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分类号:G455
问题行为的矫正方法主要有:行为矫正法;心理控制法;家庭干预法。
(一)、行為矫正法
行为矫正法是根据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提出来的,通过采用心理学的原理,运用奖励和惩罚的交互控制来矫正问题行为。其具体步骤如下:
1、先确定需要矫正什么行为和养成什么行为。如协助学生解决喜欢吵闹、打架的行为。教师确定的最终行为要具体明确,以便于观察分析。
2、观察记录问题行为发生的程度和时间。即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了解他目前做些什么,这些行为出现的次数等等。从而了解、分析问题行为的程度。观察可直接观察也可以是间接的,如通过与观察对象比较熟悉接近的同学交谈,心中了解真实情况。
3、设置有利矫正总是行为的情景。即提供一定的条件和安排有利的环境帮助学生顺利地养成好的行为。如要训练学生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就在教室里安放废纸篓、笤帚、水桶等卫生工具。
4、选择适当的强化物。即教师在矫正学生问题行为时,根据学生的需要和个性特征,选择一种强化物,对问题行为进行刺激。如有的学生特别喜欢踢足球,教师就可以订出该学生每天应达到的要求,然后以一周踢一次作为奖励。
5、逐步养成新行为。任何一种行为经受多次重复后会逐渐成为习惯,因此,要矫正学生问题行为就要反复要求、反复训练使其逐步养成新的良好行为。
6、评价效果。对问题行为的矫正过程加以评价,对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找出其不足之处,加以修正调节。
(二)、心理控制法
有问题行为的学生在问题发生前常常会有各种征兆,因此,通过心理诊断技术可以对问题行为的发生进行有效控制,这种诊断包括:
1、通过档案调查、心理测试,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及周围的人谈话,收集有问题行为学生的资料,包括生理发育情况、生活史、智商、兴趣、爱好、特长、个性特征等个人情况;家庭成员的婚姻、经济等家庭情况;交往人员的情况等。
2、对有问题行为的学生进行详细的观察研究,认识他的自身心理特点及反常表现,从而发现问题。包括学习成绩的变化、服饰的变化、异性同学之间关系的变化等等,并对观察到的材料进行客观的分析和总结。
3、将调查、测试和观察到的材料进行归类和分析,寻其心理动因,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矫正问题行为。
(三)、家庭干预法
导致学生出现问题行为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对问题行为的矫正也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而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共同努力。家庭干预法是学校与家庭共同努力,对问题行为进行矫正的方法。
1、学校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讲授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及矫正方法,由家长对学生在家中的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及时和教师相互交流,了解学生在学校家庭中的表现。
2、家长与学校采取一致的奖惩办法,对学生的问题行为的矫正保持同步,避免消极惩罚。
3、父母与孩子订立家庭公约,帮助孩子确定应改正的行为。
4、家庭与学校,家长与教师定期沟通,按统一的计划、步骤实施矫正过程,并做出统一的评价,使孩子感到无空隙可钻,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克服问题行为,建立新的良好行为。
总体来说,现在的中小学生是将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因此他们在思想道德面貌、文化素养、智力水平、健康状况和创造性劳动能力等方面表现如何是一个直接关系到社会前途、国家命运和民族兴衰的大问题。如果学校出现一批不合格的学生,社会就会增加一股消极力量,因此做好问题学生的矫正工作非常重要,这不仅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国家负责,也是衡量学校工作成败的总体要求,是衡量学校管理水平高低的主要尺度。
参考文献
[1]张济正《学校管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2]罗正华《教育学》.中央广播点射大学出版社
[3]张世富《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问题行为的矫正方法主要有:行为矫正法;心理控制法;家庭干预法。
(一)、行為矫正法
行为矫正法是根据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提出来的,通过采用心理学的原理,运用奖励和惩罚的交互控制来矫正问题行为。其具体步骤如下:
1、先确定需要矫正什么行为和养成什么行为。如协助学生解决喜欢吵闹、打架的行为。教师确定的最终行为要具体明确,以便于观察分析。
2、观察记录问题行为发生的程度和时间。即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了解他目前做些什么,这些行为出现的次数等等。从而了解、分析问题行为的程度。观察可直接观察也可以是间接的,如通过与观察对象比较熟悉接近的同学交谈,心中了解真实情况。
3、设置有利矫正总是行为的情景。即提供一定的条件和安排有利的环境帮助学生顺利地养成好的行为。如要训练学生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就在教室里安放废纸篓、笤帚、水桶等卫生工具。
4、选择适当的强化物。即教师在矫正学生问题行为时,根据学生的需要和个性特征,选择一种强化物,对问题行为进行刺激。如有的学生特别喜欢踢足球,教师就可以订出该学生每天应达到的要求,然后以一周踢一次作为奖励。
5、逐步养成新行为。任何一种行为经受多次重复后会逐渐成为习惯,因此,要矫正学生问题行为就要反复要求、反复训练使其逐步养成新的良好行为。
6、评价效果。对问题行为的矫正过程加以评价,对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找出其不足之处,加以修正调节。
(二)、心理控制法
有问题行为的学生在问题发生前常常会有各种征兆,因此,通过心理诊断技术可以对问题行为的发生进行有效控制,这种诊断包括:
1、通过档案调查、心理测试,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及周围的人谈话,收集有问题行为学生的资料,包括生理发育情况、生活史、智商、兴趣、爱好、特长、个性特征等个人情况;家庭成员的婚姻、经济等家庭情况;交往人员的情况等。
2、对有问题行为的学生进行详细的观察研究,认识他的自身心理特点及反常表现,从而发现问题。包括学习成绩的变化、服饰的变化、异性同学之间关系的变化等等,并对观察到的材料进行客观的分析和总结。
3、将调查、测试和观察到的材料进行归类和分析,寻其心理动因,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矫正问题行为。
(三)、家庭干预法
导致学生出现问题行为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对问题行为的矫正也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而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共同努力。家庭干预法是学校与家庭共同努力,对问题行为进行矫正的方法。
1、学校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讲授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及矫正方法,由家长对学生在家中的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及时和教师相互交流,了解学生在学校家庭中的表现。
2、家长与学校采取一致的奖惩办法,对学生的问题行为的矫正保持同步,避免消极惩罚。
3、父母与孩子订立家庭公约,帮助孩子确定应改正的行为。
4、家庭与学校,家长与教师定期沟通,按统一的计划、步骤实施矫正过程,并做出统一的评价,使孩子感到无空隙可钻,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克服问题行为,建立新的良好行为。
总体来说,现在的中小学生是将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因此他们在思想道德面貌、文化素养、智力水平、健康状况和创造性劳动能力等方面表现如何是一个直接关系到社会前途、国家命运和民族兴衰的大问题。如果学校出现一批不合格的学生,社会就会增加一股消极力量,因此做好问题学生的矫正工作非常重要,这不仅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国家负责,也是衡量学校工作成败的总体要求,是衡量学校管理水平高低的主要尺度。
参考文献
[1]张济正《学校管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2]罗正华《教育学》.中央广播点射大学出版社
[3]张世富《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