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域下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探析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xia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传统的社会 管理体制与当代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我们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社会稳定的社会保障机制、社会治安机制、社会流动机制、社会应急管理机制、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
   关键词:和谐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由此产生的就业问题、分配问题、收入差距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城乡发展失衡问题、地区差异扩大问题、教育卫生问题、社会治安问题和环保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社会管理体制暴露的一系列上述问题,导致社会出现不和谐的因素,构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显得尤其紧迫。
  一、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一)和谐社会与社会管理体制内涵的界定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和社会形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首先,和谐社会是运行良好的社会。社会良好运行的准则和尺度是社会规范,包括正式社会规范(法律、法规、条例和纪律等)和非正式社会规范(道德、风俗和宗教等)。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的行为具有指导和约束作用,可以实现社会有序运行。
  其次,和谐社会是动态发展的和谐。和谐是边个中得和谐,是发展中的和谐,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变迁的社会,静态的和谐只会造成社会的停滞。
  再次,和谐社会是多元共生的社会。和谐社会是多元主体之间的和谐,现代社会是不同民族、宗教、阶层的社会共同体,如何实现他们之间的和谐相处,是这个社会共同体得意存在和运行的重要问题。谓社会管理体制,是指国家规范社会运行所采取的管理制度、管理组织、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总和[2]。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是以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为目标,以调节社会矛盾和平衡利益为重点,以有效的社会政策为手段,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责任明确、调整有力、运转高效的社会管理体制。
  (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意义
  中国现行社会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在改革开放和体制转轨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社会管理体制中得各种问题和矛盾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社会公平问题、就业问题、社会治安问题、人口问题、环境与资源问题等方面[3]。因此,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目的在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增强社会活力,创造最佳的经济社会发展效益。
  第一,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使社会处于动态平衡、动态优化的健康运行状态,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
  第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减少和化解各种因利益冲突而引发的社会矛盾,才能真正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进而真正从根本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快捷、便利的信息传播手段,同时也使各类社会矛盾容易在更大范围内出现紧密互动的趋势,加大了维护社会稳定的风险和成本。因此,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无法规避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二、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思路
  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的社会保障机制、社会治安机制、社会流动机制、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收入分配机制、社会应急管理机制:
  1、完善、有力的社会保障机制
  完善、有力的社会保障机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推进器”,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安全阀”和“减震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要以服务群众为主体,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拓展社会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形成社会服务网络化的新格局。
  2、开放、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
  和谐社会是开放的顺畅的合理流动的社会。当前,中国社会正在逐步走向一个开放的社会,传统社会管理体制中仍存在一些不合理因素,如城乡分割、地区分割、单位分割的静态管理体制等,正在制约着社会流动机会的均等分配。因此,我们就必须打破分割的、静态的管理模式,逐步取消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改革估计管理制度,建立人才市场的双向原则机制,逐步完善城乡之间、上下层之间、亦官亦民的三种流动方式,完善法律制度以保障社会流动的良性运行。
  3、畅通、有效地诉求表达机制
  要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必须设置社会情绪的出气口,形成社会安全阀。封锁压制职能导致敌对情绪的积累,一旦被激化,就会引发大的社会动荡。因此,建立通畅、有效地诉求表达渠道和完善的沟通反馈机制,即使了解、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需求,应当成为一种维护社会和谐的常规性的社会管理机制。
  4、科学、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
  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与冲突的社会。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拥有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机制的社会,是劳动者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科学地设计有效化解矛盾冲突的机制和方式,不让矛盾积累与计划,通过政策调整、制度安排和法治规范等途径,建立健全包括利益导向、利益表达、利益约束、利益调节、利益补偿等内容的利益协调机制。
  5、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机制
  贫富差距悬殊的社会不是和谐的社会。要实现和谐,体现公平、正义,就必须建立均衡的收入分配机制,合力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建立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强化公共财政职能,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规范转移支付制度;第二,改革和完善现行的税收体制,加大税收的调节力度;第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第四,合力调整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第五,加大对“三农”、教育、卫生的资金投入力度。
  6、灵活、健全的社会应急管理体制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发展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越来多,转型期的中国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一个“高风险”时代。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是各级政府的重要社会管理职能。因此,我们要建立科学、有效地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以保证社会管理不会因为重大危机事件的发生而陷入全面混乱的状态。
  7.灵敏、长效的社会治安机制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安定有序。这充分表明,维护社会治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没有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也就没有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
  参考文献
  [1]胡锦涛.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扎扎实实做好工作 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N].人民日报(北京).2005-02-20.
  [2]孙德宏,王金柱.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南京),2005年第3期.
  [3]谢庆奎,谢梦醒.和谐社会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北京),2006年第2期
其他文献
水库是与城市运作紧密联系起来的一项水利工程,但是目前一些水库的坝体结构却出现了渗漏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不仅会对水库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还可能会对水库周边居民造成财产
自2007年以来,中华纸业杂志社每年出版一期英文版的《CPPI》.今年是第三次出版。这是中国造纸行业首次连续出版的全英文资料.着重介绍中国造纸工业的特色和成就,解读产业政策和发
结合改良型氧化沟处理文化用纸生产废水的工程实例,介绍了此次污泥膨胀的发生和控制过程。分析发现,进水浓度和化学品引起的泡沫是此次污泥膨胀的主要原因。
主要研究了山东省突发公共事件的数据管理、风险类别、风险等级、威胁程度、风险识别,进而对风险等级进行评估,计算各个风险等级发生的概率,用以设计和构建《山东省突发公共事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管理的有一些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事业管理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濮阳龙丰纸业有限公司以100%外购商品杨木枝丫材木片为原料,生产漂白化学机械浆。生产过程排出的高浓有机废水(COD〉10000mg/l)处理技术与运行成本直接影响经济效益。本文总结分析
摘要:供电可靠性是电力可靠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体现供电系统对用户的供电能力。提高供电可靠性应首先了解自身配电网的特点,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对配电网的建设与改造,提高供电可靠性以适应电力行业发展的要求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配电网;供电可靠性;主要原因;措施  1 影响供电可靠性的主要因素  1.1 线路故障率及故障修复时间由于配电网长期处于露天运行,又具
以多金属氧酸盐(POM-5)为催化剂,对烧碱蒽醌麦草浆氧脱木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OM-5作为催化剂能有效地脱除木素,而浆的粘度损失不大。POM-5催化氧脱木素的最佳工艺条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