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的本质是语言,语文学习说到底是语言的学习。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在于,其他学科是学习言语表达的内容,而语文则是学习言语表达本身。言语的表达不是概念的而是感性的,语文教学主要是感性的体悟,而不是理性的分析;语文学习过程主要是形象的感受,而不是抽象的概括。
孙犁的《荷花淀》中开头一段:“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这段文字充满生活气息,清新朴实,每个人都可以直接受到美的感染。
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在于文学语言的审美感受。语言之美,不限于字面的意思,而在于唤起读者的想象。唐诗“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这二十个字看起来明白如话,但蕴含丰富,宋人称这首诗“墨光四射,无字处皆有字”。
苏东坡说“文章如万斛源泉,不择地涌出”,但“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流动的水是语言最好的形象。古人将写文章感性地表达为“行文”,是说文章之美,不在于起承转合的技巧,而在于语言的运动。没有运动,语言就没有生气,失于呆板。
汪曾祺说,语言不能像盖房子一样,一块砖一块砖垒起来。语言的美不在一句一句的话,而在于话与话之间的联系。语言的奥秘,说穿了不过是长句子和短句子的搭配。画舫笙歌,骏马收缰,可长则长,能短则短,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语言是文化的积淀,文化积淀越深厚,语言的含蕴越丰富。鲁迅先生反对文言文,但他在同一本书的后记里写下“时大夜弥天,璧月澄照,饕蚊遥叹,余在广州”,就很难说是白话文。蔡元培称赞说,周氏兄弟文字古奥,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语文教学要从各种概念、术语中走出来,恢复语言文字本身的生动和活泼,语文教学要研究和体悟语言的艺术性和表现力,享受审美的情趣与快乐。
语文学习是本民族母语的学习,然而多年来我们以西方文化传统指导语文教学,强调逻辑思维的清晰、语法结构的严整。殊不知,中华文化的特点是模糊性和包容性,汉语的特点是简约多义而富有弹性,汉语正是由于汉文字的形象结构和非语法性而达到多样性和一致性的和谐。西方语言学家范尼洛萨说:“汉语以它的特殊材料穿透了可见而达到不可见的境地。”他又说:“诗的思维通过暗示来工作,将最大量的意义压进一个句子,使它孕育,充电,自内发光。在汉语里,每个字都聚存着这种能量在其体内。”
长期以来,我们奉行语言工具论,对母语的优越性,对它诗意的本质、暗喻的功能、视觉的造型美,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的智慧熟视无睹,陷入一种审美麻木、心灵粗糙的文化虚无主义。民族文化的灵魂是语言,对民族语言的轻慢,即是对民族心灵的挫伤;对民族语言的放逐,即是民族自尊心的丧失;民族语言的功利化,即意味着民族生命力的衰退。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提升汉语的审美意识,而不是把它看成是一个毫无美感的冷冰冰的工具。
语言绝不是外在于人、听命于人的工具。人的存在就是语言的存在,人按照美的规律建造,即意味着语言是美的呈现。美既是本质的又是感性的,这就决定着语文教学要着眼于语感、情感和美感。语文教学的语言应是感性的,语文学习应是感受性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沉浸在作品之中,感受和体悟语言,并把这种感性的语言、美感的文字、个体化的表达带进自己的作文。
孙犁的《荷花淀》中开头一段:“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这段文字充满生活气息,清新朴实,每个人都可以直接受到美的感染。
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在于文学语言的审美感受。语言之美,不限于字面的意思,而在于唤起读者的想象。唐诗“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这二十个字看起来明白如话,但蕴含丰富,宋人称这首诗“墨光四射,无字处皆有字”。
苏东坡说“文章如万斛源泉,不择地涌出”,但“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流动的水是语言最好的形象。古人将写文章感性地表达为“行文”,是说文章之美,不在于起承转合的技巧,而在于语言的运动。没有运动,语言就没有生气,失于呆板。
汪曾祺说,语言不能像盖房子一样,一块砖一块砖垒起来。语言的美不在一句一句的话,而在于话与话之间的联系。语言的奥秘,说穿了不过是长句子和短句子的搭配。画舫笙歌,骏马收缰,可长则长,能短则短,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语言是文化的积淀,文化积淀越深厚,语言的含蕴越丰富。鲁迅先生反对文言文,但他在同一本书的后记里写下“时大夜弥天,璧月澄照,饕蚊遥叹,余在广州”,就很难说是白话文。蔡元培称赞说,周氏兄弟文字古奥,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语文教学要从各种概念、术语中走出来,恢复语言文字本身的生动和活泼,语文教学要研究和体悟语言的艺术性和表现力,享受审美的情趣与快乐。
语文学习是本民族母语的学习,然而多年来我们以西方文化传统指导语文教学,强调逻辑思维的清晰、语法结构的严整。殊不知,中华文化的特点是模糊性和包容性,汉语的特点是简约多义而富有弹性,汉语正是由于汉文字的形象结构和非语法性而达到多样性和一致性的和谐。西方语言学家范尼洛萨说:“汉语以它的特殊材料穿透了可见而达到不可见的境地。”他又说:“诗的思维通过暗示来工作,将最大量的意义压进一个句子,使它孕育,充电,自内发光。在汉语里,每个字都聚存着这种能量在其体内。”
长期以来,我们奉行语言工具论,对母语的优越性,对它诗意的本质、暗喻的功能、视觉的造型美,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的智慧熟视无睹,陷入一种审美麻木、心灵粗糙的文化虚无主义。民族文化的灵魂是语言,对民族语言的轻慢,即是对民族心灵的挫伤;对民族语言的放逐,即是民族自尊心的丧失;民族语言的功利化,即意味着民族生命力的衰退。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提升汉语的审美意识,而不是把它看成是一个毫无美感的冷冰冰的工具。
语言绝不是外在于人、听命于人的工具。人的存在就是语言的存在,人按照美的规律建造,即意味着语言是美的呈现。美既是本质的又是感性的,这就决定着语文教学要着眼于语感、情感和美感。语文教学的语言应是感性的,语文学习应是感受性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沉浸在作品之中,感受和体悟语言,并把这种感性的语言、美感的文字、个体化的表达带进自己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