一不强调,“没有记忆的现实不是现实。”
  在左岸派最风光的那段岁月里,他与法国新小说派的两位巨子,玛格丽特·杜拉斯、罗伯特·格里叶,过从甚密。这二位后来也做了导演,成为左岸派的重要人物。他们和雷乃一样坚持,人的感觉和潜意识是电影最应表达的惟一事物。而所谓的感官刺激将破坏电影的本质,并阻碍电影的发展。进入90年代以后,雷乃改变了他的这一想法,他努力使影片变得可爱起来,并学习新锐导演,用后现代的手段完成一部作品。[人人都唱这支歌]便是一部赏心悦目的作品,人们的感情明确,并不乏喜剧因素。
  不少人把雷乃的流变看作为背叛,而雷乃的说法是,只要电影存在,他自己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并不重要。
  
  【新片】[吻不在嘴上]Pas sur la bouche
  和那部叫好又叫座的恺撒奖最佳影片[人人都唱这支歌]一样,本片也是一部主流的音乐喜剧片。而且是部翻拍片,源头来自1925年的一部法国影片。所以故事还是发生在1925年的巴黎。喜欢卖弄风情的吉尔伯特在嫁给现在的丈夫乔治之前,和美国人埃里克有过一段婚姻,但她一直对乔治隐瞒这段生活经历。有一天,乔治将刚刚结识的埃里克带回家,这对过去的夫妻不期而遇,各人的心情顿时复杂焦灼起来……
  这将是一部娱乐性十足的滑稽音乐剧,布景就像二三十年代奢华的老式音乐厅,对白很少,人物之间的交流是用直抒胸臆的20年代老歌,旋转的镜头传达出人物摇摆不定的心绪。从这点来看,阿仑·雷乃还是对记忆着迷,只是这一次,不再事关心灵的磨折,而只是一种简单的愉悦。81岁高龄的他,不管人们是如何尊崇他为大师,他自己对过去苦思冥想的物件已没了兴致,他只想在自己的电影里快乐的安享晚年。
  
  【主要作品年表】
  
  1997 [人人都唱这支歌]
   (又译[法国香颂])Same Old Song
  1993 [ 抽烟/不抽烟]Smoking/No Smoking
  1989 [我要回家]I Want to Go Home
  1986 [几度春风几度霜]Mélo
  1984 [生死恋]Love Unto Death
  1983 [生活像小说]Life Is a Bed of Roses
  1980 [我的美国舅舅]My American Uncle
  1977 [天意]Providence
  1966 [战争结束了]War Is Over
  1963 [慕里埃]Time of Return
  1961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Last Year at Marienbad
  1959 [广岛之恋]Hiroshima mon amour
  1955 [夜与雾]Night and Fog
  
其他文献
[21克] 21 Grams  导演:阿尔加多罗·冈萨雷兹·伊纳里多  主演:西恩·潘、本尼西奥·德尔托罗、娜奥米·沃茨  片长:125分钟  评分:★★★★   当我们死去的时候,身体会仅仅变轻21克。那是怎样一个重量?五个硬币,一只蜂鸟,或者是一块巧克力:也许还相当于我们人类微不足道的灵魂。银幕上光线涩暗的黄昏中群起的飞鸟,布满了灰白色的天空,仿佛人物紊乱交错的命运。但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
期刊
2004-2-12 裸体   梅格·瑞恩在[赤裸切割]里那个“正面全裸”,是我裸体阅读史上最糟糕的文本之一,那完全是一个还没成熟就被强行摘下来,放了很久,终于脱了水、起了皱的小苹果。10年前,我学素描时反复画过很多这种没有感情的水果,当时从没发生学生偷吃画室水果的事件,因为那些不是塑料就是泡沫。老师的教诲是,这些东西确实没有生命,而你们的任务就是要用画笔赋予它们生命。照这个思路想下去,导演简·坎
期刊
斯皮尔伯格被奥斯卡影帝猛烈抨击,汤姆·克鲁斯在伦敦签了一个小时的名,[大鱼]即将击败[指环王3]成为票房冠军,向来不出席奥斯卡典礼的西恩·潘赏脸出席了BFCA的年度颁奖礼,彼得·杰克逊连续三年靠[指环王]获得了导演工会的提名。还有,丁丁75岁啦!    ★“汤武士”闹伦敦    伦敦当地时间1月6日晚,包括汤姆·克鲁斯在内的主创人员,参加了史诗片[最后的武士]在英国的首映式。克鲁斯的西班牙女友佩尼
期刊
图片提供/ 柏林国际电影节组委会   2月5日,由于主会场附近有人举行抗议活动,原定晚上6点半开幕的第5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推迟了近一小时,除了德国名模和几位女星,[冷山]的三位主演都没当场:妮可是家庭原因,而朱迪·劳和蕾妮·齐维格则是有戏在身,光头导演明格拉成了当晚最“闪耀”的明星。好在还有电影可看,银幕上的梦应该还是比几张单调的脸更具神采吧。电影节主席说这届参赛片的共同主题是“希望与梦想”
期刊
导演:吕乐  副导演:施润玖、李扬  制片人:刘晶  编剧:石小克、吴颖、黄兢晶  摄影:潘大为、谢泽、姚建云  美术:邸琨  录音:晁军  剪辑:翟如  主演:舒淇、刘烨  演员:房斌、齐欢、陈创和琦超、李梦男  上映日期:2004年3月5日   [美人草]的爱情故事以知青生活为背景,令人感动,又叫人悲伤。整部电影像一首遥远的情歌,既饱含激情又时断时续,听得出岁月沧桑,更有着尘埃落定的淡然。据说
期刊
很多人都说过贾樟柯的好话,包括谢飞、姜文、田壮壮。当然他的名头,更多的是在那些战斗在淘碟一线的,酷爱电影的善男信女之间流传。说看贾樟柯的电影对现如今的电影发烧友来说是种时尚有点过分,但成为时尚的潜力却极大,就像贾樟柯自己的潜力一样,谁也说不准他在中国电影史上会有个怎样的站位。看[站台]时见过贾樟柯,下面有很多人提了些极考究的问题,他回答地很认真,口才也好。后来又在[任逍遥]里见过贾樟柯,他演一位精
期刊
如果说,人类的文艺史究其本质是一部人类的心灵痛苦史,那么受难的基督则是一个永恒的原型。受难的惨烈,基督的义无反顾,令米开朗琪罗、丢勒、高更、毕加索心驰神往,是贝多芬度过人生危机后的第一部作品的灵感,是安德列·塔可夫斯基电影“牺牲”主题的渊源。如若谈及痛苦,谁可比基督?  我们这个时代没有上帝,也没有基督,但那千年前将基督推向十字架的我们的罪行,依然泛滥。[基督受难]这部诚意之作,把受难从宗教事件还
期刊
【简介】 佩德罗·阿莫多瓦肯定是世界观众最熟悉的一位西班牙导演,以至于一提起西班牙电影,首先映入人们脑海的就是阿莫多瓦浓烈而极具风情的奇情世界。儿时家庭环境的艰难和教会学校的不快经历影响了阿莫多瓦此后一生的选择,对电影的迷恋将阿莫多瓦从贫乏的现实中解救出来。从1980年[佩比、露西、伯姆和其他姑娘们]一炮而红一直到现在,阿莫多瓦的作品保持着对西班牙社会性、暴力和变态等现实问题的解构,同时也不遗余力
期刊
【简介】贝尔纳多·贝尔托鲁奇出生于意大利的帕尔马。早在24岁时,导演了轰动一时的影片[革命前夕],奠定了他的事业基础。早年师从帕索里尼,但又接受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营养。但他成熟期的作品,摆脱了意大利文化艺术对他的浸染,而进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影像王国。自[巴黎最后的探戈]后气度为之大变。在简约的人际关系中,却管窥出人类内心的众多隐患。1987年的[末代皇帝]是他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在勇夺9项奥斯卡
期刊
【简介】1933年生于波兰,早年随父母移居法国,但在二战爆发前两年又迁回波兰。二战爆发后,他的父母均被抓入纳粹集中营,母亲不幸死于其中。50年代他进入一家电影学校学习,首部剧情长片[水中刀]是第一部不涉及战争题材的战后波兰电影,1968年,波兰斯基前往好莱坞,成为心理惊悚类型片的代表导演,1968年他怀有8个月身孕的妻子莎朗·塔特不幸于1969年被臭名昭著的杀手查里斯·曼森残酷杀害,波兰斯基悲痛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