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报道事实来让受众了解人、关心人、呵护人、尊重人;广义的人文关怀也包括对人的生存状况的报道、对报道对象人格尊严的肯定、对特定人群的生活状况的揭示等诸多方面。在现代新闻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中体现人文关怀,是现代宣传文明的要求,更是一个宣传先进、报道先进、树立先进、弘扬正能量的进步媒体所应有的新闻价值理念,也是要求现代媒体所应具有的基本特点之一。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人民性原则就要求媒体要充分满足对报道主体地位的认可与满足。这就充分地阐释了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内涵。随着新时期新闻工作改革的逐步深入,新的宣传思想要求各大媒体均要在新闻传播中渗透人文关怀、关注百姓生活、报道改革成果、服务社会大众。但纵观报道,我们不难发现一些缺失人文关怀甚至对他人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现象。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有些新闻过分强调个别领导个人的主观意识,功利意识强
新闻只是政绩工程堆砌似的“填鸭”,拉清单式的活动以及公众人物的“哗众取宠”。有的时候甚至通篇报道中找不到一条百姓渴求的信息,群众真正期望了解的富民、惠民政策和导向只字不见,新闻只是一味地罗列议程。
二、新闻报道偏重调侃和娱乐,没有站在平等的姿态处理与大众的关系
例如《北大学子操刀做“屠夫”》。“屠夫”本是旧社会对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带有歧视和侮辱的用语,用在新闻报道中明显对屠宰行业有歧视性因素,好像北大学子卖肉就是可耻之事;还有《择偶标准选择“胸”大》,用个别人的粗俗择偶标准媚态做标题吸引大众眼球。
三、在报道中只注重事件措施,美化领导的措施和处理力度,淡化个体命运
例如在报道相关灾难时,只见某某领导如何及时到场,调动了哪些机械设备,却忽略了大众急需知道的事情进展,以及灾难的真相。更多的是一些冷冰冰的数字和一些事后诸多无用的补救措施。
四、抢抓新闻“噱头”,漠视公众接受心理
有些网络媒体报道甚至直接反映现场的画面。在报道悍匪周克华事件中,有些网站为了追求点击率,直接把赤裸裸的银行惨案现场和周被击毙的画面全部放到报道中。这些血腥的场面让人们感到正义必将胜利,邪恶必将受到严惩的同时,却忽视了我们身边正在成长的孩子,殊不知孩子们的承受能力还没有达到成人的程度。
那么如何才能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呢?最根本一点就是以人为本。所以在新闻报道里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弘扬正能量,讴歌主旋律,让和谐的社会理念贯穿报道始终
在坚持积极正面导向的同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很大程度上能让所有的受众者站在一起,共同地去理性看待问题,去积极地谋求事情的进展。
在新闻报道里我们要做到及时地传达广大人民群众最渴求了解和掌握的国家动态,党的惠民政策,便民措施,让报道服务大众,贴近生活;让报道走基层、看变化、讲惠民,让新闻真正服务大众;让丑陋走向文明;让不安定变得和谐稳定。
二、要坚持理性,反对迷信、盲从和认识领域的强制服从,坚持人际间自由、平等的原则
对于新闻报道,大众有时候因缺乏必要的理性,往往看到的只是事件的表象,但作为大众的媒体,有必要及时地做出科学的解释和对事件真相的报道,而不能为了提高收视率、收看率和观众效应,一味地盲从和跟风,从而发生媒体暴力现象。在报道周克华事件中,我们只要坚持事实真相就能让公众及时地了解事件的动态,而不必要究其亲属或者女友去满足猎奇者的心态。在报道任何一个行业时,要坚持平等的原则,“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的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再高的权位也是为人民服务,所以我们要摒弃过去的一些字眼和心态,要把每一位受众者都放在平等的基础上去看待,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体现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三、在报道中要时刻强调人的道德价值和尊严,体现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对命运抗争者的尊重、对坚强者的崇敬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沉浸在悲伤之中。在对敬军礼的小男孩和喝可乐的学生的报道中,我们看到的是生命的坚强和对命运的抗争;在温家宝总理“抢救生命,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做百倍努力”的报道,更加凸显了新闻对人的生命尊严的尊重和国家对灾区群众的重视和救助;在对李克强总理对云南灾情的视察中“泥水中洗手”的画面报道,更是彰显了领导人责任、爱心、人性、善良的光辉。
在现代信息社会,新闻报道无疑是人类获取消息的重要途径,而人文关怀就是媒介传播的核心理念,回归人性,凸显人文关怀,更是现代新闻报道的责任之一。体现人文关怀,也更应该是作为新闻工作者的从业人员最高的价值取向之一。
(责编 张敬亚)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人民性原则就要求媒体要充分满足对报道主体地位的认可与满足。这就充分地阐释了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内涵。随着新时期新闻工作改革的逐步深入,新的宣传思想要求各大媒体均要在新闻传播中渗透人文关怀、关注百姓生活、报道改革成果、服务社会大众。但纵观报道,我们不难发现一些缺失人文关怀甚至对他人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现象。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有些新闻过分强调个别领导个人的主观意识,功利意识强
新闻只是政绩工程堆砌似的“填鸭”,拉清单式的活动以及公众人物的“哗众取宠”。有的时候甚至通篇报道中找不到一条百姓渴求的信息,群众真正期望了解的富民、惠民政策和导向只字不见,新闻只是一味地罗列议程。
二、新闻报道偏重调侃和娱乐,没有站在平等的姿态处理与大众的关系
例如《北大学子操刀做“屠夫”》。“屠夫”本是旧社会对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带有歧视和侮辱的用语,用在新闻报道中明显对屠宰行业有歧视性因素,好像北大学子卖肉就是可耻之事;还有《择偶标准选择“胸”大》,用个别人的粗俗择偶标准媚态做标题吸引大众眼球。
三、在报道中只注重事件措施,美化领导的措施和处理力度,淡化个体命运
例如在报道相关灾难时,只见某某领导如何及时到场,调动了哪些机械设备,却忽略了大众急需知道的事情进展,以及灾难的真相。更多的是一些冷冰冰的数字和一些事后诸多无用的补救措施。
四、抢抓新闻“噱头”,漠视公众接受心理
有些网络媒体报道甚至直接反映现场的画面。在报道悍匪周克华事件中,有些网站为了追求点击率,直接把赤裸裸的银行惨案现场和周被击毙的画面全部放到报道中。这些血腥的场面让人们感到正义必将胜利,邪恶必将受到严惩的同时,却忽视了我们身边正在成长的孩子,殊不知孩子们的承受能力还没有达到成人的程度。
那么如何才能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呢?最根本一点就是以人为本。所以在新闻报道里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弘扬正能量,讴歌主旋律,让和谐的社会理念贯穿报道始终
在坚持积极正面导向的同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很大程度上能让所有的受众者站在一起,共同地去理性看待问题,去积极地谋求事情的进展。
在新闻报道里我们要做到及时地传达广大人民群众最渴求了解和掌握的国家动态,党的惠民政策,便民措施,让报道服务大众,贴近生活;让报道走基层、看变化、讲惠民,让新闻真正服务大众;让丑陋走向文明;让不安定变得和谐稳定。
二、要坚持理性,反对迷信、盲从和认识领域的强制服从,坚持人际间自由、平等的原则
对于新闻报道,大众有时候因缺乏必要的理性,往往看到的只是事件的表象,但作为大众的媒体,有必要及时地做出科学的解释和对事件真相的报道,而不能为了提高收视率、收看率和观众效应,一味地盲从和跟风,从而发生媒体暴力现象。在报道周克华事件中,我们只要坚持事实真相就能让公众及时地了解事件的动态,而不必要究其亲属或者女友去满足猎奇者的心态。在报道任何一个行业时,要坚持平等的原则,“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的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再高的权位也是为人民服务,所以我们要摒弃过去的一些字眼和心态,要把每一位受众者都放在平等的基础上去看待,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体现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三、在报道中要时刻强调人的道德价值和尊严,体现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对命运抗争者的尊重、对坚强者的崇敬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沉浸在悲伤之中。在对敬军礼的小男孩和喝可乐的学生的报道中,我们看到的是生命的坚强和对命运的抗争;在温家宝总理“抢救生命,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做百倍努力”的报道,更加凸显了新闻对人的生命尊严的尊重和国家对灾区群众的重视和救助;在对李克强总理对云南灾情的视察中“泥水中洗手”的画面报道,更是彰显了领导人责任、爱心、人性、善良的光辉。
在现代信息社会,新闻报道无疑是人类获取消息的重要途径,而人文关怀就是媒介传播的核心理念,回归人性,凸显人文关怀,更是现代新闻报道的责任之一。体现人文关怀,也更应该是作为新闻工作者的从业人员最高的价值取向之一。
(责编 张敬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