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 生 迟到的狂喜

来源 :中国新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gtb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素描
  
  
  2008年12月的一天,著名经济学家华生在他位于北京北四环边太极大厦内的办公室里,接待了《中国新时代》记者。华生待人热情,谈吐儒雅,他向记者介绍了自己所走过的人生历程和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
  华生的履历显示,他1953年出生于江苏扬州,曾经去农村插队、到工厂做工,1982年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在国内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之后,赴英国牛津大学学习,后回国创业。
  华生现任燕京华侨大学校长,中国侨联华商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生是影响中国经济改革进程的三项重要变革(价格双轨制、资产经营责任制、股权分置改革)的提出和推动者之一,曾经获孙冶方经济学奖,中央国家机关优秀论文一等奖,并著有由英国麦克米兰公司出版的英文专著和《中国股市的经济学思考》等著作。
  
  1979往事
  
  1979年1月,26岁的华生在《南京大学学报》第一期上,用笔名“戴群”发表了一篇经济学论文,论文的题目叫《应当实行资金利润率》。时至今日,华生读到这篇文章还是会有些惊讶,因为这篇文章所谈论的话题非常超前,重点论述了资金应该有偿使用,应当采取资金利润率去考核企业等问题。
  看到自己的这篇文章能够和当时的经济学家、大学教授的文章发表在同一个刊物上,华生颇为兴奋。他在《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文章的事情被同学知道之后,在同学当中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极大地提高了华生的自信心和钻研经济学前沿问题的积极性。
  当时,华生刚刚考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 政治经济学专业师资班,读大学一年级。这篇论文实际上是他在上大学之前,在工厂里写好并投寄的。
  由于家庭出身不好,顶着“黑五类子弟”的帽子,文革开始的时候,华生连外出串联的资格都没有,他曾经和几个家庭出身也不好的同学一路步行,走了上千公里路到北京,要看毛主席。
  1968年9月19日,年仅15岁的华生赴苏北淮安下乡插队。1972年,作为知青点上的最后一名知识青年,华生被招工进了当地的一家黄盆厂——用黄泥和水,做土水缸。黄盆厂采用非常原始的劳动方式,几千年来的工作条件都没有变化,华生形容当时的工作条件是“一走进黄盆窑,就看到原始人”。
  尽管只接受过初中二年级的正规教育,但华生一直都没有放弃学习。在当时的环境下,寻找读物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华生能够获得的仅有《马列全集》和《资本论》。华生经常坐在车间里、田梗上,手捧着这些厚书,聚精会神地阅读。支持华生不断学习、不断思考,并且提笔开始撰写论文的,是不能沉沦下去和相信未来的信念。
  1979年第一篇论文发表之后,华生变得更加自信的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那就是自己的知识结构还有缺陷,社会科学类的知识很好,但英语极差,数学也不行。认识到这些问题之后,华生开始恶补数学和英语,去数学系听数学,跟英语班学英语,贪婪地求知。
  整个1979年,华生都在如饥似渴地学习:去图书馆抢座位;假期也很少回家,而是留在学校里学习。那一年华生还养成了另一个习惯,就是开始更加密切地关注经济学的前沿话题,当时最著名的经济学刊物是《经济研究》,华生每一期都会找来认真研读。
  “开放”是1979年最重要的主题词,当年中美正式建交、在深圳等地开始试办经济特区,中国和西方世界的交往越来越多,前沿的经济学家开始频繁地出国访问,或者请国外的专家到中国来,华生在《经济研究》上也看到了更多的西方经济学的前沿观点,这为华生后来在推动价格双轨制、股权分置改革等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打下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对话华生】
  
  《中国新时代》:您家庭出生不好,既下乡插过队,又当过工人,文革中您是否感到压抑?
  华生:我15岁下乡,年龄很小,还算少年。刚去的时候想的不多,还不算压抑。我在农村劳动很积极,在插队的那个村里威信很高。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当年在农田里劳动,忽然病倒了,乡亲们把我送到医院去的情景。
  这几年我多次回到自己当年插队的地方,并且在当地捐建了一所小医院。去农村和工厂有一个好处,就是了解中国底层的现状,让自己后来的研究能够更多地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中国新时代》:您研究经济学是自己感兴趣还是受家人的启发?
  华生:我研究经济和家人关系不大,因为我很小就离开家了。应该说是受当时年龄大一点的知识青年的影响要多一些。只不过其他人学了几天就不学了,而我则坚持坐在田埂上看马列全集,一直坚持学习。
  《中国新时代》:1979年,中美建交、特区建设等大事件对您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华生:1976年之前,大家基本上读的是书本上的马列主义。1977年开始批评“两个凡是”,进行真理标准的讨论。到了1978、1979年,国外的很多新知识、新理论被介绍进来,大家也看到了国外的现代化、工业化,看到了世界的复杂性、多样性,看到了中国和世界的差距。当时的人,思想都有了非常大的转变。
  1979年是中国真正打开国门的一年,当时的农村承包制改革还没有全面铺开,还在酝酿当中,当年的主题词是“对外开放”,标志性的事件,包括中美建交和建设经济特区等等。当时,我们在大学里看了《庐山恋》、《牧马人》等电影,都讲到了有亲戚从海外归来的事情。在之前的政治宣传中,国民党都是坏人,而在电影里他们成了归国华侨。
  开放打破了闭关锁国,让中国人发现了自己和世界的差距,对国人的观念转变可以说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有了这个基础,才有了接下来的改革。
  《中国新时代》:是什么机缘使您参与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价格双轨制的改革?
  华生:价格双轨制改革是1984年9月在浙江莫干山举行的首届全国中青年理论工作者年会上提出来的。当时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正面临大的突破,需要一些政策性建议,因而用征集论文的方式网罗人才参与。记得王岐山、马凯都是会议的核心组织者。我因论文入选参会。
  会议价格组围绕价格改革的思路展开辩论,吸引了其他各组前来助战。论战先是围绕以调为主(大步调整或小步快调,田源、李剑阁为代表),和以放为主(张维迎为代表)展开,争论没有结果,后来我和何家成、蒋跃等几个人,提出了计划内调整、计划外放开的双轨制方案。
  当时我们都是热血青年,也不知道会议有什么背景,大家都毫无顾忌,满腔热情地为改革建言。时至今日,大家一提起莫干山,都记得当年挑灯夜战,挂牌辩论的场景。
  《中国新时代》:后来是什么原因,使你开始研究中国股市,尤其是关注股权分置方面的改革?
  华生:关注中国股市,与我在英国的经历有关。在英国留学的时候,我就开始买卖股票。
  回国以后,我发现大家都在炒股,我是做研究的,所以不光想着赚不赚钱,而是开始更多地研究中国股市的结构和制度问题。我之所以能提出股权分置改革,是因为做了不同市场之间的比较,发现中国的股市存在缺陷,这样才在1998年初发表了关于股权分置的文章,提出了改革这项制度缺陷的初步思路,后来我又更多参与了推动股权分置改革的理论探讨。
  
  成就大事记
  1984年,华生与同伴提出的价格双轨制改革思路被国务院采纳;
  1986年,华生被评为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同年他提出了应该建立独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1998年2月,华生首次提出了A股含权和股权分置改革问题,后来又陆续发表文章推动了这个问题在2007年基本得到解决。
其他文献
陈平在1979年把大量的时间都放在了自觉推动中国改革开放上面,“什么适用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就研究什么。不能直说的,就拐弯抹角地说!”    人物素描      陈平,泰德集团创办人,目前担任集团董事长、总裁,阳光卫视董事长。1955年出生于上海,1997年定居香港。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半期与八十年代,陈平主要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自觉投身于中国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中,诸多预见和建议为中国发展历程所验证
类保险网络互助作为一种新型的风险管理模式,受到了广泛关注.当前网络互助平台数量众多,有必要对其持续发展进行探讨.因此,笔者从普惠金融理念入手,对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指出
2010年9月8日,首家赴台上市的大陆企业扬子江船业发行的存托凭证(TDR)在台湾证交所开盘上市,合计2.4亿单位TDR(每2单位对应原股1股),募资超过45亿新台币。扬子江船业作为大陆
判断“十二五”电价发展趋势,必须以分析三大电价影响因素为基础,即电价管理体制、经济宏观调控和电力供应成本。价格是市场经济最重要、最有效的信号,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
随着国内汽车行业充分竞争时代的来临,汽车企业开始从简单的产品竞争过渡到售后服务的竞争,服务价格、服务效率、服务质量以及顾客对售后服务的体验和满意度,正在成为衡量各
通过常嘉高速公路白蚬湖特大桥现浇箱梁预应力后张法施工的经验总结,体会到在后张法施工过程中还存在这很多常见的通病,这将会成为现浇桥梁的安全隐患,为此,着手预防此类通病的措
人物素描1967年,朱敏毕业于宁波一中,随后到农村插队。1977年进入浙江农业大学拖拉机设计与制造专业,1981年从浙江农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宁波冰箱厂,1982年考入浙江大学工业
近年来,安徽省财政系统大力推进财政信息化建设,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得到显著增强,对于强化财政预算管理、规范财政资金支付和防控廉政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一)信息化基础设
期刊
1、单位情况rn(1)基本情况rn江苏省淮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业务综合楼从 2008 年 3月破土动工,于 2009 年 6 月正式启用. 建筑面积为 33900 平米,地下二层,地上层高为九层. 2
期刊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发展和改革的关键时期,作为国家经济监督的一个重要部门,审计机关肩负着神圣使命.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审计机关只有坚持做到求真务实、探索创新,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