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胃肠炎是胃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组织的重剧性炎症。临床上以消化紊乱、口臭、腹痛、腹泻、发热和毒血症等为特征。按病因可分为食物性、传染性、中毒性、寄生虫性和霉菌性;按病理可分为黏液性、化脓性、出血性、坏死性、溃疡性和纤维蛋白性。
一、病因 胃肠炎的病因多种多样,大多数是由于细菌、病毒、霉菌和寄生虫等所引起,有些属于原发性,有的属于继发性。非病原菌引起的胃肠炎主要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善而致,如饲料调配不当,饲料品质不良,饲料或饲养方式突变等。其次是各种中毒因素的作用,如酸、碱、砷和汞等化学毒物,农药、有毒植物、真菌毒素等。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如猪瘟、猪传染性胃肠炎、猪痢疾、蛔虫病、球虫病等常继发胃肠炎。很多内科病,如肠便秘、肠变位、肝胆疾病、心脏疾病、肾脏疾病,甚至变态反应等也可继发胃肠炎。此外,滥用抗生素使胃肠道菌群失调可引发胃肠炎。
二、临床症状 轻度的胃肠炎呈卡他性,主要是消化不良及粪便带黏液。严重者由于炎症波及黏膜下层组织,粪便中可发现各种性质的病理产物,病初出现卡他性症状,食欲消失,体温升高,腹痛和腹泻。急性胃炎时还出现呕吐,由轻微隐痛至剧烈腹痛。当严重呕吐时,由于酸性胃液的丧失及低氯血症的产生,可呈现痉挛和搐搦,严重腹泻时,由于机体失水,可呈现少尿,里急后重,水盐代谢扰乱。
病猪股后黏满粪便,频频努责,常造成直肠垂脱。由病原菌和微生物引起的,粪便常有特殊变化,且可从粪便中查到病原。
严重脱水及毒血症的病例,精神高度沉郁,眼球下陷,无神,皮肤干燥,皮温不整,脉搏快而弱,血液浓缩,体温升高。凡病毒性感染者,若用抗生素治疗,体温先下降然后再升高,表明存在细菌混合感染。
三、病理变化 不同类型的胃肠炎病变表现不一。
1、急性胃肠炎
①卡他性胃肠炎:胃肠黏膜潮红、肿胀、表面有很多浆液性或黏液性渗出物,黏膜呈点状出血或线状出血或糜烂。胃肠黏膜上皮变性脱落,杯状细胞数量增多和黏液分泌亢进(肠),黏膜固有层及下层充血,炎性细胞浸润,淋巴小结(肠)肿大,生发中心明显肿胀。
②出血性胃肠炎:胃肠黏膜肿胀,呈弥漫性暗红色、斑点状出血,黏膜表面被覆多量红褐色黏液或混杂少量暗红色血凝块,亦常发生坏死。肠内容物多因混有血液而呈淡红色或红紫色。胃肠黏膜上皮变性、坏死和脱落,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发生水肿、充血、出血等。
③纤维素性胃肠炎:胃肠黏膜被覆灰黄色或黄褐色纤维素性假膜,剥离假膜后,黏膜显示肿胀、充血、出血和糜烂。肠内容物稀如水样,其中混有纤维蛋白凝块。
④化脓性胃肠炎:胃肠黏膜被覆多量脓性渗出物,肠内容物中混有脓汁。其他变化见急性胃肠卡他。黏膜固有层和肠腔内有多量嗜中性粒细胞,其他变化同急性胃肠卡他。
⑤坏死性胃肠炎:胃溃疡大小、形状不定,由浅在黏膜糜烂到穿孔,溃疡中心柔软液化,呈污秽褐色。肠壁坏死达黏膜下层,形成黄白色或黄绿色干硬假膜,不易剥离,剥离留有溃疡。溃疡部充血、出血、炎性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增生。
2、慢性胃肠炎
①肥厚性胃肠炎:胃肠黏膜被覆灰白色黏液。胃、肠壁变厚,肠腔狭窄,呈食管状,有的节状肥厚,外观粗细不均。结缔组织不均匀增生,黏膜表面呈颗粒状。常可见浆膜下寄生虫结节。胃肠黏膜上皮变性、脱落,杯状细胞肿大并数量增多,黏液分泌亢进,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增生,腺体萎缩,肌层肥厚。
②萎缩性胃肠炎:胃肠壁变薄,黏膜面平滑,缺少皱襞。胃肠黏膜上皮细胞变性,萎缩及脱落,组织收缩,腺体萎缩,肌层也萎缩,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或嗜中性粒细胞浸润。
四、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如舌苔增厚,消化扰乱,呕吐和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发热,以及神经、心血管和血液等变化和胃肠道病理变化,结合病史及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体和证实以及观察粪便的性质,可做出诊断。
五、治疗 对传染性和寄生虫性胃肠炎的治疗,要根据不同的病原,采用不同的疗法,并做适当的对症疗法。一般卡他性胃肠炎,只要控制饮食,并给予中性盐类泻剂,常可以迅速痊愈。对于重度胃肠炎,主要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治疗,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若确属霉菌所致,可以试用制霉菌素等制剂。要注意抗菌药物均以口服为宜。在呈现毒血症之间,应结合其他全身疗法,如镇痛、强心和补液。胃肠道收敛剂可用于卡他性胃肠炎,而对于细菌性和中毒性胃肠炎,则不宜过早地应用。当粪便黏液分泌物中泡沫增多时,可在收敛剂中加白垩或炭末。还可用胃肠道保护剂如次硝酸铋、次碳酸铋等。
鲍静坤 (黑龙江省莫河县兴安镇农业服务中心165304)
一、病因 胃肠炎的病因多种多样,大多数是由于细菌、病毒、霉菌和寄生虫等所引起,有些属于原发性,有的属于继发性。非病原菌引起的胃肠炎主要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善而致,如饲料调配不当,饲料品质不良,饲料或饲养方式突变等。其次是各种中毒因素的作用,如酸、碱、砷和汞等化学毒物,农药、有毒植物、真菌毒素等。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如猪瘟、猪传染性胃肠炎、猪痢疾、蛔虫病、球虫病等常继发胃肠炎。很多内科病,如肠便秘、肠变位、肝胆疾病、心脏疾病、肾脏疾病,甚至变态反应等也可继发胃肠炎。此外,滥用抗生素使胃肠道菌群失调可引发胃肠炎。
二、临床症状 轻度的胃肠炎呈卡他性,主要是消化不良及粪便带黏液。严重者由于炎症波及黏膜下层组织,粪便中可发现各种性质的病理产物,病初出现卡他性症状,食欲消失,体温升高,腹痛和腹泻。急性胃炎时还出现呕吐,由轻微隐痛至剧烈腹痛。当严重呕吐时,由于酸性胃液的丧失及低氯血症的产生,可呈现痉挛和搐搦,严重腹泻时,由于机体失水,可呈现少尿,里急后重,水盐代谢扰乱。
病猪股后黏满粪便,频频努责,常造成直肠垂脱。由病原菌和微生物引起的,粪便常有特殊变化,且可从粪便中查到病原。
严重脱水及毒血症的病例,精神高度沉郁,眼球下陷,无神,皮肤干燥,皮温不整,脉搏快而弱,血液浓缩,体温升高。凡病毒性感染者,若用抗生素治疗,体温先下降然后再升高,表明存在细菌混合感染。
三、病理变化 不同类型的胃肠炎病变表现不一。
1、急性胃肠炎
①卡他性胃肠炎:胃肠黏膜潮红、肿胀、表面有很多浆液性或黏液性渗出物,黏膜呈点状出血或线状出血或糜烂。胃肠黏膜上皮变性脱落,杯状细胞数量增多和黏液分泌亢进(肠),黏膜固有层及下层充血,炎性细胞浸润,淋巴小结(肠)肿大,生发中心明显肿胀。
②出血性胃肠炎:胃肠黏膜肿胀,呈弥漫性暗红色、斑点状出血,黏膜表面被覆多量红褐色黏液或混杂少量暗红色血凝块,亦常发生坏死。肠内容物多因混有血液而呈淡红色或红紫色。胃肠黏膜上皮变性、坏死和脱落,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发生水肿、充血、出血等。
③纤维素性胃肠炎:胃肠黏膜被覆灰黄色或黄褐色纤维素性假膜,剥离假膜后,黏膜显示肿胀、充血、出血和糜烂。肠内容物稀如水样,其中混有纤维蛋白凝块。
④化脓性胃肠炎:胃肠黏膜被覆多量脓性渗出物,肠内容物中混有脓汁。其他变化见急性胃肠卡他。黏膜固有层和肠腔内有多量嗜中性粒细胞,其他变化同急性胃肠卡他。
⑤坏死性胃肠炎:胃溃疡大小、形状不定,由浅在黏膜糜烂到穿孔,溃疡中心柔软液化,呈污秽褐色。肠壁坏死达黏膜下层,形成黄白色或黄绿色干硬假膜,不易剥离,剥离留有溃疡。溃疡部充血、出血、炎性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增生。
2、慢性胃肠炎
①肥厚性胃肠炎:胃肠黏膜被覆灰白色黏液。胃、肠壁变厚,肠腔狭窄,呈食管状,有的节状肥厚,外观粗细不均。结缔组织不均匀增生,黏膜表面呈颗粒状。常可见浆膜下寄生虫结节。胃肠黏膜上皮变性、脱落,杯状细胞肿大并数量增多,黏液分泌亢进,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增生,腺体萎缩,肌层肥厚。
②萎缩性胃肠炎:胃肠壁变薄,黏膜面平滑,缺少皱襞。胃肠黏膜上皮细胞变性,萎缩及脱落,组织收缩,腺体萎缩,肌层也萎缩,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或嗜中性粒细胞浸润。
四、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如舌苔增厚,消化扰乱,呕吐和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发热,以及神经、心血管和血液等变化和胃肠道病理变化,结合病史及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体和证实以及观察粪便的性质,可做出诊断。
五、治疗 对传染性和寄生虫性胃肠炎的治疗,要根据不同的病原,采用不同的疗法,并做适当的对症疗法。一般卡他性胃肠炎,只要控制饮食,并给予中性盐类泻剂,常可以迅速痊愈。对于重度胃肠炎,主要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治疗,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若确属霉菌所致,可以试用制霉菌素等制剂。要注意抗菌药物均以口服为宜。在呈现毒血症之间,应结合其他全身疗法,如镇痛、强心和补液。胃肠道收敛剂可用于卡他性胃肠炎,而对于细菌性和中毒性胃肠炎,则不宜过早地应用。当粪便黏液分泌物中泡沫增多时,可在收敛剂中加白垩或炭末。还可用胃肠道保护剂如次硝酸铋、次碳酸铋等。
鲍静坤 (黑龙江省莫河县兴安镇农业服务中心165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