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病理学杂志》编委会和病理学分会主办的“第十一届全国诊断病理暨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定于2010年4月15—18日在重庆市召开。会议将邀请国内外著名病理学家进行大会专题报告。另外选取疑难病例进行读片讨论。同时召开第九届编辑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病理学杂志》编委会和病理学分会主办的“第十一届全国诊断病理暨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定于2010年4月15—18日在重庆市召开。会议将邀请国内外著名病理学家进行大会专题报告。另外选取疑难病例进行读片讨论。同时召开第九届编辑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
其他文献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这既反映了病理学科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也对病理学提出了须以基础医学知识和技术方法服务于临床实践的任务.今天,我们常能听到和见到一些临床科室希望建设和发展自己的病理(组)室的诉求和行动,也常能听到一些临床科室对病理科工作的种种微词,以及临床医师有自己建桥或借船过河的想法甚至行动.这些都提示病理学之桥还不够畅通,还未能充分适应和满足快速发展的临床医学的需要,未能充分实
目的 探讨Oilier病及其软骨肉瘤变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19例Ollier病及对照组8例单纯性多发性内生性软骨瘤均行X线、CT或MRI检查.对手术切除标本行常规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19例Ollier病患者年龄5~66岁,平均20岁,男12例,女7例.Ollier病位于手足部短管状骨的病变常伴有骨皮质膨胀、变薄甚至消失,形成仅有骨膜纤维组织包裹的软骨性肿瘤和指趾骨
目的 探讨CD147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与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其Ⅰ型受体(TGFβR I)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转移和预后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方法 建立组织芯片平台,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60例乳腺癌组织CD147、MMP-2、MMP-9、TGFβ1和TGFβRI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进行了8~64个月随访.结果 160例乳腺癌中CD147、MMP-2、MMP-9
例1女,77岁.因2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前额剧烈头痛,恶心、呕吐、不敢睁眼,走路如踩棉花,于2006年4月人院检查.既往有高血糖病史1年余,未曾确诊为糖尿病.实验室检查:尿糖(3+),尿酮(-),尿蛋白(+);血糖21.4 mmol/L,糖化血红蛋白12.5%.住院期间右眼睑肿胀,睁眼困难,视力下降、眼球固定,视力进行性下降至完全无光感.颅脑MRI:双放射冠异常信号,考虑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可能性大
外阴上皮内肿瘤形成(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是外阴鳞状细胞癌的前驱病变已经得到公认.外阴鳞状细胞癌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一般认为外阴鳞状细胞癌的发生至少有两种非常独特的途径,即伴随普通性VIN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相关性途径和伴随分化性VIN的非HPV相关性途径[1].这两种途径各具不同的临床、组织病理学和生物学特性.长期以来有关VIN的命名和概
患者女,60岁.因右侧大阴唇肿块6年余于2008年7月26日入院.妇科检查:外阴右侧大阴唇膨隆,表面黏膜无溃破,可触及柔软、活动肿块一个,无触痛.临床诊断:右侧大阴唇囊肿.手术完整切除肿块,术后送病理检查。
患者64岁,社会性别为女性.主因腹胀半个月于2009年4月11日入住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科,行外科B超、上下腹强化CT、妇科B超等检查,结果均示盆腔囊实性肿物,为进一步诊治转入妇科。
患者男,56岁.因"咳嗽2周余"于2006年10月入院,患者2周前无诱因出现咳嗽、咳少量白色黏痰,无发热、咯血、胸痛和心悸等症状,外院CT示右下纵隔肿块.入院查体:神志清,心、肺、腹未见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B超提示:肝囊肿,血吸虫肝病声像图;多发性胆囊息肉样变.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余辅助检查未发现异常。
例1,患者女,50岁.因"双眼睑下垂伴四肢无力半年"来院,半年来双眼睑下垂症状逐渐加重,并出现劳累后四肢无力现象,予抗胆碱脂酶药物治疗2个月,症状稍有缓解.经CT检查诊断为胸腺增生,临床诊断为胸腺增生伴重症肌无力(MG),于2002年10月行胸腺肿瘤切除术,术后症状缓解出院。
一、概念 原发性胆囊癌是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列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第5位,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总的5年生存率约5%,中位生存期为9.2个月~([1]),并且缺乏典型的、特异性的临床症状,甚至手术时亦难识别,明确诊断时已多为晚期,所以胆囊癌前病变的研究对胆囊癌的防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