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同龄的日本人相比,麦克·山下的身材保持得不算好,微胖;但他挎着背包走路的样子,却像极了日本人,沉稳且坚毅。作为一个亚裔美国人,亚洲广袤而神奇的土地是他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乡;用镜头讲述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是他的工作,也是他全部的生活。
采访当天,我到得早了一些,远远看到麦克·山下正端着咖啡与友人谈天,时而倾听,时而微笑,在阳光的照射下,花白的头发微微闪亮,不觉老态,倒显得很有精神。昨天晚上,麦克·山下刚刚在北大举办了一场专题为“The East meets the West”(当东方遇见西方)的摄影讲座。看到我们,他惬意地倚在沙发靠背上,率先开口道:“昨晚的讲座场面太热烈了,没想到中国的年轻摄影爱好者这么多,我真想多教教他们。”这个有着纯正日本血统的摄影师,言行举止却完全是一副美国人的做派,谈话气氛一下轻松起来。
对于一个业余摄影爱好者来说,麦克·山下是一个榜样或者说一种力量。他最初接触摄影是受爱好摄影的父亲影响,1971年大学毕业后前往日本“寻根”时,携带了一架专业的尼康相机。陌生的故乡成为他灵感的发源地,这些人与他一样有着黄皮肤、黑眼睛,却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日本的邻国中国,在他眼中更是一片神奇之地。在亚洲这片热土上,麦克·山下用镜头捕捉到无数令他兴奋的画面,最终决定将摄影作为一生的职业与追求。在之后长达40年的摄影生涯中,麦克·山下总是喜欢强调自己是一名观察家,始终在寻觅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人们早已熟悉的生活,“我的作品绝对不会与任何摄影师雷同”是他对自己的挑战。麦克·山下从来不主张过分研究层出不穷的摄影器材和修图软件,在他看来,会用图片讲故事才是王道。
初次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合作时,麦克·山下只不过是一名痴迷摄影的文艺青年。他没有任何专业背景,却背着相机绕着地球转了一圈又一圈,凭借独特的视角和超乎寻常的洞察力,成为唯一一位与《国家地理》杂志合作超过30年的摄影师。所谓的成功或许并没有什么秘诀可言,摄影就是他的生活。用麦克·山下的话来说,那就是“不要把摄影当做一种工作,摄影就像吃饭、睡觉、喝酒一样,它是一种生活方式。”
大师访谈
麦克·山下(Michael Yamashita),当代摄影大师之一。1949年出生于美国旧金山的一个日本家庭,1971年大学毕业后前往日本进行了4年之久的“寻根之旅”,随后遍游亚洲,并用相机记录旅途中的所见所闻。1979年成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签约摄影师,合作超过30年。麦克·山下拍摄的题材从自然风光到人文社会,无所不包,作品曾获得多个奖项,包括美国国家新闻摄影家协会最佳摄影作品、亚美新闻记者协会最佳照片、《国家地理》杂志最佳故事奖和最佳摄影奖等。
CNT:您投身摄影行业的初衷是什么?
麦克·山下:我上大学的时候开始喜欢摄影,22岁那年去日本“寻根”,就带了一台尼康相机。此后几年我的生活就一直没有离开相机。我没有摄影老师,完全是靠自学,渐渐就发觉自己真的爱上了摄影。对我来说,旅行和摄影密不可分,你可以通过相机收集旅途中发生的一切,一张照片可以包含数以千万计的信息。照片会讲故事,它们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看世界的角度不同,我乐于和人们分享我看到的一切,摄影既是我的生活,也成为我不二的职业选择。
CNT:您的国籍是美国,同时足迹遍布全世界,为什么对亚洲,特别是对中国更感兴趣?
麦克·山下:这个对我来说很自然,我的父母都是日本人,我的“根”在日本,我与亚洲有天然的连接。记得我5岁时,我们家是当地唯一一个日本家庭。后来我成为摄影师,花了10年的时间去日本“寻根”、遍游亚洲的众多国家,那几年是我最幸福的时光。我喜欢亚洲的美食,还经常对我的编辑开玩笑说:千万别让我去没有米饭的地方。
关注亚洲的另一个原因,是我觉得亚洲是全世界最令人感到兴奋的地方,这里每天都在飞速地变化着,中国更是如此,所有最好的情况都可能在这里发生。相比之下,欧洲总是老样子,去那里旅行像是逛古老的博物馆。
CNT:目前您在中国有相关的拍摄计划吗?
麦克·山下:有啊。我常常来中国,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观察。我觉得中国是一个经常可以寻找到好选题的地方。目前我感兴趣的题材中,有一个是虫草,这个选题是我在两年前拍摄《茶马古道》时酝酿的。中国人研究虫草,称它对癌症有神奇的效果,有那么多人花重金购买它,这令美国人感到惊奇,为什么这么小的东西竟能如此值钱。我想这也是中国的虫草第一次作为摄影的主题,出现在全世界的读者面前。
我关注的另外一个题材是铁路。中国既有上个世纪的老式火车,也有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高速列车,每年春节前后,中国还会发生大规模的人潮流动,几乎都是靠铁路实现的。当这些事物聚集在一起,画面会产生强大的冲击力。
我想,这两组图片很快就会与读者见面。
CNT:您旅行时会选择火车作为交通工具吗?
麦克·山下:我喜欢火车,喜欢听火车和轨道摩擦的声音,特别是老式火车,车头还会冒着浓烟。
我觉得火车就像是一个巨型宠物,你需要不停地喂给它大量燃料,而且它还会发出扰人的声音。对我来说,火车旅行最惬意不过了。
CNT:您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第一次合作的情形如何?合作30年来,您所坚持的拍摄准则是什么?
麦克·山下:我与《国家地理》的合作多少有些运气。那时候我还年轻,主要是在亚洲进行拍摄工作,与新加坡航空合作拍了很多东南亚的选题。后来认识了《国家地理》的一个编辑,觉得我的片子不错,让我尝试拍一些新鲜的题材。当时我正好在欧洲,就拍了一组法国滑雪学校的图片给他,并口出狂言,认为自己是最了不起的摄影师,申请为《国家地理》拍摄日本的选题。但之后被告知,他们已经有一位摄影师准备去拍摄北海道。我很失落,没想到两周之后又接到主编的电话:那位摄影师病了,他们要我接替他去日本拍摄。事情就是这么巧。
与《国家地理》签约时,他们要求每一张图片都是真实、自然的,不能有摆拍。这也是我多年来工作的准则。
CNT:在超过40年的摄影生涯中,您是否关注和见证到摄影行业所发生的一些重要变化?
麦克·山下:现在这个时代,人人都可以拍摄,成为摄影师也越来越容易。过去会有编辑帮摄影师选择好的图片进行发布,现在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发布海量的图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图片的整体质量在下降。同时,人们热衷用Photoshop修饰图片,我从来不用,也没学过。我觉得摄影就是要呈现最自然、最真实的东西,来不得半点虚假。
在数码时代,拍摄是件很简单的事,喜爱摄影、研究摄影的人多起来了,这是很令人感到高兴的。对这些摄影师来说,最难的是如何找到一个好的角度和视点去讲故事。我从来不认为我是为某家杂志社拍摄,我是为我自己拍摄,我时刻告诉自己:一定要发现不同的东西,这是我对自己的挑战。我认为,一个摄影师要想拍出与众不同的作品,需要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关注事物的细节,让读者感受到画面背后的故事。
CNT:您心目中的摄影大师是谁?
麦克·山下:我欣赏的摄影师很多,只要有人能够拍出我未曾想到过的图片,我就会由衷地佩服。说到心中的大师,一位是布列松(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法国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另一位是摄影师恩斯特·哈斯(奥地利人,国际顶级摄影大师)。
CNT:您对中国的职业摄影了解多吗?有什么样的评价?
麦克·山下:我有很多中国摄影师朋友,但是对中国的摄影行业不是很熟悉。我发现,中国热爱摄影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是好事,但他们需要更专业的训练。今年9月,我将和德稻教育机构合作开设工作室,通过讲座的形式,给中国的摄影爱好者传授一些摄影的技巧,特别是新闻摄影。我倾向于采用交流的方式,每次出一个题目,给大家时间拍摄,3个月后一起分享拍摄心得,同时我也会给出专业意见。
CNT:您对年轻的摄影师有什么忠告和建议?
麦克·山下:要有激情。只有对摄影保持一种狂热,才能进入到更深的层面。要想成为一名职业摄影师,你必须将摄影当做生命的一部分,如同吃饭、睡觉、喝酒,摄影不是工作,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现在人人都拍照,重要的不是你的器材,而是你对生活的思考。
现在,任何一家杂志社都不会轻易给年轻摄影师提供充裕的金钱和时间,并且不允许失败,这的确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人们只看重结果,没有人会在意摄影师背后的艰难。真正想做摄影这一行,需要足够的热情和忍耐。
学习摄影,也不一定按照书本的经验,因为每一本书上写的都一样。我就完全是自学,只是我很愿意与同行们分享我的作品,经常与摄影师们交流会有很大的收获。
CNT:不以工作为目的的话,您最想去哪里旅行?
麦克·山下:其实,我最想回家。我每年只在家待6个月左右的时间,我很想多一些时间在家,拍拍家人的生活起居。同时,我还是一名志愿消防员,我喜欢拍摄消防员平凡的生活。当然,这是玩笑,我心中最想去的两个地方是意大利和夏威夷。意大利有很多美食,虽然没有米饭,但是面条很好吃,而且我曾经在那边工作过很多年,感觉那里很舒服、很自在。夏威夷则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人们会误认为我是夏威夷人的地方。
只有对摄影保持一种狂热,才能进入到更深的层面。要想成为一名职业摄影师,你必须将摄影当做生命的一部分,如同吃饭、睡觉、喝酒,摄影不是工作,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采访当天,我到得早了一些,远远看到麦克·山下正端着咖啡与友人谈天,时而倾听,时而微笑,在阳光的照射下,花白的头发微微闪亮,不觉老态,倒显得很有精神。昨天晚上,麦克·山下刚刚在北大举办了一场专题为“The East meets the West”(当东方遇见西方)的摄影讲座。看到我们,他惬意地倚在沙发靠背上,率先开口道:“昨晚的讲座场面太热烈了,没想到中国的年轻摄影爱好者这么多,我真想多教教他们。”这个有着纯正日本血统的摄影师,言行举止却完全是一副美国人的做派,谈话气氛一下轻松起来。
对于一个业余摄影爱好者来说,麦克·山下是一个榜样或者说一种力量。他最初接触摄影是受爱好摄影的父亲影响,1971年大学毕业后前往日本“寻根”时,携带了一架专业的尼康相机。陌生的故乡成为他灵感的发源地,这些人与他一样有着黄皮肤、黑眼睛,却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日本的邻国中国,在他眼中更是一片神奇之地。在亚洲这片热土上,麦克·山下用镜头捕捉到无数令他兴奋的画面,最终决定将摄影作为一生的职业与追求。在之后长达40年的摄影生涯中,麦克·山下总是喜欢强调自己是一名观察家,始终在寻觅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人们早已熟悉的生活,“我的作品绝对不会与任何摄影师雷同”是他对自己的挑战。麦克·山下从来不主张过分研究层出不穷的摄影器材和修图软件,在他看来,会用图片讲故事才是王道。
初次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合作时,麦克·山下只不过是一名痴迷摄影的文艺青年。他没有任何专业背景,却背着相机绕着地球转了一圈又一圈,凭借独特的视角和超乎寻常的洞察力,成为唯一一位与《国家地理》杂志合作超过30年的摄影师。所谓的成功或许并没有什么秘诀可言,摄影就是他的生活。用麦克·山下的话来说,那就是“不要把摄影当做一种工作,摄影就像吃饭、睡觉、喝酒一样,它是一种生活方式。”
大师访谈
麦克·山下(Michael Yamashita),当代摄影大师之一。1949年出生于美国旧金山的一个日本家庭,1971年大学毕业后前往日本进行了4年之久的“寻根之旅”,随后遍游亚洲,并用相机记录旅途中的所见所闻。1979年成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签约摄影师,合作超过30年。麦克·山下拍摄的题材从自然风光到人文社会,无所不包,作品曾获得多个奖项,包括美国国家新闻摄影家协会最佳摄影作品、亚美新闻记者协会最佳照片、《国家地理》杂志最佳故事奖和最佳摄影奖等。
CNT:您投身摄影行业的初衷是什么?
麦克·山下:我上大学的时候开始喜欢摄影,22岁那年去日本“寻根”,就带了一台尼康相机。此后几年我的生活就一直没有离开相机。我没有摄影老师,完全是靠自学,渐渐就发觉自己真的爱上了摄影。对我来说,旅行和摄影密不可分,你可以通过相机收集旅途中发生的一切,一张照片可以包含数以千万计的信息。照片会讲故事,它们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看世界的角度不同,我乐于和人们分享我看到的一切,摄影既是我的生活,也成为我不二的职业选择。
CNT:您的国籍是美国,同时足迹遍布全世界,为什么对亚洲,特别是对中国更感兴趣?
麦克·山下:这个对我来说很自然,我的父母都是日本人,我的“根”在日本,我与亚洲有天然的连接。记得我5岁时,我们家是当地唯一一个日本家庭。后来我成为摄影师,花了10年的时间去日本“寻根”、遍游亚洲的众多国家,那几年是我最幸福的时光。我喜欢亚洲的美食,还经常对我的编辑开玩笑说:千万别让我去没有米饭的地方。
关注亚洲的另一个原因,是我觉得亚洲是全世界最令人感到兴奋的地方,这里每天都在飞速地变化着,中国更是如此,所有最好的情况都可能在这里发生。相比之下,欧洲总是老样子,去那里旅行像是逛古老的博物馆。
CNT:目前您在中国有相关的拍摄计划吗?
麦克·山下:有啊。我常常来中国,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观察。我觉得中国是一个经常可以寻找到好选题的地方。目前我感兴趣的题材中,有一个是虫草,这个选题是我在两年前拍摄《茶马古道》时酝酿的。中国人研究虫草,称它对癌症有神奇的效果,有那么多人花重金购买它,这令美国人感到惊奇,为什么这么小的东西竟能如此值钱。我想这也是中国的虫草第一次作为摄影的主题,出现在全世界的读者面前。
我关注的另外一个题材是铁路。中国既有上个世纪的老式火车,也有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高速列车,每年春节前后,中国还会发生大规模的人潮流动,几乎都是靠铁路实现的。当这些事物聚集在一起,画面会产生强大的冲击力。
我想,这两组图片很快就会与读者见面。
CNT:您旅行时会选择火车作为交通工具吗?
麦克·山下:我喜欢火车,喜欢听火车和轨道摩擦的声音,特别是老式火车,车头还会冒着浓烟。
我觉得火车就像是一个巨型宠物,你需要不停地喂给它大量燃料,而且它还会发出扰人的声音。对我来说,火车旅行最惬意不过了。
CNT:您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第一次合作的情形如何?合作30年来,您所坚持的拍摄准则是什么?
麦克·山下:我与《国家地理》的合作多少有些运气。那时候我还年轻,主要是在亚洲进行拍摄工作,与新加坡航空合作拍了很多东南亚的选题。后来认识了《国家地理》的一个编辑,觉得我的片子不错,让我尝试拍一些新鲜的题材。当时我正好在欧洲,就拍了一组法国滑雪学校的图片给他,并口出狂言,认为自己是最了不起的摄影师,申请为《国家地理》拍摄日本的选题。但之后被告知,他们已经有一位摄影师准备去拍摄北海道。我很失落,没想到两周之后又接到主编的电话:那位摄影师病了,他们要我接替他去日本拍摄。事情就是这么巧。
与《国家地理》签约时,他们要求每一张图片都是真实、自然的,不能有摆拍。这也是我多年来工作的准则。
CNT:在超过40年的摄影生涯中,您是否关注和见证到摄影行业所发生的一些重要变化?
麦克·山下:现在这个时代,人人都可以拍摄,成为摄影师也越来越容易。过去会有编辑帮摄影师选择好的图片进行发布,现在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发布海量的图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图片的整体质量在下降。同时,人们热衷用Photoshop修饰图片,我从来不用,也没学过。我觉得摄影就是要呈现最自然、最真实的东西,来不得半点虚假。
在数码时代,拍摄是件很简单的事,喜爱摄影、研究摄影的人多起来了,这是很令人感到高兴的。对这些摄影师来说,最难的是如何找到一个好的角度和视点去讲故事。我从来不认为我是为某家杂志社拍摄,我是为我自己拍摄,我时刻告诉自己:一定要发现不同的东西,这是我对自己的挑战。我认为,一个摄影师要想拍出与众不同的作品,需要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关注事物的细节,让读者感受到画面背后的故事。
CNT:您心目中的摄影大师是谁?
麦克·山下:我欣赏的摄影师很多,只要有人能够拍出我未曾想到过的图片,我就会由衷地佩服。说到心中的大师,一位是布列松(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法国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另一位是摄影师恩斯特·哈斯(奥地利人,国际顶级摄影大师)。
CNT:您对中国的职业摄影了解多吗?有什么样的评价?
麦克·山下:我有很多中国摄影师朋友,但是对中国的摄影行业不是很熟悉。我发现,中国热爱摄影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是好事,但他们需要更专业的训练。今年9月,我将和德稻教育机构合作开设工作室,通过讲座的形式,给中国的摄影爱好者传授一些摄影的技巧,特别是新闻摄影。我倾向于采用交流的方式,每次出一个题目,给大家时间拍摄,3个月后一起分享拍摄心得,同时我也会给出专业意见。
CNT:您对年轻的摄影师有什么忠告和建议?
麦克·山下:要有激情。只有对摄影保持一种狂热,才能进入到更深的层面。要想成为一名职业摄影师,你必须将摄影当做生命的一部分,如同吃饭、睡觉、喝酒,摄影不是工作,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现在人人都拍照,重要的不是你的器材,而是你对生活的思考。
现在,任何一家杂志社都不会轻易给年轻摄影师提供充裕的金钱和时间,并且不允许失败,这的确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人们只看重结果,没有人会在意摄影师背后的艰难。真正想做摄影这一行,需要足够的热情和忍耐。
学习摄影,也不一定按照书本的经验,因为每一本书上写的都一样。我就完全是自学,只是我很愿意与同行们分享我的作品,经常与摄影师们交流会有很大的收获。
CNT:不以工作为目的的话,您最想去哪里旅行?
麦克·山下:其实,我最想回家。我每年只在家待6个月左右的时间,我很想多一些时间在家,拍拍家人的生活起居。同时,我还是一名志愿消防员,我喜欢拍摄消防员平凡的生活。当然,这是玩笑,我心中最想去的两个地方是意大利和夏威夷。意大利有很多美食,虽然没有米饭,但是面条很好吃,而且我曾经在那边工作过很多年,感觉那里很舒服、很自在。夏威夷则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人们会误认为我是夏威夷人的地方。
只有对摄影保持一种狂热,才能进入到更深的层面。要想成为一名职业摄影师,你必须将摄影当做生命的一部分,如同吃饭、睡觉、喝酒,摄影不是工作,而是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