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岿然中央……”不管何时何地,只要校歌的旋律响起,心下便油然而生一种复杂的情愫。
小时候,对清华的印象来源于书架上众多印有“清华大学出版社”字样的天书——完全看不懂,所以“清华”于我而言就代表了学问之集大成者,极是向往。不想多年后能够保送至此,用一颗物理的心近观水木清华荷塘月色。
七十岁的单车
新生入学报到当天,第一个印象就是自行车。清华之大,从东北角的宿舍紫荆公寓步行去西门外圆明园站坐地铁,至少半个小时,自行车便理所当然地成了清华人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凡新生进校头等大事就是买辆得心应手的自行车。
车辆之多,课间道路之挤,十米宽马路还能堵自行车的估计也就只有清华了——用来练车技却是再好不过的。左窜右窜,见缝插针,时刻准备飘移、急刹、跳车,包括灵敏度、协调能力、应急能力在内的各种功力指数自然直线上升。
在清华校园内骑车需要格外谨慎,尤其是那些骑着除了铃铛不响啥都响的破“永久”的大龄工科男,说不定你撞上的会是一位享受国务院津贴的院士。当然,如果不幸相撞,那绝对是天上掉下的馅饼,赶紧厚脸皮地勾搭上,聊聊普朗克或者希尔伯特,说不定21世纪最明亮的科学种子会就此生根发芽,再说不定未来又有一枚院士made in Tsinghua(Tsingllua是清华的英文名)。
女汉子胜似纯爷们儿
理工科类学校的一大特点就是阳盛阴衰,女生自然都是手心里的宝。每年的3月7号女生节,自然是众汉子们表现的时候。
拉横幅喊口号是清华的传统,又是理工男们施展文墨展现风情的好地方。从机械系的文艺范儿“世人只看到你的车铣刨磨铸锻焊,却没看到你的琴棋书画诗歌舞”,再到化学系的学术范儿“7白雪公主 22二货放电=化21”,应有尽有。
尤其是物理系,男女比例严重失调,长期高居全校性别悬殊榜之第一。本班姑娘只有“四朵金花”,加上隔壁班正好凑齐“七仙女”。晚上,一堆汉子把姑娘们拐到一间黑屋子,勒令她们闭上眼睛。等她们睁开眼,没想一群平日里只会讨论理论物理的汉子们正围成一个圈,一人手里捧着一只蜡烛,齐喊“女生节快乐”,姑娘们感动得差点就要泪流满面了:终于不再是“女汉子”了!
不过,这一天的美好也就仅限于这一天。清华姑娘们的悲剧恰恰就在于女生节太过美好,剩下364天,胜似“纯爷们儿”,练就一颗铁骨铮铮的心:强悍心,清华造——不分男女!
烤土豆的疏狂贤达
大学生活的关键词就是“学术”,用句广告词来说:清华人不是在做学术就是在去做学术的路上。作为中国理工科界的最高学府,清华学子当然不会是只懂得泡图书馆上自习做实验闷头闷脑的书呆子,人文情怀也是必备素质。
大一暑假时,和团队去川西藏区做木雅藏族文化文献田野调查。正好碰上四川多地遭遇暴雨洪水,一到山区就遇上道路多处塌方,辗转数条路,最后只能徒步翻山。抬头望山,目测坡度为80度,坡体湿滑还荆棘丛生,难度系数0.9有余。赶来接我们的喇嘛,很是担心我们就此打住。
你可以轻蔑地说是我们犯浑不知天高地厚,也可以崇拜地理解为自强不息勇于挑战。总之,大家背着几十斤重的包,手脚并用,抓石头拽草茎攀岩奋勇往上爬。到了山崖边上,相互打量才发现对方浑身上下泥汗俱下,连头发都不能幸免,整个就一叫花鸡。
在山里一天三顿只有土豆、玉米和老腊肉,白天爬两个小时山路上山采访,晚上在喇嘛家各司其职,用国际音标记录木雅藏语,处理藏历图片,整理录音……忙完正事后就与藏民一起烤土豆喝酒聊天,一时之间还自我感觉有点“竹林七贤”的疏狂贤达。
我为自己代言
学生节是清华的一件大事,物理系老早就在张罗,各抒己见想创意,最后决定用魔术喜剧表现物理GEEK们一天“苦逼 二逼”的生活节奏,节目名字就叫《暗度陈仓》。
从舞台动作设计、音效合成制作到视频录制、后期剪辑,真的是一项全民参与的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道具亦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生活在哪里,物理就在哪里;牙刷画上刻度就可以变身天平跷跷板,化学剂染色粉笔能开出绚烂烟花,游标卡尺可以为泰迪熊裁布做嫁衣,剃须刀可以当飞刀斩断细绳开启滑轮组多米诺…
上台之前,我们很紧张,彼此打气。很庆幸,收获了连续不断的尖叫声和掌声,《暗度陈仓》成为了全场最火爆的节目,没有之一,现场气场high到顶点。
学生节之后不久就要专业分流了,在这之前班里做了最后一次班级旅行,二十多个同学北上内蒙。站在空旷辽远的乌兰察布大草原,一群人穿着统一的班服又唱又跳又笑又闹,平日里严谨不苟言笑的众GEEK此刻只管放浪于形骸之外,既不窈窕淑女也不谦谦君子。班旗在大风里招摇显摆,紫色的校徽也在绿的地和蓝的天里时隐时现——平常低调惯了,容我招摇一次。
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一群人摆出了THU(清华大学的简称)的造型,让大地见证我们清华物理人被外界妖魔化下的真性情。
我是物理先生,我在清华,我只做我自己,不为任何人代言!
小时候,对清华的印象来源于书架上众多印有“清华大学出版社”字样的天书——完全看不懂,所以“清华”于我而言就代表了学问之集大成者,极是向往。不想多年后能够保送至此,用一颗物理的心近观水木清华荷塘月色。
七十岁的单车
新生入学报到当天,第一个印象就是自行车。清华之大,从东北角的宿舍紫荆公寓步行去西门外圆明园站坐地铁,至少半个小时,自行车便理所当然地成了清华人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凡新生进校头等大事就是买辆得心应手的自行车。
车辆之多,课间道路之挤,十米宽马路还能堵自行车的估计也就只有清华了——用来练车技却是再好不过的。左窜右窜,见缝插针,时刻准备飘移、急刹、跳车,包括灵敏度、协调能力、应急能力在内的各种功力指数自然直线上升。
在清华校园内骑车需要格外谨慎,尤其是那些骑着除了铃铛不响啥都响的破“永久”的大龄工科男,说不定你撞上的会是一位享受国务院津贴的院士。当然,如果不幸相撞,那绝对是天上掉下的馅饼,赶紧厚脸皮地勾搭上,聊聊普朗克或者希尔伯特,说不定21世纪最明亮的科学种子会就此生根发芽,再说不定未来又有一枚院士made in Tsinghua(Tsingllua是清华的英文名)。
女汉子胜似纯爷们儿
理工科类学校的一大特点就是阳盛阴衰,女生自然都是手心里的宝。每年的3月7号女生节,自然是众汉子们表现的时候。
拉横幅喊口号是清华的传统,又是理工男们施展文墨展现风情的好地方。从机械系的文艺范儿“世人只看到你的车铣刨磨铸锻焊,却没看到你的琴棋书画诗歌舞”,再到化学系的学术范儿“7白雪公主 22二货放电=化21”,应有尽有。
尤其是物理系,男女比例严重失调,长期高居全校性别悬殊榜之第一。本班姑娘只有“四朵金花”,加上隔壁班正好凑齐“七仙女”。晚上,一堆汉子把姑娘们拐到一间黑屋子,勒令她们闭上眼睛。等她们睁开眼,没想一群平日里只会讨论理论物理的汉子们正围成一个圈,一人手里捧着一只蜡烛,齐喊“女生节快乐”,姑娘们感动得差点就要泪流满面了:终于不再是“女汉子”了!
不过,这一天的美好也就仅限于这一天。清华姑娘们的悲剧恰恰就在于女生节太过美好,剩下364天,胜似“纯爷们儿”,练就一颗铁骨铮铮的心:强悍心,清华造——不分男女!
烤土豆的疏狂贤达
大学生活的关键词就是“学术”,用句广告词来说:清华人不是在做学术就是在去做学术的路上。作为中国理工科界的最高学府,清华学子当然不会是只懂得泡图书馆上自习做实验闷头闷脑的书呆子,人文情怀也是必备素质。
大一暑假时,和团队去川西藏区做木雅藏族文化文献田野调查。正好碰上四川多地遭遇暴雨洪水,一到山区就遇上道路多处塌方,辗转数条路,最后只能徒步翻山。抬头望山,目测坡度为80度,坡体湿滑还荆棘丛生,难度系数0.9有余。赶来接我们的喇嘛,很是担心我们就此打住。
你可以轻蔑地说是我们犯浑不知天高地厚,也可以崇拜地理解为自强不息勇于挑战。总之,大家背着几十斤重的包,手脚并用,抓石头拽草茎攀岩奋勇往上爬。到了山崖边上,相互打量才发现对方浑身上下泥汗俱下,连头发都不能幸免,整个就一叫花鸡。
在山里一天三顿只有土豆、玉米和老腊肉,白天爬两个小时山路上山采访,晚上在喇嘛家各司其职,用国际音标记录木雅藏语,处理藏历图片,整理录音……忙完正事后就与藏民一起烤土豆喝酒聊天,一时之间还自我感觉有点“竹林七贤”的疏狂贤达。
我为自己代言
学生节是清华的一件大事,物理系老早就在张罗,各抒己见想创意,最后决定用魔术喜剧表现物理GEEK们一天“苦逼 二逼”的生活节奏,节目名字就叫《暗度陈仓》。
从舞台动作设计、音效合成制作到视频录制、后期剪辑,真的是一项全民参与的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道具亦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生活在哪里,物理就在哪里;牙刷画上刻度就可以变身天平跷跷板,化学剂染色粉笔能开出绚烂烟花,游标卡尺可以为泰迪熊裁布做嫁衣,剃须刀可以当飞刀斩断细绳开启滑轮组多米诺…
上台之前,我们很紧张,彼此打气。很庆幸,收获了连续不断的尖叫声和掌声,《暗度陈仓》成为了全场最火爆的节目,没有之一,现场气场high到顶点。
学生节之后不久就要专业分流了,在这之前班里做了最后一次班级旅行,二十多个同学北上内蒙。站在空旷辽远的乌兰察布大草原,一群人穿着统一的班服又唱又跳又笑又闹,平日里严谨不苟言笑的众GEEK此刻只管放浪于形骸之外,既不窈窕淑女也不谦谦君子。班旗在大风里招摇显摆,紫色的校徽也在绿的地和蓝的天里时隐时现——平常低调惯了,容我招摇一次。
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一群人摆出了THU(清华大学的简称)的造型,让大地见证我们清华物理人被外界妖魔化下的真性情。
我是物理先生,我在清华,我只做我自己,不为任何人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