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中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可以很好落实这一数学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学情境创设;数学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数学教学
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体验。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数学知识。下面,就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问题谈谈自己的浅显认识。
一、创设情境在活动中引入
皮亚杰说:“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学生操作活动,是使学生身处情境之中,通过手、脑、口多种感官参与,去自主探索、主动发现的过程。它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又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
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截一个几何体”教学时,让学生拿出事先切好的正方体形状的萝卜,然后让同学们用一个平面(小刀)去截这个正方体,截出的面可能是什么形状。学生兴趣很高,纷纷动手操作。很多学生不但能截出三角形、四边形,还能截出五边形、六边形,但不能截出七边形。并且电脑演示给学生看。这样引入新课自然,而且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思维。
二、创设情境建模引入
在教学时,精心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分析探究,对问题做出解答。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进行“相似三角形”教学时,出示两幅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中国地图,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两幅中国地图间有什么关系(相似)?形状又有什么特点(形状相同、大小不等)”。
在这两幅地图上分别找出北京、重庆、上海三座城市的位置,并连结这三座城市间的线段,得到两个三角形。接着提问:“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形状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入新课。
以上教学过程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它借助学生比较常见的两幅大小不等的中国地图以及地图上三座城市间的连线段建立相似三角形的模型,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学生兴趣很浓。
三、创设情境以生活实例引入
新的初中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应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分析生活,从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人手来创设情境,可以拉近生活与数学的距离,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和畏惧感,这样既能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又能为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时,[教师讲述]20世纪2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的数学和音乐教授Joseph Schillinger曾把纽约时报的一条商务曲线描述在坐标纸上,然后把它分成比例合适的小节,选取适当的点进行处理并演奏出来,结果竟然是一首曲调优美与巴赫作品相似的乐曲他甚至认为:根据一套准则所有的音乐杰作都可以转变为数学公式,的确,数学中存在着音乐,我们可以用函数来创作乐曲,比如从数学上看,乐曲的主旋律就是通过函数来表示,我们今天开始学习函数,希望这一章学习结束时每个同学都能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
四、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我们应该首先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进行新旧对比,得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从而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引入新课,不但巩固了旧知识,而且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自己探索、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无论设计什么样的情境,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而且要自然、合情合理,这样才不会使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乏味,才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大增,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对数学就会产生良好的情感与态度。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双边活动,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活动起来,使每个学生都树立创造的勇气和信心,让他们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教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索新知识的活动,使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于数学的活动设置成教学情境,应用于课堂教学,既丰富了课堂,又找到了创设数学教学情的好题材,学生也能在活动中轻松学到知识。
【关键词】教学情境创设;数学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数学教学
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体验。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数学知识。下面,就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问题谈谈自己的浅显认识。
一、创设情境在活动中引入
皮亚杰说:“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学生操作活动,是使学生身处情境之中,通过手、脑、口多种感官参与,去自主探索、主动发现的过程。它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又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
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截一个几何体”教学时,让学生拿出事先切好的正方体形状的萝卜,然后让同学们用一个平面(小刀)去截这个正方体,截出的面可能是什么形状。学生兴趣很高,纷纷动手操作。很多学生不但能截出三角形、四边形,还能截出五边形、六边形,但不能截出七边形。并且电脑演示给学生看。这样引入新课自然,而且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思维。
二、创设情境建模引入
在教学时,精心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分析探究,对问题做出解答。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进行“相似三角形”教学时,出示两幅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中国地图,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两幅中国地图间有什么关系(相似)?形状又有什么特点(形状相同、大小不等)”。
在这两幅地图上分别找出北京、重庆、上海三座城市的位置,并连结这三座城市间的线段,得到两个三角形。接着提问:“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形状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入新课。
以上教学过程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它借助学生比较常见的两幅大小不等的中国地图以及地图上三座城市间的连线段建立相似三角形的模型,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学生兴趣很浓。
三、创设情境以生活实例引入
新的初中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应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分析生活,从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人手来创设情境,可以拉近生活与数学的距离,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和畏惧感,这样既能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又能为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时,[教师讲述]20世纪2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的数学和音乐教授Joseph Schillinger曾把纽约时报的一条商务曲线描述在坐标纸上,然后把它分成比例合适的小节,选取适当的点进行处理并演奏出来,结果竟然是一首曲调优美与巴赫作品相似的乐曲他甚至认为:根据一套准则所有的音乐杰作都可以转变为数学公式,的确,数学中存在着音乐,我们可以用函数来创作乐曲,比如从数学上看,乐曲的主旋律就是通过函数来表示,我们今天开始学习函数,希望这一章学习结束时每个同学都能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
四、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我们应该首先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进行新旧对比,得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从而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引入新课,不但巩固了旧知识,而且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自己探索、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无论设计什么样的情境,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而且要自然、合情合理,这样才不会使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乏味,才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大增,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对数学就会产生良好的情感与态度。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双边活动,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活动起来,使每个学生都树立创造的勇气和信心,让他们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教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索新知识的活动,使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于数学的活动设置成教学情境,应用于课堂教学,既丰富了课堂,又找到了创设数学教学情的好题材,学生也能在活动中轻松学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