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与西方的对抗走向何方?

来源 :党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rtJoh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11月8日,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报告称“伊朗与核武器研制相关的活动可能仍在继续”,这让一直对伊朗发展核武器心存芥蒂的西方如坐针毡。英国随即决定停止与伊朗所有银行与金融机构的往来,关闭伊驻英使馆,德法荷也召回各自驻伊朗大使;伊朗发生了示威者冲击英驻伊大使馆事件,并高调举行最大规模军事演习,展示核科技成就,声称若出口石油遭禁售,将封锁霍尔木兹海峡。新年伊始,欧盟通过伊朗石油禁运令,同时出台一揽子经济制裁方案,并将发展核武器和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确定为“红线”。这一系列的动作令从去年以来的伊朗与西方双方对抗不断升级,似乎正走向一场不可逆的战争。
  对抗升级:利益冲突的必然
  伊朗与西方对抗的不断升级不是双方心血来潮之举。首先,伊朗与西方的历史积怨颇深且文明差异极大。二战后美国扶植的亲西方政权一度使得伊朗成为中东地区与美及西方关系最为密切的国家。但是1979年伊朗爆发了伊斯兰革命,亲美政权垮台,伊朗与美国及西方的关系由原来的“准同盟”转变为对立乃至敌对的关系。此后,伊朗与西方之间抵牾不断。1979年发生的“人质事件”更是直接导致美伊断交。面对地区的安全困境,伊朗更是谋求发展核武器来维护自身安全。“9·11”事件后,布什政府将伊朗归入“邪恶轴心”之列,并把其看作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伊斯兰宗教极端思想扩散的重要源头。美国一直怀疑伊朗与叙利亚、哈马斯、塔利班等激进势力存在密切联系。伊朗为保卫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大力发展军力和威慑力量。在防止核扩散问题上,伊朗是美国防扩散战略的主要目标。尽管双方也偶尔做出试图改善双方关系的尝试,但文化差异导致沟通困难与互信缺乏,双方关系仍未恢复。
  其次,从地缘政治上看,中东始终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一个重心。伊朗的桀骜不驯始终是美国中东战略的一块心病。伊朗的地缘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它是横亘在中东—南亚—中亚—外高加索之间的“地缘中心”,在美国军事力量相继进入阿富汗、中亚、伊拉克和利比亚后,伊朗成为美国打通中亚—中东—南亚的最后障碍。伊朗问题的解决可以使美国的影响向北辐射到外高加索和里海地区,与北约东扩呼应,改变在这一地区与俄罗斯的力量均势;往东可以连接南亚,与美亚太战略相呼应。如果伊朗采取不合作态度,美国不但无法全面、有效地控制中东和中亚的能源资源和能源通道,还可能动摇美国同盟友的合作基础。近来,从突尼斯茉莉花革命到埃及、利比亚,再到叙利亚,美国改造中东的计划正有序地进行。叙利亚和伊朗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实现其地区目标的最后障碍。伊朗若能拿下,将会顺利推动中东其他国家问题的解决。
  最后,双方战略利益存在冲突。美国战后最根本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持世界霸权体系和全球霸权地位。在地区层次上,美国要防止任何地区霸权的出现,从而威胁到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随着塔利班、萨达姆政权的垮台以及利比亚政权更替的实现,伊朗迅速“被崛起”且被西方认为正迅速填补因缺乏阿拉伯民族主义和地区核心国家留下的空白,加之与叙利亚等国结盟,相对权势大为增加,直接威胁美国在中东的霸权利益。所以,利比亚战争一结束,美国立即把焦点集中于伊朗身上。
  伤不起:对抗还是转向战争
  西方的战略目标,无非是通过谈判对话、经济制裁、武力干涉三种手段,迫使伊朗放弃核计划,实现伊朗民主化转型并从此倒向西方阵营。目前来看,西方阵营实际上采取将三者配合使用。一方面,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等国家的斡旋努力并不质疑,而且在欧盟采取的石油禁运措施中也明显为和谈留下了余地;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强化制裁措施,力图卡住伊朗经济命脉,迫使其主动就范;最后,做好战争准备,通过展示强大武备威慑伊朗。
  伊朗也并非一味求战。一方面,伊朗宣布将对华石油出口从每日22万桶提高至每日50万桶,并与印度等其他国家签订石油供应协议,力图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于西方能源市场的依赖;由于欧洲多国经济复苏程度不一,对伊朗石油进口依赖程度各异,因此对于西方国家,伊朗先是声称停止向欧洲六国出售石油,后决定仅向英法两国禁售石油,这也可看出伊朗意图孤立英法,分化西方阵营,以迫使其重返谈判桌;另一方面,伊朗通过军演和展示国防成就,显示其自卫能力及维护国家利益的意志,尤其是两艘伊朗军舰进入地中海,停靠战乱中的叙利亚,进一步显示了其武力决心。
  因此,对抗双方都没有关死对话谈判的大门,但也积极进行战争准备。从西方的立场来看,严厉的制裁措施和频繁的武力展示只是迫使伊朗放弃核计划的手段之一。但伊朗的石油武器很有可能令尚未完全走出金融危机阴霾的西方国家经济雪上加霜,对此西方心知肚明,这也削弱了它们发动战争的积极性。当然,也不排除一旦经济形势继续恶化,西方国家通过发动战争转移国内矛盾和注意力、缓解国内危机的可能性。但是中俄反对动武,西方很难获得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以武力解决伊朗问题。且棘手的叙利亚问题已经让西方国家焦头烂额,刚刚从伊拉克撤军的美国能否再次投入一场战争,其欧洲盟友能否提供有力协助,这些都是问题。从伊朗来看,其经济结构较为单一,经济对外依赖度高,面对西方新一轮严厉的经济制裁措施,本已遭受多年制裁打击的经济体系将更加脆弱,在对抗中处于更为不利的位置。且霍尔木兹海峡并非是伊朗独有的海上通道,伊朗若贸然采取封锁措施很可能使其在国际上更加孤立。此外,伊朗国内也并非铁板一块,多年的制裁使其国内经济很受伤,高攀不下的通货膨胀率使得普通民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国内反对势力也是暗流涌动。将对抗升级为战争,伊朗只怕也伤不起。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伊朗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很有可能继续维持高压态势下的对抗,游走在战争边缘。在寻求到对方可以接受的平衡点后,双方通过谈判等和平方式予以解决。事实上国际社会也在努力,呼吁各方通过对话解决伊朗核问题,这也为双方保留了向后转的余地。因此,双方面临的诸多掣肘使得战争会继续成为逼迫对方让步的工具,而不是最终选择。
  影响深远:世界经济与地缘格局
  首先,给尚未复苏的世界经济蒙上阴影。伊朗的石油储量占世界第二位,石油出口量位列世界第三。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买主来自欧洲,特别是深陷债务危机泥潭的希腊、西班牙和意大利。如果中东地缘政治风险继续升级,伊朗以石油为武器,加上投机因素,国际油价可能会迅速攀高,从而“伤及全球”。从目前的局势看,不管伊朗是否会去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只要该地区保持“乱而不战”的态势,对石油供给中断风险的担忧以及恐慌性预期就会推升油价至高位。而一旦出现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的极端事件,将进一步导致国际油价大幅飙升,各类商品期货也可能顺势走高,脆弱的世界经济将难以承受新一轮通胀的重压。
  其次,影响中东格局。伊朗与西方高压态势的对抗,使得双方在中东地区寻求战略重组,各自拉拢盟友,将会导致该地区进一步的分化组合。中东地区原有的四大力量——阿拉伯人、波斯人的伊朗、突厥人的土耳其、犹太人的以色列,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脆弱的平衡。而自伊拉克战争后,中东平衡被彻底打破,伊朗在中东“被崛起”后,其在中东地缘政治上相对权势增加。特别是在去年美国从伊拉克撤军、伊拉克什叶派掌权的背景下,两伊关系密切起来,中东出现了一个什叶派的重要板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
  难以置身事外的中国需如何应对?事实上,伊朗的紧张局势已经影响到了中国。从经济方面看,虽然中国尽量降低了对于进口伊朗石油的依赖,并采取了防范措施,但双方对抗导致的原油价格上涨和经济波动依然会使中国发展成本上升,经济发展环境更为难测。更何况伊朗一旦沦陷,石油价格、海上生命线、石油供应等都掌握在欧美手里,中国在世界能源市场中的话语权将进一步遭到削弱。从外交角度考虑,一旦双方对抗继续升级,甚至引发战争,伊朗被西方联合绞杀,那些原来在夹缝中生存的小国或和欧美不同政治体制的国家政治上会出现动摇和游离现象,使中国的外交环境更趋复杂。
  因此,面对西方与伊朗不断升级的对抗形势,中国必须以鲜明、积极的态度参与其中,表明自己的立场与关切。首先,在伊核问题上,中国承认伊朗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但坚决反对核扩散,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其次,主张通过对话和谈判和平解决危机,避免事态升级,维护地区稳定;再次,中国要因势利导,处理好同伊朗的关系,同时加大与海湾国家的合作力度,保持战略关系;最后,中国自身应增加石油进口渠道的多元化,并大力勘探、开发领土及领海内的可开发石油,寻找新的替代能源供给。
  (作者单位:辽宁省委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责任编辑:冯静)
其他文献
空气,在我们周围围绕,却很少有人感觉到它们的存在,只有科学家深知它们存在的必要。从1648年帕斯卡发现大气压力,到1863年廷德耳发现温室效应,再到现在触目惊心的大气污染和臭氧空洞,我们才逐渐知道,空气是我们生存的基础,要珍惜保护好它们。      大气压力  布莱斯·帕斯卡(1623~1662年)    工程师很早就发现,可以把水压到大约10米的高度,但是要压到更高却不可能。17世纪40年代,科
提到“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产业领域变化,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高龄护理与医疗”,但实际可能并非如此。正相反,“奇怪的生意”可能会增多。  日本内阁府每年都会发布一次“高龄社会白皮书”,关注日本的老龄化进程、趋势与政策制定。2019年公布的这份报告表明,65岁至75岁之间的人,只有不到3%被判定为“需要高龄护理”;一旦超过75岁,这个数值才会大幅上升到超过两成。  这意味着,人们可能会大大低估老龄化趋
2016年1月,我去了马克思故乡,带着崇敬,带着向往,带着从小到大数十年的梦想,也带着光荣的使命——受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派,应德国方面之邀,我为马克思塑像并将于2018年5月5日,在马克思200周年诞辰之际立于其故乡特里尔。  神圣的艺术担当告诉我:应该去马克思诞生的特里尔寻根溯源,汲取灵感。迫切的愿望使我一路风尘仆仆,却时时沉浸在一个伟大灵魂与美的创造之召唤中。  特里尔,地处今天欧洲西部版图的心
这个物种比大熊猫更为珍贵.它在长江水域生活了2500万年,国际上称之为“旗舰种”。在当地渔民眼中。它是可以呼风唤雨的“长江女神”。而在《聊斋志异》中,它变成了女子“自秋练”,演绎出一场经典爱情。一位国外动物保护专家说:我有幸成为看到它的几个外国人之一。它为我们联接起另一个世界,一个正在消失的世界。    在过去4.39亿年间,地球上发生了5次物种大灭绝,每一次都把当时的生物清扫了50%~95%,包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呈现易发、多发、高发态势,社会情绪相应地表现出积极与消极并存、主流与支流激荡、复杂而又多变等特性,这对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  为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当前群众工作对象、类型多元化特点,有效把握群众利益诉求多样化、复杂化特性,深入探究各种社会情绪的具体成因和表现渠道,努力探索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有效路径,积极引导社
从1954年开始进行了长达近60个年头的红学研究  进入21世纪以80岁高龄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  走近他就走近一座学术上的高峰    2011年国庆前夕,多达33卷的《冯其庸文集》,在经过连续两年的紧张编辑、校对后,交至出版社付印。  年近90岁高龄的冯其庸先生是一位令人景仰的学者。他一生致力于祖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其学术领域涉及古典文学、文献、文字、考古、金石书画。  几十年来,他坚持把书
当你经过马路时,曾留意过路边疏通下水道的工人么?  无论寒暑雨雪,他们总是着一身或黄或蓝污迹斑斑的工作服,维护着整座城市的“血脉畅通”。  2012年8月,夏日的湖北武汉无比酷热。  记者来到这座城市,寻找一位名叫金帮红的基层水务工人,并试图在短短数日间感受并记录下这位基层老共产党员人生不为人知的一面。  第一天 8月7日 晴  凌晨五点半,武汉市汉阳区水务局。车辆和人员从这里出发,目的地是建港社
65岁的理查德·吉列特(Richard Gillette)突发奇想,决定成为公路上一道独特的风景,为此,他给自己创造了一辆MINI JCW(John Cooper Works Mini Cooper)。它配置了一台228马力的发动机,亮红色的车顶搭配黑色真皮内饰,十分醒目。  “创造”的意思并不是说吉列特在英国牛津的生产线上亲手造出了这辆车。他只是安坐于在线配置器前,选择自己想要添加的所有组件,设
有什么问题,赶紧来问吧。  我们将把读者提出的问题交给各个领域的专家、科学家来回答。问题被选中的读者都将获得由本刊送出的精美礼品,还有机会获得有科学家签名的精致书签。来信请注明“科学问与答”栏目。  Q 一个人触摸到裸露的电线,触电的时候,就像猛然受到一记重拳,会从房间的一头摔到另一头。这种力量来自哪里?我想,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但是这种力量显然不是来自电啊!(初三学生)  A 这种力量来自你自
胡安·索托(左)和兄弟乔治·索托在准备餐点。  2011年6月的一个晚上,美食作家兄弟马特·李(Matt Lee)和泰德·李(Ted Lee)出现在著名的James Beard House,为在此烹饪的一位南方厨师提供支持。  James Beard House位于格林威治村,是一栋建于1840年代的砖头房子。厨艺大师詹姆斯·比尔德曾在此居住。现在,它是寻求詹姆斯·比尔德基金会认可的厨师们展示的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