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教学的理性回归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a9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关于学生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说明是:引导学生阅读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高文学欣赏能力。学生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这一抓手,而小说知识教学普遍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现有的知识教不好,一个是现有的知识不够用。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教好现有的知识
  “在现在的中小学小说教学中除了被拧干的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概念,事实上已没有多少知识可教了”。[1]可就这有限的知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孤立地分析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这样的知识教学不但不得要领,而且割裂了一篇篇趣味饱满的小说。笔者认为小说三要素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把握三者的关系。
  ①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孙绍振教授指出在正常的环境下,人物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多层次结构,只有把人物置于不寻常的环境之中,他的内心深层就暴露了,因而人物的性格是环境逼出来的。[2]笔者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人物性格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来分析课文。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教头,高衙内调戏他的妻子,他忍了;后来被陷害发配沧州,他逆来顺受,在路上差点被公差暗杀,幸亏鲁智深相救;他想着有朝一日和妻子团圆,继续忍受;直到后来到沧州看守草料场,发现高衙内派两个人来烧草料场,欲置他于死地,这时,他的英雄气概就显示出来了,义无反顾地把来人杀了。在外部环境逼迫之下,林冲从一个逆来顺受的教头变成了一个义无反顾造反到底的英雄。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人物性格是环境逼出来的”这一理论知识。
  ②人物和情节的关系
  为了表现小说人物的深层结构,作家往往把人物放到极端的情境中进行考验,因此在引导学生分析小说情节发展的时候,切不可脱离了人物的性格。在《老人与海》的教学中,笔者就引导学生分析老人的性格和情节发展的关系。在正常情况下,老人周围的人并不理解他,但当老人在经历了一场和鲨鱼的博斗之后,老人内心深层就暴露出来了。在老人与鲨鱼的博斗过程中,随着情节的发展,老人处境越来越艰难,老人的对手越来越强悍,从一条鲨鱼到两条鲨鱼到一群鲨鱼,而老人手中的武器则是越来越少,从鱼叉到绑在桨上的刀到船桨直至最后的没有一件武器。正是在这样极端情况下,老人内心深层性格才暴露出来。我们体会到了一个在遭遇了外界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时,仍然顽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的老人形象。
  ③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关系
  有的教师在分析环境描写时只注意到自然环境而忽略了社会环境,常说:“环境描写有渲染气氛,烘托主题的作用”。这样的分析对于学生把握人物形象作用不大。反之如果教师把人物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环境相结合起来,则能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在《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林黛玉动作、心理描写时切不可忽略了与环境描写之间的关系,正是在贾府这样一个陌生的、等级森严的环境之中,林黛玉的一言一行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如座位的选择她非常谨慎。先在三间耳房等候王夫人时老嬷嬷们让黛玉炕上坐,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后来在三间正室王夫人往东让黛玉上炕,黛玉料定那是贾政之位便不上炕。这两处不上炕,一处是表现了黛玉在下人之前的自尊,一处则是表现了她的有教养不越礼。后来贾母设宴时,她也十分推让,直到贾母做了解释,她才肯入座。宴会结束时更由于她的谨慎和小心才不致在众人面前出丑——把贾府里漱口的茶当成吃的茶咽下肚。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黛玉的动作、心理时不可忽略了她所处的环境。
  二、及时更新小说知识
  教师除了教好现有的小说知识,还应不断吸收各方面新的研究成果,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以往的小说教学对叙述技巧的鉴赏仅停留于千篇一律的写作特色的概括上,这是不得要领的。再者现有的小说知识主要是关于中国传统长篇小说的,在教学中是不太适应实际教学中这种节选式选文教学的,再加上高考主要考查的是微型小说的阅读,因此这些现有的小说知识是派不上用场的,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考试这几个环节是脱节的。在当前关于小说美学的研究中有很多成果是值得借鉴的。如笔者在教学中就引用了凌焕新关于微型小说美学的研究成果,在他的《微型小说美学》一书中有许多关于微型小说的审美知识值得借鉴。单单就关于情节的知识中,就有“复杂化的单纯、突转式的发现、影知竿的侧见”等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把握微型小说的情节特点是很有帮助的。
  三、把握小说知识的教学方式
  我们的语文教材是以选文为主的教材,以人教社教材为例,高中小说单元在必修三和必修五共有6篇选文,只附了两篇短小的知识短文。因此小说知识的教学方式应以集中为辅,分散为主。
  小说知识的集中学习主要指教材中的知识短文的学习。人教社必修三和必修五两个小说单元在选文前面附了两篇知识短文,向学生介绍小说的特点和怎样鉴赏小说。两篇知识短文的学习,教师一般是安排在学生阅读选文之前。由于短文内容较抽象,学生对短文的理解不深,这样的学习难免流于形式,对学生阅读小说的帮助不大。反过来教师如果把知识短文安排在选文的教学之后,教师用学过的文章来例证短文的内容,一方面既复习学生对选文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小说知识。
  小说知识的分散学习指教师把一个个知识点分散到选文中,学生随文来学习这些知识。这要求教师根据选文的特点来选取知识点。人教社必修教材有:人物与环境(小说一),情节与语言(小说二)两个单元。教师在教“小说一”时选取的知识点应是小说的人物与环境方面的,如《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的教学,教师应侧重于引导学生学习人物与环境这方面的知识,而在“小说二”教学时则应侧重于学习情节与语言方面的知识。
  四、选择适当的知识呈现方式
  教师在教小说知识时选取怎样的知识呈现方式是很关键的。学生的学习是阅读小说,由于学生的注意力资源有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要关注自己的阅读进程,另一方面还要关注自己所学的知识并加以运用,如果教师不选取合适的知识呈现方式势必会干扰学生的阅读进程,使学生的阅读任务难于顺利完成。在小说知识的教学中一般采取明示式的方式,在学生阅读选文之前,教师可以先出示一个知识概念,在完成了知识概念的学习之后再引导学生用这个知识概念来解读小说。如笔者在《祝福》一课中关于“叙述视角”的教学时,先用复习初中学习过的鲁迅的小说《孔乙己》,由对文中“我”的分析,引入小说选用小伙计作为叙述视角的妙处,最后再对小说叙述视角进行系统介绍。在教学中笔者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呈现叙述视角这一知识概念,而且选取了学生以前学过的比较熟悉的课文《孔乙己》作例子,这样可以让学生迅速地初步理解叙述视角这一概念,在给学生介绍“叙述视角”时笔者暂时不把它的分类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的定义交给学生,而是在学生学完课文之后再作引入。这是因为笔者发现在小说知识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一个新的知识概念时,作的定义不應太繁琐,否则的话学生会把大部分的注意力停留在概念上,使学生接下来的阅读进程难于流畅的完成。
  五、练习为掌握知识的桥梁
  小说知识的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读懂小说,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在一个新的平台上解读小说。我们都知道当我们在运用一个新的工具时,如果熟练程度不够,在运用它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别扭或者差错的情况,同样的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运用新的知识时可能会过于关注所学的知识而使阅读进程难于流畅进行,或者学生只关注了阅读而忽略了运用所学知识,因而只有通过练习,学生的意识才会渐渐地从所学知识转移到当下的阅读,直到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关注成为潜意识时,学生的阅读就能流畅地进行,这时知识就转变为能力了。小说知识的迁移练习可以采取当堂练习或课后作业形式,练习的设计关键在于文本的选择上,应该选取隐含同一知识点的文本,如关于“叙述视角”的知识点迁移,可选《林黛玉进贾府》作为练习,让学生思考曹雪芹选择林黛玉的视角来介绍贾府的效果。当然小说知识的迁移练习还包括考试测验,但不考查知识概念的识记而应考查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运用知识解读小说的能力。
  结语:在小说知识教学中教给学生解读小说的工具,从而让学生在阅读小说时能加以运用读出小说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小说的水平。小说知识是突破小说阅读教学的瓶颈,因此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应重视小说知识教学,教好小说知识并不断地充实小说知识。
  注释:
  [1]钟启泉编.《语文教育展望》[C].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9页。
  [2]参见孙绍振著.《文学性讲演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7页。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确立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2]本着以上“课标”精神,本文试图以图式理论为指导,以鄂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典型语句为例,以句式学习为目的,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内容顺序等三个方面来谈语句学习的一点思考。   一、图式理论
“双线主题”组建单元结构,即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平行展开,这是统编语文教材的一个新型设计。在“人文主题”的统照下,单元内所选篇章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进行深度学习。而“语文要素”则是语文学习中,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的学习策略、基本的语文知识、必备的语文能力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实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养育学生各种基本的语文素养。
随着网络教学的大面积开展,“互联网 教学”模式在给当前的教育带来机遇和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许多不足,给教师带来了不少挑战。作为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初中写作教学在疫情下也遭受了巨大的挑战。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不少教师直接将传统课堂的教学方法、内容照搬到网络作文教学当中,导致“一言堂”、互动少、学生兴趣降低和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愈发严重。针对网络写作教学的现状,笔者以七下“学习抒情”专题直播写作教学
文本的解读,可说历来是语文教学论与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个热点与难点。历来在文本解读中,因为读者或教师对文本解读的失误或错误,而引发无数的争议。   就以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来说,此文看起来极其平易和通俗,但是对它的解读分歧和争议却持续不断。一种争议尚未完全止息,另一种争议又火爆起来。本文不想就《背影》已然为大家所熟知的争议内容再饶舌,只想就文本解读与背景考究的关系做点例证式的说明,以引起学界对文本解
在《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教材中,编者编排“天涯赤子 心系中华”板块的三篇文章均出自台湾作家手笔。这种浓浓的乡愁,源于文化寻根,是中国人延续千年深入血脉的文化基因。因此,我立足于“回归文化本位”的论题,由豆腐作为切入点,漫溯到“文化领域”开掘“华人寻根”的本质,最后延伸到当今“祖训家风”的传承。  一、锁定核心教学价值,彰显文本特有属性  (一)教材分析  《豆腐颂》选自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
我想从著名童话小说《绿野仙踪》说起。  《绿野仙踪》描述的是小孤女多萝西厌倦了平凡单调的乡间生活,幻想到彩虹以上的地方寻找仙境,后来果真有一阵怪风把她吹到一个遥远而陌生的仙境。在仙境中,她结识了三个新伙伴——没有脑子的稻草人、没有心脏的铁皮人、没有胆量的狮子。他们结伴同行,一起战胜了种种困难险阻。1939年,好莱坞将这本小说改编成电影,就是著名的儿童音乐电影《绿野仙踪》。这部片子由童星朱蒂·迦伦(
备课到底备什么?课标、教材、教法、学生、学法、语言等,都属备课的范畴。备课是一堂课的起点,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对备课的关注,实际上抓住了教学的“牛鼻子”。语文教学包罗万象,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备课到底备什么:语文名师备教手记》(下文简称《备教手记》),则给了语文学界重新审视语文教学的“关键一招”。  本书主编剑男老师在序言中写道:“希望通过展示这些语文名师备教一篇课文的过程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前有“单元提示”,尤其每篇课文前也有提示语。课文提示语在课文前面,标题下面,用框框标出,一般三言两语一个段落(极少两段)。这些提示语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本文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为例进行探索,以期充分地运用教材。  一、课文提示语的分类  以七年级上册为例来研究,发现按照提示语的内容表述,有以下类型。  (一)引起阅读兴趣。大部分的提示语都有激发阅读兴趣的功能。七年级上
2020年高考山东卷的第20题对语言文字应用考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该题要求考生比较原文画线语句与题目改写语句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考查考生的语言鉴赏能力。该题也是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这一课程目标的考查。   该题是对考生理解和运用句式、修辞、炼字、语体等知识的综合考查,考查的是考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若要
语文学习与英语学习有极大共性:语文学习和英语学习均是语言的习得掌握。条件允许下,语文教师可尝试把英语词、句、篇引入高中语文教学。这不仅便于学生对母语的掌握,也利于学生加深对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理解。  语文教学中引入英语词、句、篇并非让英语喧宾夺主,占用语文课堂有限的时间。而如鲁迅先生言“占有、挑选、创新”,选用对语文教学有助的英语词、句、篇,以创新课堂形式,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效率。  笔者在高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