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洲大陆,野外我遇见的第一种猛兽,竟然不是五霸,而是河马。圣卢西亚湿地公园(Great St.Lucia Wetland Park),河马从湖中张开大嘴,虽然天色昏暗,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到肉粉色嘴里的利牙。不要小看哦,论单挑,非洲狮都未必是它的对手。看上去憨萌的外表下其实隐藏了一颗凶悍的心,食草的河马成功打入动物界的“无敌团队”。
20年前第一次走进非洲,印象中的非洲大地一直灾难丛生,能够像南非这样远离战争和饥荒,将现代文明与野性世界合二为一的美丽国度,颠覆了我对于非洲的认识。故事就从南非开始讲起吧,那里留下了我的许多“第一次”:我到的第一个非洲国家,生平第一次体验“Game Drive”(驱车猎游),第一次采访环保人士,圣卢西亚湿地公园是我拍摄的第一处世界自然遗产。
旅行从南非第二大城市,位于东部夸祖鲁-纳塔尔省的德班开始。我和摄影师同伴来到德班向北275公里处的圣卢西亚湿地公园(目前更名为伊斯曼盖利索湿地公园Isimangaliso Wetlands Park)进行拍摄。正是在那里,我遇到了“河马先生”。
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
“如果你喜欢野生动物和大自然,那你一定会喜欢圣卢西亚湿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必须知道如何尊重大自然而不是破坏它。” Kian,一位致力于保护这个南非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的科学家,这样对我说,他在这里已经生活了整整16年。
从德班沿N2北上到Mtubatuba镇后拐上辅路R618,开了3小时左右,进入湿地公园的小镇上已经是中午了,来之前,通过朋友联系了Kian Barker先生,于是用过午餐后,拉尔夫开车带着我们找到了他的家,这是一个掩映在花草绿树中的小楼,原来还兼做家庭式度假旅店,Kian听到汽车声出现在二楼阳台上,和我们打过招呼后迎了出来,“你们是我在这里见过的第一批中国客人。”Kian热情地泡了一壶中国茶。
Kian来自比勒陀利亚,已经在这里生活了16年,目前正参与一项湿地保护项目的工作,同时也兼营接待游客的家庭旅馆。说起湿地公园,他拿出一份地图,指着印度洋沿岸一片浅绿色的区域,“圣卢西亚湿地公园位于夸祖鲁-纳塔尔省,32.8万公顷的地方包括圣卢西亚湖、Maputaland海洋保护区、海岸森林保护区和Kosi湾自然保护区,有280公里近乎原始的海岸线。公园内有南非目前仅存的一片沼泽林,三个大型湖泊生态系统,四处国际重要的湿地,八处大型的猎奇自然保护区和100多种珊瑚。”
从地图上看果然不小,犹如一片清新的树叶湿润着非洲最南部,这个是世界上生态最敏感的地区之一,如今也是南非最美丽的地方之一。“绿色树叶”中间浅蓝色的部分便是圣卢西亚湖,细长的尾梢部分既是注入印度洋的河口,也是圣卢西亚镇和湿地公园管理部门的所在地,是所有游客的必经之地。
据Kian描述,地图上的这片小水印,其实是一个浩瀚无际、生机勃勃的生物多样性乐园,湖泊、沙丘、海滩环绕着圣卢西亚湖,淡水湖在入海口与印度洋交汇,不仅有海洋、沙滩和水下岩洞,还有湿地、草地和湖泊。湿地公园处在海平面和海拔474米之间,由一个沿海平原及大陆架组成。多样化的生物环境在这里形成了世界上十分罕见的湿地保护区,而早在石器时代初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

如同森林被比喻为“地球之肺”,湿地也被生态学家称作“地球之肾”,足见其重要性。对动物栖息及动植物群演化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也是南非的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这里同样深受国家地理摄影师们的青睐。
“圣卢西亚地区的动物可都是些大家伙,”Kian做了一个夸张的表情,“这里以拥有自然界体积最庞大的动物群而闻名,如座头鲸这样最大的海洋哺乳动物,最大的陆地哺乳动物非洲象和犀牛,而且还是南非鳄鱼和河马的故乡,也是南非最大的棱皮龟和野人头龟的繁衍栖息地,世界上黑犀牛分布密度最高的地方。”听起来很诱人,但不知道此行能亲眼见到它们中的哪些。
湖水中的“河马大人”
6月,一个闷热的午后,我们决定去拜访下湖区的大家伙们。高高的芦苇在微风中摇曳,最后一班游船已经静静等候在码头。天气阴沉,河水浑浊得很,因为河流把中上游泥沙带来的缘故,此刻湿地茂密的树林中不知有多少双眼睛窥视着我们。游船驶离码头,在身后划出圈圈涟漪,鱼鹰无声地掠过河道两边密布的芦苇荡和灌木丛,停在水面浮起的枯树枝上。据说湿地有多达526种(占南非的50%和非洲的25%)鸟类,可惜那时我还没有开始观鸟,注意力只放在大型哺乳动物上。
此行主要是去拜访“湖主”河马大人,很快,远处水面上浮出三五个黑影来,再近一些,黑影又潜入水底,就在大家四处张望之际,“噗”的一声,水面上冒出一个圆滚滚的脑袋来,耳朵甩甩水珠,瞪圆了眼睛盯着我们。一个圆脑袋缩回水里,另一个又冒出来,那些浮在水面上的眼睛就这样监视着我们。突然一头河马大嘴90度张开后露出粗壮可怖的獠牙,似乎提醒大家,进入它的地盘要小心了。偶露峥嵘后,它立刻又潜回水中,在水面上掠過几道波痕后便无影无踪了。

船向着开阔的湖面驶去,向导突然惊喜地叫起来,原来她发现了一对河马母子。“我敢肯定昨天来这里的时候小河马还没有出生,一定是今天才生的,我们真是太幸运了。”她指着远处湖面上大河马身后的一个小不点儿,这些船每天都要在湖上往返好几次,向导们对于湖中的动物都已经非常熟悉了。
我试图从镜头中捕捉那个小家伙儿的身影,但它实在太小了,一直依偎在母亲身边,短短的小尾巴、圆圆的小脑袋,寸步不离妈妈身边,显得十分怕生。而母河马则警惕地注视着我们的船,始终保持着一定距离,很快它们便消失在茂密的芦苇荡中。圣卢西亚湿地公园短暂的湖区游览宣告我在南非的“追兽旅行”的正式开始。
湿地保护: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说过:“湿地公园要放眼于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地球上最古老的陆地哺乳动物(獨角犀牛)、地球上最古老的鱼类(腔棘鱼)和最大的海洋哺乳动物(鲸鱼)共享同一个生态系统的公园。”
南非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很重视湿地的保护工作,南非政府1895年就宣布成立圣卢西亚自然保护区,建立湿地保护管理局,1939年,管理局宣布公园扩大至距湖区1公里湿地的周边地区,1971年,圣卢西亚湖和龟滩以及Maputaland海岸的珊瑚礁被列在国际重点湿地保护大会的名单上。
“最大的问题是水荒。”水是维系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但你可以看到,圣卢西亚河水水位已经下降了很多,一个重要原因是整个湿地保护区曾有数百万株松树,周边还广泛种植着桉树,这些高大笔直郁郁葱葱的速生树,原本是南非几家大型的纸业公司大规模种植作为造纸的原材料,却破坏了圣卢西亚的湿地资源,因为与当地的原生植物不同,这些速生树种都属于“外来户”,但它们耗水耗肥能力极强,原本要注入湖泊湿地的水遭到“截流”,当地南非管理部门已经开始大量砍树保护湿地;此外,因为受到海潮上涨的影响,以前大河的水可以顺着“河口湾”(Estuary)流入大海,海里的水也会在涨潮时灌入大河,有些大鱼要从大海游到“河口湾”里产卵,然而近年来由于河里的淤泥被海水带走渐渐堵住了河口,而“河口湾”的地势又低于大海,因此海水再也进不来了,大鱼也没有了,目前这个“河口湾”里只有一些中小个头的鱼。因为水流力量不足,这几年圣卢西亚湖的入海口常处于封闭状态。除资金投入外,目前有22位科学家参与这个保护项目。

Kian的度假小屋经常接待来自欧美的游客,据他讲,以前到圣卢西亚湿地公园参观的游客寥寥,来到这儿的多是专程从比勒陀利亚等地前来狩猎的人。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后,游客蜂拥而至,来到这个安静悠闲的小镇,大部分客人来自欧洲,比如挪威、荷兰、瑞士等国,如果是团体游客一般只停留一天时间,但很多人希望在这里呆更久,当地的度假旅店也就越来越多,圣卢西亚小镇不过800多人,基本都从事旅游服务行业,镇上有不同档次的旅馆和风味各异的餐厅。每年的8-11月是旅游旺季,除了大家喜爱的海钓外,5月底到9月还可以看海龟。但在湿地开发旅游项目,大量观光游客的涌入对于保护区也有着影响。
“过去很多当地人也非常喜欢开车到这里来度周末,大部分人是来海钓的,不过最近我们规定了车子不可以再开到海岸线更远的地方,而徒步需要好几个小时,很多人就放弃了,另外对于团组游客,我们一方面培训向导,一方面鼓励外国游客在保护区徒步或者骑自行车游览。”
不过他经常会提醒游客们注意镇子上四处溜达的野生动物,那是非常有趣的,有时候客人们还不相信,认为他在开玩笑,但真的回头发现一头河马就在身后不远处站着时,游客会惊慌地跑回车子上。
看来河马是这里的常客。许多年前这里曾经是大海,现在到处是低矮的灌木,有时候还真不太容易发现它们,如果你独自遛弯儿,很可能会遇到一头闷头猛吃草的河马,它们一般会在傍晚上岸吃草。当地人容易遭到袭击的概率更高,因为外国游客到了这里一向都是非常小心的,反而是当地人,有时人们会在河里游泳,或者在河滩上垂钓,大家似乎已经习惯了野生动物的存在。“记着当你与河马相遇时,千万不要四处乱跑,因为它的速度很快,最好的办法是找到距离你最近的树,迅速爬上去。”Kian很轻松地说着这话,不知道当河马冲过来的时候,我是否还可以记得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