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不均和石油消费的不平衡,供给和消费市场的分离,致使石油长距离的运输成为必然。为了保障石油供应和能源安全,一方面通过购买、合作等方式保证自己的石油供应源,另一方面以分散过分依赖海上运输带来的石油运输安全问题。石油运输安全成为石油进口大国国内石油稳定供给的重要保障。
一、引言
安全是石油安全的前提,由于进口来源受到石油资源所在地、战争因素及自然灾害等突发风险因素影响,作为联系石油进口来源地与目的地的运输通道则呈现更多的可控因素。运输安全即自石油进口来源地至目的地所涉及到的关键海峡、运河、运输管道等节点的安全问题,其中任何一个节点出现阻断或者不安全因素都将直接影响整个石油运输的安全。
二、我国石油运输方式和运输路线分析
世界石油运输方式主要有海运、铁路运输和管道运输;就国际石油贸易而言,主要有轮船、管道运输2种,铁路运输作为补充。海运石油的成本较低,管道运输相对可靠,铁路运输虽然运量有限,但是陆地线路对于国家能源安全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3种运输方式各有特点、互为补充。我国目前的石油进口方式,主要以海运为主,采用管道运输的石油主要来自中亚,而来自俄罗斯的石油基本是通过铁路运输。海运是国际石油贸易中最主要的运输方式,运量大、通过能力强、运费低。管道主要用于陆路运输,具有量大、安全、便捷、经济等优点,是各国油田与油港、炼油中心之间的纽带,在国际石油贸易中,是与油轮相辅的重要运输方式。铁路运量有限,运输成本较海运、管运相对较高,但是在大陆上缺乏管道的地方,它是唯一的选择。但是从长远来看,通过铁路运输进行国际油气贸易中是权宜之计。
三、我国石油海上运输能力分析
运力及承运份额安全是指石油进口国拥有足够的运力承运本国进口石油量的一定比例,以保障在国际政局发生动荡及突发事件时,基本满足国内石油进口运输的最低底线。并且,保有一定的运力及相应的承运份额对国家经济安全有着一定影响。一方面可以稳定运价,另一方面本国船队承运一定份额可以减少外汇支出、增加国内税收、促进经济发展。承运本国进口原油份额最能体现进口石油运输安全问题。在承运份额方面,国际上一般以本国派船、对方派船和市场租船遵循4:4:2比例原则承运。我国进口石油主要来自中东和非洲地区,从这两个地区进口的石油主要使用VLCC大型油船,这就要求具有20万t级接卸能力的港口与之配套。目前,我国沿海港口具有接卸20万t级以上油船的港口有青岛、宁波、舟山、茂名和大连港,总接卸能力6519万t,在建的有舟山册子岛25万t级、宁波大榭岛20万t级、湛江港30万t级泊位各1个。大型油船码头接卸能力不能满足未来中国进口石油的需要。军事控制力对石油安全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对运输安全来说,拥有强大、反应快速的军事力量,石油运输线就会受到很好的保护。对重要海峡的控制能力也是保障石油运输安全的重要方面。军事控制力对石油安全的影响还表现在对主要石油资源生产地的军事干预能力上,一国对资源产地的军事干预能力越强,资源就越有保障。
四、我国石油运输风险因素分析
战争中,油气运输通道往往成为军事打击的重要目标。两伊战争期间,战争严重影响了波斯湾石油航运的安全。海湾危机期间,土耳其、沙特关闭了境内输送伊拉克石油的输油管道(战前伊拉克由这两国输油管道出口的石油占其石油出口的2/3以上),伊拉克经波斯湾到霍尔木兹海峡的出口通道也被美国封锁。1999年,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军事打击期间,除了北约对南联盟实施石油禁运外,迫于北约压力,克罗地亚、波加利亚和匈牙利先后关闭了通往南联盟的输油管道。此外,地区冲突、反政府武装也对运输通道构成威胁。从1970年到1980年,世界主要恐怖组织部相继把海上恐怖袭击纳入行动计划,视海上武装活动是不对称斗争中的一种有效方式。在一些有争议及军事不稳定的地区,海盗活动严重威胁着过往商船的安全。西非沿岸、索马里半岛、红海、亚丁湾、孟加拉湾及马六甲海峡等附近水域为海盗多发地区,其中包括马六甲海峡在内的东南亚水域是目前世界上海盗活动最猖獗的地区之一。苏伊士运河连接的红海和亚丁湾一带,不仅是海盗作案的高发地带,也是与其濒临的东南亚和中东地区恐怖组织时常出没的地方。据IMB(国际海事局)驻吉隆坡的海盗举报中心报告,2004年报道的海盗袭击中有60.33%发生在该海域。
五、中国周边潜在运输布局
海运作为我国的主要石油运输方式,其运输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都不足以满足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为保障石油运输线路安全,中国不遗余力探索各种石油运输线路的可能性,以图建立“蜘蛛网”式战略线路,有效保障石油线路的畅通和机动性。为了抵御现在的海运风险,中国正在积极的寻求在俄罗斯、中亚的陆地运输和印度洋的入海口。俄罗斯和中亚的陆地运输将实现我国石油进口方式的多元化,而获得印度洋的入海口,可以大幅度降低我国的海运风险。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周边很多潜在的运输线路先后受到关注。其中包括中哈石油管线、俄罗斯远东方案、中缅石油管线、西南泛亚铁路、“运河梦想”、“海陆联运”等方案。目前,中哈石油运输管道已经投入使用。这不仅为中国提供了长期、稳定的陆路能源供应,还使中哈俄三国的石油管道运输体系得以联网,为中国和中亚、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中哈输油管线和中俄泰纳线,每年至少可以为中国提供4000万t原油,这大大提高了我国石油进口来源和运输通道的多元化。
六、结语
国家必须加快进口原油运输船队的组建以及大型油船码头建设,与此同时,建立健全溢油快速应急保障机制,以提高我国石油的海上运输能力。积极寻求合理可行的海上运输线路的替代方案,加强同中亚、南亚等地区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以实现石油运输方式及运输路线的多元化,使得运输风险因素的潜在危害降低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尹新.危险品石油海上安全运输的研究[J].中国市场.2009年02期
[2]孙峻岩,贾大山.我国石油海上运输安全体系及评价(下)[J].水运管理.2005年10期
[3]崔向东.国有VLCC船队——我国未来石油运输安全的保障[J].天津航海.2006年03期
一、引言
安全是石油安全的前提,由于进口来源受到石油资源所在地、战争因素及自然灾害等突发风险因素影响,作为联系石油进口来源地与目的地的运输通道则呈现更多的可控因素。运输安全即自石油进口来源地至目的地所涉及到的关键海峡、运河、运输管道等节点的安全问题,其中任何一个节点出现阻断或者不安全因素都将直接影响整个石油运输的安全。
二、我国石油运输方式和运输路线分析
世界石油运输方式主要有海运、铁路运输和管道运输;就国际石油贸易而言,主要有轮船、管道运输2种,铁路运输作为补充。海运石油的成本较低,管道运输相对可靠,铁路运输虽然运量有限,但是陆地线路对于国家能源安全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3种运输方式各有特点、互为补充。我国目前的石油进口方式,主要以海运为主,采用管道运输的石油主要来自中亚,而来自俄罗斯的石油基本是通过铁路运输。海运是国际石油贸易中最主要的运输方式,运量大、通过能力强、运费低。管道主要用于陆路运输,具有量大、安全、便捷、经济等优点,是各国油田与油港、炼油中心之间的纽带,在国际石油贸易中,是与油轮相辅的重要运输方式。铁路运量有限,运输成本较海运、管运相对较高,但是在大陆上缺乏管道的地方,它是唯一的选择。但是从长远来看,通过铁路运输进行国际油气贸易中是权宜之计。
三、我国石油海上运输能力分析
运力及承运份额安全是指石油进口国拥有足够的运力承运本国进口石油量的一定比例,以保障在国际政局发生动荡及突发事件时,基本满足国内石油进口运输的最低底线。并且,保有一定的运力及相应的承运份额对国家经济安全有着一定影响。一方面可以稳定运价,另一方面本国船队承运一定份额可以减少外汇支出、增加国内税收、促进经济发展。承运本国进口原油份额最能体现进口石油运输安全问题。在承运份额方面,国际上一般以本国派船、对方派船和市场租船遵循4:4:2比例原则承运。我国进口石油主要来自中东和非洲地区,从这两个地区进口的石油主要使用VLCC大型油船,这就要求具有20万t级接卸能力的港口与之配套。目前,我国沿海港口具有接卸20万t级以上油船的港口有青岛、宁波、舟山、茂名和大连港,总接卸能力6519万t,在建的有舟山册子岛25万t级、宁波大榭岛20万t级、湛江港30万t级泊位各1个。大型油船码头接卸能力不能满足未来中国进口石油的需要。军事控制力对石油安全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对运输安全来说,拥有强大、反应快速的军事力量,石油运输线就会受到很好的保护。对重要海峡的控制能力也是保障石油运输安全的重要方面。军事控制力对石油安全的影响还表现在对主要石油资源生产地的军事干预能力上,一国对资源产地的军事干预能力越强,资源就越有保障。
四、我国石油运输风险因素分析
战争中,油气运输通道往往成为军事打击的重要目标。两伊战争期间,战争严重影响了波斯湾石油航运的安全。海湾危机期间,土耳其、沙特关闭了境内输送伊拉克石油的输油管道(战前伊拉克由这两国输油管道出口的石油占其石油出口的2/3以上),伊拉克经波斯湾到霍尔木兹海峡的出口通道也被美国封锁。1999年,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军事打击期间,除了北约对南联盟实施石油禁运外,迫于北约压力,克罗地亚、波加利亚和匈牙利先后关闭了通往南联盟的输油管道。此外,地区冲突、反政府武装也对运输通道构成威胁。从1970年到1980年,世界主要恐怖组织部相继把海上恐怖袭击纳入行动计划,视海上武装活动是不对称斗争中的一种有效方式。在一些有争议及军事不稳定的地区,海盗活动严重威胁着过往商船的安全。西非沿岸、索马里半岛、红海、亚丁湾、孟加拉湾及马六甲海峡等附近水域为海盗多发地区,其中包括马六甲海峡在内的东南亚水域是目前世界上海盗活动最猖獗的地区之一。苏伊士运河连接的红海和亚丁湾一带,不仅是海盗作案的高发地带,也是与其濒临的东南亚和中东地区恐怖组织时常出没的地方。据IMB(国际海事局)驻吉隆坡的海盗举报中心报告,2004年报道的海盗袭击中有60.33%发生在该海域。
五、中国周边潜在运输布局
海运作为我国的主要石油运输方式,其运输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都不足以满足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为保障石油运输线路安全,中国不遗余力探索各种石油运输线路的可能性,以图建立“蜘蛛网”式战略线路,有效保障石油线路的畅通和机动性。为了抵御现在的海运风险,中国正在积极的寻求在俄罗斯、中亚的陆地运输和印度洋的入海口。俄罗斯和中亚的陆地运输将实现我国石油进口方式的多元化,而获得印度洋的入海口,可以大幅度降低我国的海运风险。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周边很多潜在的运输线路先后受到关注。其中包括中哈石油管线、俄罗斯远东方案、中缅石油管线、西南泛亚铁路、“运河梦想”、“海陆联运”等方案。目前,中哈石油运输管道已经投入使用。这不仅为中国提供了长期、稳定的陆路能源供应,还使中哈俄三国的石油管道运输体系得以联网,为中国和中亚、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中哈输油管线和中俄泰纳线,每年至少可以为中国提供4000万t原油,这大大提高了我国石油进口来源和运输通道的多元化。
六、结语
国家必须加快进口原油运输船队的组建以及大型油船码头建设,与此同时,建立健全溢油快速应急保障机制,以提高我国石油的海上运输能力。积极寻求合理可行的海上运输线路的替代方案,加强同中亚、南亚等地区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以实现石油运输方式及运输路线的多元化,使得运输风险因素的潜在危害降低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尹新.危险品石油海上安全运输的研究[J].中国市场.2009年02期
[2]孙峻岩,贾大山.我国石油海上运输安全体系及评价(下)[J].水运管理.2005年10期
[3]崔向东.国有VLCC船队——我国未来石油运输安全的保障[J].天津航海.2006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