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文言文是江苏各市中考语文的必考题型,考查内容也渐有变化。以2014年江苏各地中考卷为例,盐城市的是比较阅读: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墨子·兼爱》(一课内一课外);镇江市为比较阅读,欧阳修《醉翁亭记》和宋朝王谠《唐语林》(一课内一课外);徐州市也是比较阅读,是张岱《湖心亭看雪》和袁宏道《初至西湖记》(全课外),连云港、无锡都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外),其余不一一赘述。纵观江苏省近几年而言,各市文言文阅读考查趋势由课内向课外渗透渐趋稳定,那么在难度系数逐步提高的情况下,同学们的答题现状如何呢?失分原因在哪里?又如何提高学生课外文言文考查的得分率呢?下面笔者跟大家作简单交流。
文言文的学习,对于毕业班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入选在初中教材里的文言文都是经典名篇,老师分析得很透彻,加上初三复习时专题再复习,课内几篇学生背诵多很扎实。通过多年观察,中考语文试题中凡考查七至九年级课内篇目的字、词、句翻译题和主旨理解题,学生的答题准确率都很高,如果中考文言文考查只考七至九年级书上那些篇目丝毫不成问题。但是事实不是这样,近几年江苏中考语文试题已逐步渗透课外,甚至部分市已全部考查课外,题型涉及字理解词、节奏划分、句子翻译、主旨理解。基础好的学生还能先理解分析然后下笔,更多基础一般的学生见到没学过的文言文便底气不足乱了分寸,胡乱地连猜带蒙把题目做完,能得几分看运气。部分学生把这当作“硬骨头”像数学最后的压轴题一样干脆放弃。课外文言文的得分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任何现象都可以探究出背后的原因。那么,对于课外文言文得分率低背后的原因有哪些呢?多年的毕业班教下来,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学习文言文运用工具书的习惯不好;文言词汇分类归纳积累量不够;平时学习重机械记忆,轻理解运用;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的意识薄弱,读原著、读经典的意识急需提高。
那么寻找怎样的良方才是探究的重中之重?要着实弥补好以上几处不足,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多读,多记,夯实基础。课外始终是课内知识的延伸,表面上考查的是课外,实质练的是内功。
例:2014年盐城市中考语文试题,文章是《墨子·兼爱》的选段,试题有这样一道翻译:解释加点字的意思:相攻国者亦然。对于“然”的翻译,初中阶段典型法译不外乎以下两种,一种译为转折连词(转折连词位置多放于句首,这里显然不正确,意思也不通顺);另一种翻译跟“样子”有关,“……的样子”“像这样”“这样”,用排除法迎刃而解。
可见,对一些典型用法多记,多积累,训练课内“内功”尤为重要。
2.知识点分类归纳,增加积累量。比如实词分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固定结构等;虚词里“之”“而”等词典型用法就那么几种,需要牢牢记忆;句子翻译里的省略句、倒装句等,学习时注意归纳积累,把脑海里积累的库存量要先充实起来,分析课外文言文时才能信手拈来,派上用场。学习文言文需要重理解,重引申,轻机械记忆、记笔记。
3.跟作者对话,培养思辨能力。古人的思想情感跟现代人无异,只不过他在写文章时可能感情较之于平时更丰富,更有激情。老师在分析探究时应该和学生一道走进文本,走近作者,不能机械地记录翻译,否则就会索然无味,学习起来既枯燥又费力。如九年级上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景色描写生动有趣,感情潮水随意流淌,激情洋溢,精华的句子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探究时尽量声情并貌地朗诵,也学学古人的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告诉自己你就是欧阳修、范仲淹,老师用情景熏陶学生,进入到作者的思想境界;不要机械记忆,盲目记课堂笔记。适时地拓展张岱《湖心亭看雪》,他的“痴”又何尝不是这样地忘情?学习文言文在这个时候应该是精神的享受,性情的陶冶。这样一来,不仅文章意思理解了,而且收到多重效果,在做比较分析题时主旨理解才能准确到位。对于综合题型,还是从多个角度思考,跟作者对话,培养辩证思维。文言文的比较阅读是近年来语文考试中的一个亮点。它重在考查学生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能力、延伸能力和拓展能力,考查学生能否快速实现新旧知识的高效过渡和链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例如2014年盐城市中考文言文阅读甲文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乙文《墨子·兼爱》,比较阅读最后一题:“13.甲、乙两文都阐述了治政之道。前者强调了 ,后者强调了 。
(4分)”【前者为仁或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或,施行仁政得民心);后者为爱(兼爱,爱民,君臣父子都相爱)】
4.多读课外经典,培养语感。对于经典,阅读时要先分清句读,其次尝试根据上下文来疏通大意,尽量做到“文从字顺”,还有不懂之处借助工具书查阅,弄懂这一类问题,长期不断积累,文言功底会越来越厚实。唐朝韩愈、柳宗元共同倡导古文运动,留下的经典文章很多;宋朝欧阳修的散文有“六一风神”美称;王安石游记类、政论类文章博采众长,独树一帜;苏轼更是少有的综合型大家,他们留下的经典都值得同学们去反复读,反复品味。
(盐城市滨海县陈涛中学)
文言文的学习,对于毕业班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入选在初中教材里的文言文都是经典名篇,老师分析得很透彻,加上初三复习时专题再复习,课内几篇学生背诵多很扎实。通过多年观察,中考语文试题中凡考查七至九年级课内篇目的字、词、句翻译题和主旨理解题,学生的答题准确率都很高,如果中考文言文考查只考七至九年级书上那些篇目丝毫不成问题。但是事实不是这样,近几年江苏中考语文试题已逐步渗透课外,甚至部分市已全部考查课外,题型涉及字理解词、节奏划分、句子翻译、主旨理解。基础好的学生还能先理解分析然后下笔,更多基础一般的学生见到没学过的文言文便底气不足乱了分寸,胡乱地连猜带蒙把题目做完,能得几分看运气。部分学生把这当作“硬骨头”像数学最后的压轴题一样干脆放弃。课外文言文的得分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任何现象都可以探究出背后的原因。那么,对于课外文言文得分率低背后的原因有哪些呢?多年的毕业班教下来,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学习文言文运用工具书的习惯不好;文言词汇分类归纳积累量不够;平时学习重机械记忆,轻理解运用;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的意识薄弱,读原著、读经典的意识急需提高。
那么寻找怎样的良方才是探究的重中之重?要着实弥补好以上几处不足,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多读,多记,夯实基础。课外始终是课内知识的延伸,表面上考查的是课外,实质练的是内功。
例:2014年盐城市中考语文试题,文章是《墨子·兼爱》的选段,试题有这样一道翻译:解释加点字的意思:相攻国者亦然。对于“然”的翻译,初中阶段典型法译不外乎以下两种,一种译为转折连词(转折连词位置多放于句首,这里显然不正确,意思也不通顺);另一种翻译跟“样子”有关,“……的样子”“像这样”“这样”,用排除法迎刃而解。
可见,对一些典型用法多记,多积累,训练课内“内功”尤为重要。
2.知识点分类归纳,增加积累量。比如实词分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固定结构等;虚词里“之”“而”等词典型用法就那么几种,需要牢牢记忆;句子翻译里的省略句、倒装句等,学习时注意归纳积累,把脑海里积累的库存量要先充实起来,分析课外文言文时才能信手拈来,派上用场。学习文言文需要重理解,重引申,轻机械记忆、记笔记。
3.跟作者对话,培养思辨能力。古人的思想情感跟现代人无异,只不过他在写文章时可能感情较之于平时更丰富,更有激情。老师在分析探究时应该和学生一道走进文本,走近作者,不能机械地记录翻译,否则就会索然无味,学习起来既枯燥又费力。如九年级上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景色描写生动有趣,感情潮水随意流淌,激情洋溢,精华的句子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探究时尽量声情并貌地朗诵,也学学古人的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告诉自己你就是欧阳修、范仲淹,老师用情景熏陶学生,进入到作者的思想境界;不要机械记忆,盲目记课堂笔记。适时地拓展张岱《湖心亭看雪》,他的“痴”又何尝不是这样地忘情?学习文言文在这个时候应该是精神的享受,性情的陶冶。这样一来,不仅文章意思理解了,而且收到多重效果,在做比较分析题时主旨理解才能准确到位。对于综合题型,还是从多个角度思考,跟作者对话,培养辩证思维。文言文的比较阅读是近年来语文考试中的一个亮点。它重在考查学生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能力、延伸能力和拓展能力,考查学生能否快速实现新旧知识的高效过渡和链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例如2014年盐城市中考文言文阅读甲文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乙文《墨子·兼爱》,比较阅读最后一题:“13.甲、乙两文都阐述了治政之道。前者强调了 ,后者强调了 。
(4分)”【前者为仁或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或,施行仁政得民心);后者为爱(兼爱,爱民,君臣父子都相爱)】
4.多读课外经典,培养语感。对于经典,阅读时要先分清句读,其次尝试根据上下文来疏通大意,尽量做到“文从字顺”,还有不懂之处借助工具书查阅,弄懂这一类问题,长期不断积累,文言功底会越来越厚实。唐朝韩愈、柳宗元共同倡导古文运动,留下的经典文章很多;宋朝欧阳修的散文有“六一风神”美称;王安石游记类、政论类文章博采众长,独树一帜;苏轼更是少有的综合型大家,他们留下的经典都值得同学们去反复读,反复品味。
(盐城市滨海县陈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