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现状,探讨了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调整整合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采用全案例教学法、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等措施,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全案例教学;一体化教学
作者简介:张玉国(1973-),男,山东滕州人,中原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岩土工程、地下工程。(河南 郑州 450007)
“土木工程施工”是土木工程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包括理论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理论教学包括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管理两部分。实践教学主要是指施工课程设计。该课程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土木工程施工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决策方法,使学生初步具备处理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等问题的能力。该课程具有实践性强、先修课程多、内容繁杂和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等特点,加大了教学难度。为此,教学方法多采用板书、多媒体教学和现场参观相结合。近年来,教学实践表明,当前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一、“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基于本课程特点,老师在课堂教学时往往过于依赖现代教学手段,过于强调个人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忽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导致出现不利情况,即老师在昏暗的教室内进行多媒体教学或播放视频录像、动画等,学生则丧失主动翻书学习的兴趣。另外,教学内容间存在脱离割裂现象,章节连贯性不强,案例间常无关联。学生学完整门课程后,仍无法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若给学生一个实际工程让其进行施工设计,学生则很难从头到尾完成。最终,这门课的教学目的无法达到,当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也就无从谈起。
2.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土木工程专业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专科)的教学培养方案中,对于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或大二上学期,时间为1周。由于课程设计时间安排有限,设计无法全面展开,设计任务书往往过于偏重于施工组织管理设计,而忽略了施工技术方面的设计工作。例如,在任务书中工程量为已知条件,不需要计算,这样就降低了设计难度和工作量。另一方面,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存在脱节现象,主要表现为:理论教学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在课程设计中得不到实际训练;更有甚者,课程设计任务书中的部分内容,在理论学习时学生却未接触到,这给课程设计顺利开展和完成造成障碍。目前的课程设计难度和工作量均达不到训练要求,难有较好效果。
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1.全案例教学,明确知识脉络,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所谓全案例教学,就是将一个完整的工程实例打散分解成若干分项内容,再将这些内容和相应章节内容整合进行教学。按照工程施工的客观规律和先后顺序,以案例分项内容为主线,以相应章节重点、难点为结点,以细节性内容为分支,逐项逐章展开,从而将主要知识点包含进去,形成脉络清晰的网络化全案例教学体系。在全案例教学中,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应重点放在启发教学、引导学习和解疑释惑等方面。学生则成为教学的主体,从一开始就要对案例进行调研分析、查阅文献资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在课堂内外与同学、老师展开讨论和交流,对细节内容和未讲授内容进行自学,锻炼自主学习和独立决策的能力。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改善了教学效果。
2.整合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内容,实行一体化教学
根据课程设计要求安排教学内容,以全案例教学形式展开教学,同时,提前将课程设计任务书下达给学生,学完一章教学内容后,根据任务书和该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随着理论教学的逐渐完成,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也就一一解决。当课程设计开始后,工作重点是整理、完善前期作业,使课程设计深度达到施工要求,整合土木工程施工一体化教学,使学生通过边学习、边研究、边亲自动手完成两个完整的工程实例,能够较好地掌握“土木工程施工”的重点难点。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随着现代教学手段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工具手段是为人服务的,再先进的教学手段要想真正发挥作用都必须以科学有效的教学组织为前提,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践表明,在“土木工程施工”教学中,运用全案例和一体化等方法组织教学,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更为社会培养了应用型和创新型工程技术人员。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柴陆修.当前高校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9):41-142.
[3]丁亮,王岩.《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方法浅析[J].商业经济,2009,(10):119-120.
[4]张雪颖,何佩玲,张厚先.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8,(19):226-227.
[5]汤小凝.《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案例教学法浅析[J].经济师,2008,(6):128-130.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全案例教学;一体化教学
作者简介:张玉国(1973-),男,山东滕州人,中原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岩土工程、地下工程。(河南 郑州 450007)
“土木工程施工”是土木工程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包括理论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理论教学包括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管理两部分。实践教学主要是指施工课程设计。该课程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土木工程施工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决策方法,使学生初步具备处理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等问题的能力。该课程具有实践性强、先修课程多、内容繁杂和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等特点,加大了教学难度。为此,教学方法多采用板书、多媒体教学和现场参观相结合。近年来,教学实践表明,当前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一、“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基于本课程特点,老师在课堂教学时往往过于依赖现代教学手段,过于强调个人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忽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导致出现不利情况,即老师在昏暗的教室内进行多媒体教学或播放视频录像、动画等,学生则丧失主动翻书学习的兴趣。另外,教学内容间存在脱离割裂现象,章节连贯性不强,案例间常无关联。学生学完整门课程后,仍无法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若给学生一个实际工程让其进行施工设计,学生则很难从头到尾完成。最终,这门课的教学目的无法达到,当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也就无从谈起。
2.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土木工程专业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专科)的教学培养方案中,对于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或大二上学期,时间为1周。由于课程设计时间安排有限,设计无法全面展开,设计任务书往往过于偏重于施工组织管理设计,而忽略了施工技术方面的设计工作。例如,在任务书中工程量为已知条件,不需要计算,这样就降低了设计难度和工作量。另一方面,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存在脱节现象,主要表现为:理论教学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在课程设计中得不到实际训练;更有甚者,课程设计任务书中的部分内容,在理论学习时学生却未接触到,这给课程设计顺利开展和完成造成障碍。目前的课程设计难度和工作量均达不到训练要求,难有较好效果。
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1.全案例教学,明确知识脉络,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所谓全案例教学,就是将一个完整的工程实例打散分解成若干分项内容,再将这些内容和相应章节内容整合进行教学。按照工程施工的客观规律和先后顺序,以案例分项内容为主线,以相应章节重点、难点为结点,以细节性内容为分支,逐项逐章展开,从而将主要知识点包含进去,形成脉络清晰的网络化全案例教学体系。在全案例教学中,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应重点放在启发教学、引导学习和解疑释惑等方面。学生则成为教学的主体,从一开始就要对案例进行调研分析、查阅文献资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在课堂内外与同学、老师展开讨论和交流,对细节内容和未讲授内容进行自学,锻炼自主学习和独立决策的能力。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改善了教学效果。
2.整合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内容,实行一体化教学
根据课程设计要求安排教学内容,以全案例教学形式展开教学,同时,提前将课程设计任务书下达给学生,学完一章教学内容后,根据任务书和该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随着理论教学的逐渐完成,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也就一一解决。当课程设计开始后,工作重点是整理、完善前期作业,使课程设计深度达到施工要求,整合土木工程施工一体化教学,使学生通过边学习、边研究、边亲自动手完成两个完整的工程实例,能够较好地掌握“土木工程施工”的重点难点。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随着现代教学手段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工具手段是为人服务的,再先进的教学手段要想真正发挥作用都必须以科学有效的教学组织为前提,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践表明,在“土木工程施工”教学中,运用全案例和一体化等方法组织教学,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更为社会培养了应用型和创新型工程技术人员。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柴陆修.当前高校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9):41-142.
[3]丁亮,王岩.《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方法浅析[J].商业经济,2009,(10):119-120.
[4]张雪颖,何佩玲,张厚先.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8,(19):226-227.
[5]汤小凝.《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案例教学法浅析[J].经济师,2008,(6):128-130.
(责任编辑:麻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