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效率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xgh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职学生是经过普通高中层层选拔后剩下的学生,在初中阶段他们就已经忽略了学习,甚至放弃了学习,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了玩上.入学时数学成绩参差不齐,差距较大,呈“中前端短,后端长”的分布.大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兴趣不浓,面对枯燥无味、复杂难懂的数学更是充满了恐惧和抗拒心理,考试及格率也逐年下降.与此同时,中职院校的教师没有升学压力,面对这样的一批学生,很多教师感觉自己在教学中不是“长高”了,而是“变矮”了,没有任何成就感,慢慢丧失了自我进修提高的内在驱动力,把上课看作是完成任务,许多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兴趣进一步丧失,数学成绩不断下降.因此,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刻不容缓.
  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上好每一堂数学课.一堂好课要始终贯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要使学生感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课后在能力上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这才是好课.面对这样一批学生,上好每一堂课,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开设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精选内容,充实课堂
  中职院校的数学教材虽然进行了多次的修订,与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也越发贴近,但其中仍不乏一些复杂难懂的内容,并且与学生的专业严重脱轨.在数学课堂中,许多数学教师照本宣科,导致学生产生数学烦、数学难、数学无用武之地的心理,数学课堂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冷场,甚至出现听取鼾声一片的尴尬场面.
  根据职业学校课改的要求,文化基础课的内容应与专业课紧密相连,能够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中职院校毕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生产、营销、管理、服务类的工作,他们不需要从事科研,也不需要从事工程领域设计.所以,中职院校的教师应该根据培养目标和宗旨,有选择性地进行数学教学,内容要注重与初中数学课程的衔接,要与学生专业课程紧紧相扣.从简单入手,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利用数学中与专业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自觉要求学习数学,发现学好数学的重大意义,重拾学好数学的信心,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二、巧选手段,激活课堂
  数学中的许多知识都是十分抽象的,如果教师总是以抽象的方式来讲解抽象的知识,使知识变得枯燥,中职学生又缺少学习情感,理解就存在障碍,势必造成学生感到数学难学的困境.数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教师应注重学生的生活背景,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巧妙利用生活中的事例、故事、实例、模型、例证、现代信息技术等一些教学手段,让抽象的数学知识“活”起来,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的互动作用,激发每一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给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位学生的数学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位学生的智慧潜能.
  三、树立风格,完善课堂
  课堂是教育的“生命线”,风格是质量的“风景线”.教师的课如果没有特色就谈不上对学生的吸引,学生一旦离开课堂,教师就成了没有观众的演员,只能痛苦地唱独角戏,所以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是教学工作个性化稳定状态的标志.教师要有自己的风格,就必须善于创造,决不能禁锢在数学这一门学科的壁垒中,只有利用和加大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自身个性潜能,把自己的个性渗透到教学中去,树立学生欣赏和喜欢的别具一格的教学风格,才能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教师要有自己的风格,就必须善于研究,决不能浮于知识的表面,要回到教学中研究,回到阅读中研究,回到交流中研究,回到生命中研究,努力使自己拥有多元知识结构,成为一名综合型教师,做到“学生一杯水,教师一桶水”;教师要有自己的风格,就必须善于反思.反思,既是行动研究一个过程的结束,同时又是一个新的过程的开始.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成为不了名教师,但是写三年教案的反思可能成为名教师.”没有反思,教师就发现不了自身存在的不足,教师的教学水平得不到提高,教学质量也得不到提高.因此,在中职院校,教师只有善于树立教学风格,充分体现个人魅力,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四、肯定学生,成就课堂
  中职院校的教师应该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肯定和鼓励学生,赞赏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和特长;赞赏每一个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个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个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让他们在课堂中享受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的源动力,带动和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信学习、愉快学习.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