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司法干预民间借贷利率上限负面效应之纾解路径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cem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间借贷利率因涉及信用和影响社会秩序需要国家干预.国家干预的偏好多聚焦于对利率的限制,而利率的频繁变动又会动摇经济秩序.我国采用司法干预民间借贷利率的模式,而司法干预的程度又受制于国家金融利率政策的调整,以致出现了司法干预与行政管理对民间借贷利率的双重调整.这种调整加剧了金融机构及其他金融组织的困惑和学界的分歧,也带来了司法实践适用的不一,从而影响类案同判的司法要求与裁判的稳定性.洞察国家司法干预利率的变迁历史和模式样态,发现我国司法干预民间借贷利率的目的以及利率计算方法调整与政策变动间的内在关联.出于保护资金安全和应对规定变化带来的困惑的目的,我国民间借贷利率上限在以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4倍作为常态调整方式的前提下,采用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4倍加固定上限的司法干预模式可以纾解由民间利率上限调整所造成的利益失衡,以降低适用新规溢出的负面效应,消解司法频繁干预给借贷秩序带来的不可预期性.
其他文献
<正> 刘禹赐的《有獭吟》是一首战斗性很强的政治讽喻诗。它的锋芒直指孔孟之道的天命论。 这首诗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似乎很懂得“非礼勿动”的儒家教义,笃信天命,“意图生存,而太卑怯,结果就得死亡” (鲁迅:《北京通讯》) 的可怜虫形象。诗中针对大小戴《礼记》(《夏小正》、《月令》)、《逸周书》(《时训》)、《吕氏春秋》(《孟春纪》)和《淮南子》(《时则》、《主术》)等儒家典籍中关于“獭祭鱼”(獭用鱼祭天)的荒谬论调,生动而幽默地描写了一只水獭的丑态。这只水獭在得到肥美的鱼后,自认为是上天赏赐的,赶忙
金人编成的《大金德运图说》一书,充分反映了金人对"中国"历史的认同观念.书中收录的德运承袭图,认同从神话传说人物伏羲至宋辽金时期的中国历史发展谱系,并将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分裂时期的中国正统分成两个分支,在两个分支旁边标注有南燕、后燕、北燕、姚秦、赫连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不仅将"五德终始"学说的单线性发展模式改为复线性发展模式,认同汉族和少数民族都可以称正统,并且认为正统和非正统都是"中国",充分反映了金人对整个"中国"历史的认同意识.由于"五德终始"学说的单线性中国历史发展模式受到了复线
消除城乡对立、促进城乡融合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新时代中国的城乡教育融合发展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城乡二元,到改革开放以来的统一城乡市场、统筹城乡发展、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等阶段,目前正在迈进新阶段、追求新目标.城乡教育优势互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共同发展,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促进城乡教育有特色融合发展要有效化解农村教育城镇化和乡村教育振兴的矛盾.
当在乡性被制度变迁被迫改写时,必须找到一条替代性的教育方案.我们需要的不是对昔日村小盲目的眷念,而是把这种眷念转化为一种文化学的教育主张.让乡村学校离土不离乡的唯一方法,是用"文化的在乡性"取代"物理的在乡性".如果文化的在乡性是城乡教育并轨的应对理论,那么乡村文化教育则是实现这一理论主张的教育战略.乡村文化教育原本就是乡村学校的自然属性和教育特色,但在新的离乡办学的背景之下,则必须上升为战略性的制度行为.
大数据的广泛运用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其中饱受公众关注和质疑的是大数据杀熟行为.电子商务平台根据消费频率、消费习惯、消费地域、消费能力在进行大数据杀熟过程中利用用户信息和算法技术对消费者实施差别定价,这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且也破坏了互联网市场的交易秩序.目前与大数据杀熟有关的理论研究尚有不足,法律规制也不能充分满足现实的需要.通过分析大数据杀熟的基本类型、运作流程及侵害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的具体表现,建议从规范点击合同、矫正信息失衡和规制算法价格3个方面对大数据杀熟
面对人类造成的多重生存威胁,我们呼吁教育要围绕地球未来生存进行重新构想和调整.为此目的,我们提出从现在到2050年以后7项富有远见的教育宣言.提出这些宣言基于3个前提:第一,人类和地球的可持续性是一体的;第二,任何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而继续将人类与世界其他部分分离的企图都是妄想和徒劳的;第三,若要从根本上重新构想我们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就需要发挥教育的关键作用.为此要彻底转变教育模式:从了解世界后再采取行动到学会融入并成为我们所在世界的组成部分.我们实现这种转变的能力决定了我们未来的生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党的百年奋斗的伟绩,更是一个有待阐发的理论大题目.要研究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贯彻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由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与阶级的划分同步进行,这就注定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是一个纯粹、线性的过程,而是一个前进与倒退、自由与奴役、富裕与贫穷、解放与枷锁相互交织的复杂过程,是在悖谬中的演进.文明的悖谬决定了人类文明演进的特点,以及对其进行把握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就是:必须从两极对立中把握文明时代的成果,必须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历史辩证法把握文明发展的趋
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大的公约数,发展与安全的动态平衡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历久弥新的问题.当今世界虽然处于大变局和大流疫的叠加影响期,疫情给世界各国带来严重冲击,深刻改变全球政治、经济与安全格局和人类生活,经济全球化进程受阻,各地动荡源和风险明显增多,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进程遇阻,但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时代的命题.普遍安全与共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内容,亟待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与更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实现新型全球化背景下的共处与发展.中国有效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与安全,勇于承担引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以人本主义价值观念引领新发展格局下的地方政府债务治理转型,亟须完成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冲击、促进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增进高质量发展中的民生福祉等目标任务.新《预算法》生效实施和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为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提供了改革机遇,但也存在多重现实挑战.基于目标任务、改革机遇和现实挑战,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地方政府债务治理,应统筹发展与安全,通过债务投资领域的适应性拓展和管理绩效提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地方财政可持续.
独生子女父母是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独生子女父母群体逐渐步入老年生活,他们面临着以下方面问题:养老基础薄弱,个体能力受限;养老服务供求不匹配;相关各方责任边界不清,保障机制不健全;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自我养老是解决我国独生子女父母养老问题的重要方式,高度契合了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要求,能够减轻独生子女家庭和社会面临的巨大养老压力.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可以从理念意识、制度体系、责任界定、供需匹配、信息平台等方面推进独生子女父母自我养老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