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只是仅仅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特别是处于新世纪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更是任重而道远。“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党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
1、把爱国主义教育寓于优美语句的朗读中
朗读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门技术。有感情的朗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深入地体味文章的思想情感,品味祖国语言的音乐美。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反复体会语言的美。
例如《使至塞上》这首诗,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而尤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最为传神,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重点品味,让学生把满腔的激情用朗读表达出来,使学生在体会优美语句的同时深深的爱上祖国的语言文字,内化爱国主义情感。
2、把爱国主义教育融于美丽自然风景里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大最描绘祖国如画风景的文章。有描绘山水美的,如《桂林山水歌》;有描绘生态美的,如《春》等;有再现园林美的,如《苏州园林》等;有表现天象美的,如《看云识天气》《济南的冬天》《大自然的语言》等。这些作品的描写,或是人化了自然,或是移化作用,或是注入社会美的内容,都是客观的自然美同主观的情感的有机的统一,因而能产生诱人的美感。在授课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我力求象有经验的导游人一样,带领学生,借助教材,饱览名胜,探幽寻美,打开学生心灵的橱窗,启发学生采撷智慧的花朵,在祖国大自然的美景面前,升起一种崇高的美感,热爱祖国的富饶土地,优美的山川,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之情。
3、把爱国主义教育显现在古诗文教学中
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加深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初中课本中的《论语》六则、《孟子》二章等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语录,集中体现了这些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道德修养、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等。《扁鹊见蔡桓公》不但指出自以为是、讳疾忌医的害处,同时也赞颂了两千多年前我国民间高明的医疗技术。《活板》是世界上有关印刷术最早、最详尽的珍贵史料,从雕板印刷到活字印刷是世界印刷史上的一个飞跃,这是中国人民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丰富的智慧及创造精神。《核舟记》中的“核舟”,用现在的眼光看,属工艺美术品,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高超水平和雕刻艺人的精湛技艺。
通过这些篇章的教学,学生会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诸方面给全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
4、把爱国主义教育结合在英雄形象中
语文文本中有以描写人物事件,反映社会生活为主,表现的是催人奋进的社会美。如有反映民族抗争精神的《芦花荡》;有反映志愿军战士英雄主义精神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有反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精神的《生命之舟》;有以反映助人为乐精神的《醉人春夜》等文章。从不同的角度,精彩呈现了社会各方面的美。这里着重谈谈如何用社会精神美对学生进行英雄主义教育,让学生懂得个人要有倾情奉献的精神。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救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他们身上,闪耀着民族英雄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夺目光辉。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誓言;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救济粮”的民族气节;闻一多“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视死如归;鲁迅的“横眉冷对”等等。哪一个不洋溢着为崇高理想而斗争的精神之美呢?这是民族和革命的英雄主义,是社会斗争的崇高美.如教学《芦花荡》时,着重引导学生去感受一场“英雄的行为”。八年级语文教学用书(上)指出:老英雄为一次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为挽回面子,挽回损失,他痛下决心,严惩鬼子。他六十多岁的老人还能玩鬼子于鼓掌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不仅表明了他始终是非常自信自尊的,而且有力的体现了老人的革命英雄主义行为。学生读到这里,可以深切的感受到,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男女老少都发动起来了,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在教学时,教师通过情感的激发,给学生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充分体验,引起强烈的共鸣,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也就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学生的心灵。教学这类文章時,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原文上,要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作更深层的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天的社会和谐繁荣,是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争取来的,同时也需要当今每个人献出爱心,青春和热血,为社会倾情奉献自己的一切,为社会更加美好作出贡献。
5、把爱国主义教育贯彻在写作训练中
写作是人类有意识地使用语言和文字来纪录资讯、表达意向一种方法。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应指导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去观察和分析事物。在写作课程的训练中,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走进新时代”“我看城乡的变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社会调查活动。通过调查,让学生分小组畅所欲言自己的所见所闻,之后教师再请小组代表发言,并对此做出总结,通过对学生的进一步指导,使学生们认识到党的政策使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感受到社会的巨大变化离不开祖国这个坚强的后盾。再趁热打铁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感,喷涌出对祖国的感谢和崇敬之情,并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树立为国奋斗的理想。周恩来曾说过:世上最伟大的美德就是热爱祖国。但一提起爱国、写爱国的作文,大多数学生都会想起那些典型的、具体的,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景、事、物,如上文所述。如果大家都这么写,就会千篇一律,毫无生趣。教师可以从实际生活入手,比如让学生谈谈自己在每周升旗时的表现、对国旗国歌的认识等,发挥自己的想象升华爱国之情。再有让学生谈谈对在人民币上乱涂乱画这一现象的看法,以小见大,写出自己的感想,彰显爱国精神。
总之,语文教学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契机,对学生晓之以情,喻之以理,可使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并把它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有重要的意义,让学生学习语文教材课文中人物的思想、品格,了解历史,懂得教材课文所阐发的哲理,对于培养跨世纪的人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把爱国主义教育寓于优美语句的朗读中
朗读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门技术。有感情的朗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深入地体味文章的思想情感,品味祖国语言的音乐美。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反复体会语言的美。
例如《使至塞上》这首诗,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而尤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最为传神,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重点品味,让学生把满腔的激情用朗读表达出来,使学生在体会优美语句的同时深深的爱上祖国的语言文字,内化爱国主义情感。
2、把爱国主义教育融于美丽自然风景里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大最描绘祖国如画风景的文章。有描绘山水美的,如《桂林山水歌》;有描绘生态美的,如《春》等;有再现园林美的,如《苏州园林》等;有表现天象美的,如《看云识天气》《济南的冬天》《大自然的语言》等。这些作品的描写,或是人化了自然,或是移化作用,或是注入社会美的内容,都是客观的自然美同主观的情感的有机的统一,因而能产生诱人的美感。在授课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我力求象有经验的导游人一样,带领学生,借助教材,饱览名胜,探幽寻美,打开学生心灵的橱窗,启发学生采撷智慧的花朵,在祖国大自然的美景面前,升起一种崇高的美感,热爱祖国的富饶土地,优美的山川,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之情。
3、把爱国主义教育显现在古诗文教学中
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加深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初中课本中的《论语》六则、《孟子》二章等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语录,集中体现了这些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道德修养、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等。《扁鹊见蔡桓公》不但指出自以为是、讳疾忌医的害处,同时也赞颂了两千多年前我国民间高明的医疗技术。《活板》是世界上有关印刷术最早、最详尽的珍贵史料,从雕板印刷到活字印刷是世界印刷史上的一个飞跃,这是中国人民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丰富的智慧及创造精神。《核舟记》中的“核舟”,用现在的眼光看,属工艺美术品,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高超水平和雕刻艺人的精湛技艺。
通过这些篇章的教学,学生会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诸方面给全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
4、把爱国主义教育结合在英雄形象中
语文文本中有以描写人物事件,反映社会生活为主,表现的是催人奋进的社会美。如有反映民族抗争精神的《芦花荡》;有反映志愿军战士英雄主义精神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有反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精神的《生命之舟》;有以反映助人为乐精神的《醉人春夜》等文章。从不同的角度,精彩呈现了社会各方面的美。这里着重谈谈如何用社会精神美对学生进行英雄主义教育,让学生懂得个人要有倾情奉献的精神。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救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他们身上,闪耀着民族英雄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夺目光辉。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誓言;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救济粮”的民族气节;闻一多“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视死如归;鲁迅的“横眉冷对”等等。哪一个不洋溢着为崇高理想而斗争的精神之美呢?这是民族和革命的英雄主义,是社会斗争的崇高美.如教学《芦花荡》时,着重引导学生去感受一场“英雄的行为”。八年级语文教学用书(上)指出:老英雄为一次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为挽回面子,挽回损失,他痛下决心,严惩鬼子。他六十多岁的老人还能玩鬼子于鼓掌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不仅表明了他始终是非常自信自尊的,而且有力的体现了老人的革命英雄主义行为。学生读到这里,可以深切的感受到,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男女老少都发动起来了,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在教学时,教师通过情感的激发,给学生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充分体验,引起强烈的共鸣,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也就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学生的心灵。教学这类文章時,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原文上,要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作更深层的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天的社会和谐繁荣,是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争取来的,同时也需要当今每个人献出爱心,青春和热血,为社会倾情奉献自己的一切,为社会更加美好作出贡献。
5、把爱国主义教育贯彻在写作训练中
写作是人类有意识地使用语言和文字来纪录资讯、表达意向一种方法。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应指导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去观察和分析事物。在写作课程的训练中,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走进新时代”“我看城乡的变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社会调查活动。通过调查,让学生分小组畅所欲言自己的所见所闻,之后教师再请小组代表发言,并对此做出总结,通过对学生的进一步指导,使学生们认识到党的政策使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感受到社会的巨大变化离不开祖国这个坚强的后盾。再趁热打铁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感,喷涌出对祖国的感谢和崇敬之情,并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树立为国奋斗的理想。周恩来曾说过:世上最伟大的美德就是热爱祖国。但一提起爱国、写爱国的作文,大多数学生都会想起那些典型的、具体的,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景、事、物,如上文所述。如果大家都这么写,就会千篇一律,毫无生趣。教师可以从实际生活入手,比如让学生谈谈自己在每周升旗时的表现、对国旗国歌的认识等,发挥自己的想象升华爱国之情。再有让学生谈谈对在人民币上乱涂乱画这一现象的看法,以小见大,写出自己的感想,彰显爱国精神。
总之,语文教学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契机,对学生晓之以情,喻之以理,可使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并把它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有重要的意义,让学生学习语文教材课文中人物的思想、品格,了解历史,懂得教材课文所阐发的哲理,对于培养跨世纪的人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