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差异是一种教学资源
前些年,为了使教学适应不同的学生,很多教师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根据学习成绩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教学中针对三类学生的情况,分别制定学习目标,分别留作业。但结果是,这种分层方法非但没有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而且无形中拉大了学生的差异。
以现代思维科学为基础的相似论认为:学生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自然环境、学校环境以及不同的课堂学习环境中,在主体和客体的交互活动中,每个人在工作、生活、学习、经验中所获取的信息块是不一样的。这些存在着明显差异的信息块必然会造成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能说不能写,有的学生能写不会说,有的学生会听不会读,有的学生会读不善听。显然,按照整齐划一的标准,统一的内容和方法很难适应具有不同特性和不同需求的学生,简单地把学生按照考试成绩划分为“优等生”和“差等生”也极不科学。新课程十分注重学生在共同学习过程中知识的“共生”,能力的“共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共生”。因为正是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和相互的差异性,才使我们的课堂丰富多彩,富有“生长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差异是一种教学资源。从“差异是教学的资源”的角度来思考,我们应该用积极的态度,把学生的差异看成是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展示。
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优势互补
自然界中的“共生效应”显示:多种植物生长在一起时,其生命力会因为相互的竞争而很旺盛,物种的差异性促进了植物的生长。这种效应启示我们:让每个学生都能展现各自的优势,课堂教学就会焕发出无穷的活力。
为了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我尝试运用小组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第一步,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自愿的基础上,由教师稍加调整组成四人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一名成绩优秀生,一名学习成绩较差生,二名学习中等生),每个小组自选一篇课文;第二步,小组根据课文内容制定学习目标,决定学习的方式;第三步,搜集有关资料,进行自学、互学;第四步,在自学的基础上,推荐一名同学为全班讲解课文,并提出不懂的问题,由教师和其他同学解答;最后,由小组出题检测学习情况。
整个学习过程,需要四人共同合作,从查找资料,分析课文内容、写作特色,讲解课文,提出疑问,制作课件到出测试题,批改测试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承担不同的任务。这种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利用了学生间的差异,追求“差异的互补与发展”,使学生之间的差异真正成为一种资源。
尝试“差异评价”
差异资源的利用,还需差异评价的保障。差异评价是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为此,我们制定了这样的评价方案(满分100):1.学习标准:主观上自我要求(10分),学习中的表现(选作作业的完成等)(10分);2.主动学习情况:学习中创新情况(10分),主动完成学习(10分),参加活动、竞赛情况,查阅资料情况(20分);3.完成作业情况:日常作业(5分),作文(5分),批改作文(5分),随笔(5分),课堂参与(10分),平时检测(考试)(10分)。
此方案学生人手一份,学生随时可以根据方案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学期组织学生自评两次,互评两次,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评、互评,并根据自评、互评做出期中、期末的总评。
但是,这种评价比起考试分数的评价,其作用微乎其微,尤其是对学生升学丝毫不起作用。因此,我们期待着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评价方案。
前些年,为了使教学适应不同的学生,很多教师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根据学习成绩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教学中针对三类学生的情况,分别制定学习目标,分别留作业。但结果是,这种分层方法非但没有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而且无形中拉大了学生的差异。
以现代思维科学为基础的相似论认为:学生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自然环境、学校环境以及不同的课堂学习环境中,在主体和客体的交互活动中,每个人在工作、生活、学习、经验中所获取的信息块是不一样的。这些存在着明显差异的信息块必然会造成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能说不能写,有的学生能写不会说,有的学生会听不会读,有的学生会读不善听。显然,按照整齐划一的标准,统一的内容和方法很难适应具有不同特性和不同需求的学生,简单地把学生按照考试成绩划分为“优等生”和“差等生”也极不科学。新课程十分注重学生在共同学习过程中知识的“共生”,能力的“共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共生”。因为正是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和相互的差异性,才使我们的课堂丰富多彩,富有“生长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差异是一种教学资源。从“差异是教学的资源”的角度来思考,我们应该用积极的态度,把学生的差异看成是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展示。
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优势互补
自然界中的“共生效应”显示:多种植物生长在一起时,其生命力会因为相互的竞争而很旺盛,物种的差异性促进了植物的生长。这种效应启示我们:让每个学生都能展现各自的优势,课堂教学就会焕发出无穷的活力。
为了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我尝试运用小组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第一步,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自愿的基础上,由教师稍加调整组成四人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一名成绩优秀生,一名学习成绩较差生,二名学习中等生),每个小组自选一篇课文;第二步,小组根据课文内容制定学习目标,决定学习的方式;第三步,搜集有关资料,进行自学、互学;第四步,在自学的基础上,推荐一名同学为全班讲解课文,并提出不懂的问题,由教师和其他同学解答;最后,由小组出题检测学习情况。
整个学习过程,需要四人共同合作,从查找资料,分析课文内容、写作特色,讲解课文,提出疑问,制作课件到出测试题,批改测试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承担不同的任务。这种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利用了学生间的差异,追求“差异的互补与发展”,使学生之间的差异真正成为一种资源。
尝试“差异评价”
差异资源的利用,还需差异评价的保障。差异评价是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为此,我们制定了这样的评价方案(满分100):1.学习标准:主观上自我要求(10分),学习中的表现(选作作业的完成等)(10分);2.主动学习情况:学习中创新情况(10分),主动完成学习(10分),参加活动、竞赛情况,查阅资料情况(20分);3.完成作业情况:日常作业(5分),作文(5分),批改作文(5分),随笔(5分),课堂参与(10分),平时检测(考试)(10分)。
此方案学生人手一份,学生随时可以根据方案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学期组织学生自评两次,互评两次,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评、互评,并根据自评、互评做出期中、期末的总评。
但是,这种评价比起考试分数的评价,其作用微乎其微,尤其是对学生升学丝毫不起作用。因此,我们期待着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评价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