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编写,不一样的效果

来源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d18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和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在编排上体现创新理念,改变传统的先集中安排代数式作为预备知识、再安排方程的解法、最后安排应用问题的模式,代之以问题为线索,以方程为重点,将列方程(组)、解方程(组)及有关预备知识等有机地融入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这样的编写充分体现了从具体的问题情境出发,使用各种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建立数学关系式,获得合理的解答、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凸现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利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型化思想;更突出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有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 很明显,课本的编写者是颇费了一番心血和汗水的,这为新课程的教与学指明了较好的方向. 对于编者的意图,我们教师是心领神会的. 笔者在此提出一个问题:这两章教材编写方式基本相同,但为什么我们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收到的却是大相径庭的效果?下面就具体谈谈这个问题.
  
  1 关于“一元一次方程”
  
  本章把对实际问题的讨论作为贯穿于全章前后的一条主线. 对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讨论始终是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的,即先列出方程,然后讨论如何解方程,围绕合并、移项、去括号、去分母几大步骤依次展开,最后归纳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以此引导学生提高对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认识. 编者认为这样的处理既符合人们对方程的认识过程,可以加强该章内容与实际的联系,突出“列方程”在本章的地位,并且有助于消除部分学生对列方程的畏难情绪;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可是,这一问题的本身就需要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础,这样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列出方程,然后进入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 编者明明知道“列方程”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而这样的编写明摆着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列方程的能力,才能学习并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如此,学生一上来就面临着本章的难点. 由于上一学段只要求学生“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因此大部分学生列方程的能力都比较弱,故教师就得用较多的时间来进行问题情境的引入,这样用于解方程教学的时间自然就少了. 而学生既要学“列方程”,又要学“解方程”,一心两用,结果是一样都学不好.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学生掌握起来其实并不感觉有特别困难. 除了在移项或去括号时造成符号错误、去分母中漏乘等问题,学生在学习中并没有遇到多大的阻力. 就连一些原来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也能很快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 而对于用一元一次方程去解决实际问题倒是学生最感头疼的. 如何理解问题情境,理清问题中的基本数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每一步都令学生不知从何下手. 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首先解决这些学生感到最困难的问题后,方能进入方程的学习. 但这就违背了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到头来学生就连基本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都难以掌握. 可能编者认为现在这种编排是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使学生有较多机会接触列方程,有助于解决列方程难的问题. 而教学实际的结果表明,本届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掌握程度虽不如往届,但差距还不是很大;而碰到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大多数学生都表示难以理解和把握,解题时思路不够清晰,对不同问题不知道如何区别对待. 由于学生刚迈入初中,各方面都在适应之中,而本章又安排在上半学期,因而出现这种现象是必然的. 这种编排把学生的头都搞昏了,还谈什么课堂效果?这肯定有悖于编者的初衷. 调查统计表明,学生能正确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占65%,会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占50%,对2.4节探究题只有30%的人会做. 面对这样的实际,教师只能安排课余时间补习旧教材中的有关内容,让学生慢慢地适应并逐步达到本章的教学要求,这才是真正加重了学生和老师的负担.
  
  2 关于“二元一次方程组”
  
  本章同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一样,在各个阶段都选择了一些比较典型的实际问题作为知识发生、发展的背景材料,可以说实际问题始终贯穿于全章. 对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相关概念的引入和对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的讨论,是在建立和运用方程组这种数学模型的过程中进行的. 虽然本章也是在“列方程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由于列一元一次方程时要综合考虑问题中的各等量关系,对刚进入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的确有一定的难度. 而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可以分别考虑两个等量关系,分别列出两个方程. 很明显,这比将同一个问题列成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容易. 而且,学生已有前面“列方程”的经历这一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既可以通过问题情境复习“列方程”这一重点,又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列方程组的解法进行研讨,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又因为前面已学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内容,学生对方程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基本上会解一元一次方程,这就为进一步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奠定了基础. 8.2节的标题“消元”已点出了解方程组的核心. 因此在有关方程组解法的讨论中,学生只要理解了消元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方程组就迎刃而解了.
  数学学习不应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应注重对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和总结,使之逐步为学生所掌握并对他们的学习发挥指导作用. 本章教材将实际问题情境贯穿于全章,对方程组解法的讨论也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 这样的编写充分体现了解方程组的化归思想和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反过来又利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型化思想. 列方程组中蕴涵的数学建模思想和解方程组中蕴涵的化归思想,是本章始终渗透的主要数学思想. 教学中不能仅着眼于具体题目、具体解题过程,更应加深对上述思想方法的领会,从整体上认识问题的本质. 笔者在本章教学后的反思中曾作过调查,95%的学生学会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出现错误的地方主要是方程组化简中的去括号或去分母,83%的学生会列方程组解应用题. 不过,对8.3节中的探究题只有42%的学生能够完成. 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题意理解不清,有些问题情境学生也的确难以理解. 但不管怎样,教学效果明显优于第二章,这是不容置疑的.
  综上所述,一样的编写模式,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我们每一个问题情境的创建,每一个教学模式的设计,是否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适于学生的心理特征,这些都只能在实践中作进一步的检验、探索与研究. 数学教师在使用一本新的教材之时,要了解和摸清教材的特点和不足,要针对不同环境、不同基础、不同素质学生的实际,对教材的编排和所提供的材料重新组织加工,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同时也希望教材编写者多多征求第一线数学教师的意见,不断对教材进行改进和完善. 没有最好,但可以更好!
其他文献
同学们还记得小学课文里《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课文内容是: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乌鸦看见瓶子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诚然,这是一只聪明的乌鸦!可是这只聪明的乌鸦真的能喝到水吗?  首先要说明的一个事实:只有瓶子里水的体积比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