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今,金融危机的后遗症还没有过去,而已逐步成为了当代大学校园主力军的“90后”高职高专大学生们,都已无法逃避地面临“就业”问题,了解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与趋势,分析出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查找出相关政策及制度的不足,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重点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 “90后” 高职高专 就业 思想动态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 “90后”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现状
1.1 就业制度及政策不完善
回顾我国的就业制度的发展,其大概经历了“统包统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三个阶段。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现行毕业生就业制度在规范、结构、体系以及指导观念上都慢慢展现出其存在的漏洞和不足。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就业形势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人才流动和再就业成为普遍现象,但因为经济支持相对较少,后续保障体系不完善,政策解读缺乏引导等问题,使得很多毕业生都犹豫不决;而就业中户口、档案限制等问题也都还没有相关有效解决措施。同时,就业指导师资主要包括辅导员、分管学生工作党总支副书记、学生处的工作人员、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多数教师都没有正式就业资格培训就荣升为任课老师,他们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与职业素养,导致很多同学对就业指导课形成了倦怠心理和应付情绪。
1.2 企业需求模式变化
近年来我国高校规模不断增长,2011年,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数量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比例已达53%,同时高职高专毕业生数量也急剧增长。而本科高校及研究生的扩招,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涌入社会,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不看专业水平、业务能力,先看学历。与此同时,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用人单位普遍采用保守的发展战略与紧缩的财务战略,招聘更加谨慎,而外资企业的进入带来了高科技与先进设备,产生了人力资源的排斥效应和替代效应。在此背景下,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因学历层次较低,又遇到单位缩招,所以出现就业难问题。
1.3 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异现状
目前,无论是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高专类院校,都普遍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他们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学校实践课程严重少于理论课程,且多以走马观花样式呈现,仅有的在单位实习的机会也多被安排做复印、打印等非技术性的事务性工作,专业技能得不到锻炼与展示,实践效果并不理想,最终导致高职高专专业技术型的大学生们缺乏相应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大学生存在理论知识储备充足,但却不能学以致用,动手能力较弱的现象。
2 “90后”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心理及思想特点
2.1 就业期望值过高
通过对“90后”高职高专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他们在没有合理分析自身能力和整个社会现状的情况下,对地域、行业、发展机会等方面的期望值持较高的姿态。
2.1.1 求职意向
在针对金融类专业在校生调研时发现, 60%的学生选取了外企,28%的学生选取了国企,3%的学生希望自主创业,这说明当前多数同学的求职意向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及三资企业,而对中小企业的招手示好表现冷淡。他们不愿去基层工作,很多同学宁愿出国带光环也不愿在国内做职员,宁愿到外企做职员也不肯在私企做骨干,不愿意放下身段求职。
2.1.2 求职地点
“90后”高职高专大学生是新时代的独生子女,被溺爱长大的生活背景,导致他们吃不得苦,离不开家,在就业地点上挑三拣四。一方面,不管是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长大的学生还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90后”高职高专毕业生,多数会不加思考地选择在东部发达地区就业,不愿意顺应国家引导到西部就业;另一方面很多毕业生哪怕留在自己熟悉的城市,在就业地址方面也有很高的要求,很多同学都是就近原则,稍远一点,哪怕仅是需要早起一小时的路程的就不再考虑。
2.1.3 薪资待遇
通过调查发现,“90后”高职高专大学在薪酬方面都有自己的要求。当前大部分大学生都对高工资情有独钟,这也变相地提高了大学生就业的门槛,增大了就业的压力。有部分毕业生,面对2000元的月薪,宁愿选择宅居“啃老”,他们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经济价值,却盲目地要求用人单位高薪酬、高福利,因此在求职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导致就业困难现象出现。
2.2 求职自主性差
当前,为有效地帮助“90后”高职高专大学生顺利就业,各高职高专院校每年都会针对应届毕业生举办很多场大规模的招聘会及企业专场宣讲会等,大学园区每年也会举办高校联盟的大规模招聘会。因为当前“90后”高职高专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缺乏独立性,依赖性比较强,他们几乎都寄希望于学校和父母。他们缺乏人际交流和社会实践经验,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经验积累并没有多大概念,对招聘单位的用人标准并不了解,对招聘单位的岗位要求和企业文化等并不清晰,畏首畏尾,可见“90”毕业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习惯致使他们在就业求职主动性和积极性上欠缺较大。
2.3 诚信就业观念淡薄
金融危机的呼啸而来,摧垮了国内外的很多知名企业,也使世界经济一度一蹶不振,造成众多员工失业,这些都被有心的“90”后同学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同时,信任危机也蔓延到了大学校园,目前大学生群体呈现出急躁性和不稳定性,很多同学为了顺利踏上工作岗位,选择了“先就业再择业”,盲目降低择业标准,暗藏失信危机。当遇到更好的就业岗位时,很多同学虽然已经和单位签约,但为了获取更高的薪酬,在已经签订就业协议基础上依然随意违约,丝毫不顾及给用人单位带来的损失和给学校造成的不良影响。据统计,近年我院“90后”应届毕业生就业违约率就已经高达 10%~18%,这不仅扰乱了就业单位与学校的正常工作,对高校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也造成了损害,在社会上引起恶劣的反响。
3 结论
“90后”高职高专毕业生是面向社会需求培养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因其专业对口等因素,在就业竞争中有一定的优势。虽然他们的就业观大部分还是比较科学,比较理智的,但他们身上也存在着自身就业期望值过高,缺乏职业规划等问题。面对此种现象,这就要求我们理性、全面地分析高职高专大学生所处时代、思想状况和心理需求,勇于探索,以期更好地提升“90后”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鉴淞,刘严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8).
[2] 谈松华.高等教育运行机制与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J].教育发展研究,1999(1).
关键词 “90后” 高职高专 就业 思想动态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 “90后”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现状
1.1 就业制度及政策不完善
回顾我国的就业制度的发展,其大概经历了“统包统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三个阶段。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现行毕业生就业制度在规范、结构、体系以及指导观念上都慢慢展现出其存在的漏洞和不足。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就业形势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人才流动和再就业成为普遍现象,但因为经济支持相对较少,后续保障体系不完善,政策解读缺乏引导等问题,使得很多毕业生都犹豫不决;而就业中户口、档案限制等问题也都还没有相关有效解决措施。同时,就业指导师资主要包括辅导员、分管学生工作党总支副书记、学生处的工作人员、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多数教师都没有正式就业资格培训就荣升为任课老师,他们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与职业素养,导致很多同学对就业指导课形成了倦怠心理和应付情绪。
1.2 企业需求模式变化
近年来我国高校规模不断增长,2011年,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数量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比例已达53%,同时高职高专毕业生数量也急剧增长。而本科高校及研究生的扩招,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涌入社会,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不看专业水平、业务能力,先看学历。与此同时,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用人单位普遍采用保守的发展战略与紧缩的财务战略,招聘更加谨慎,而外资企业的进入带来了高科技与先进设备,产生了人力资源的排斥效应和替代效应。在此背景下,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因学历层次较低,又遇到单位缩招,所以出现就业难问题。
1.3 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异现状
目前,无论是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高专类院校,都普遍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他们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学校实践课程严重少于理论课程,且多以走马观花样式呈现,仅有的在单位实习的机会也多被安排做复印、打印等非技术性的事务性工作,专业技能得不到锻炼与展示,实践效果并不理想,最终导致高职高专专业技术型的大学生们缺乏相应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大学生存在理论知识储备充足,但却不能学以致用,动手能力较弱的现象。
2 “90后”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心理及思想特点
2.1 就业期望值过高
通过对“90后”高职高专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他们在没有合理分析自身能力和整个社会现状的情况下,对地域、行业、发展机会等方面的期望值持较高的姿态。
2.1.1 求职意向
在针对金融类专业在校生调研时发现, 60%的学生选取了外企,28%的学生选取了国企,3%的学生希望自主创业,这说明当前多数同学的求职意向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及三资企业,而对中小企业的招手示好表现冷淡。他们不愿去基层工作,很多同学宁愿出国带光环也不愿在国内做职员,宁愿到外企做职员也不肯在私企做骨干,不愿意放下身段求职。
2.1.2 求职地点
“90后”高职高专大学生是新时代的独生子女,被溺爱长大的生活背景,导致他们吃不得苦,离不开家,在就业地点上挑三拣四。一方面,不管是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长大的学生还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90后”高职高专毕业生,多数会不加思考地选择在东部发达地区就业,不愿意顺应国家引导到西部就业;另一方面很多毕业生哪怕留在自己熟悉的城市,在就业地址方面也有很高的要求,很多同学都是就近原则,稍远一点,哪怕仅是需要早起一小时的路程的就不再考虑。
2.1.3 薪资待遇
通过调查发现,“90后”高职高专大学在薪酬方面都有自己的要求。当前大部分大学生都对高工资情有独钟,这也变相地提高了大学生就业的门槛,增大了就业的压力。有部分毕业生,面对2000元的月薪,宁愿选择宅居“啃老”,他们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经济价值,却盲目地要求用人单位高薪酬、高福利,因此在求职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导致就业困难现象出现。
2.2 求职自主性差
当前,为有效地帮助“90后”高职高专大学生顺利就业,各高职高专院校每年都会针对应届毕业生举办很多场大规模的招聘会及企业专场宣讲会等,大学园区每年也会举办高校联盟的大规模招聘会。因为当前“90后”高职高专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缺乏独立性,依赖性比较强,他们几乎都寄希望于学校和父母。他们缺乏人际交流和社会实践经验,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经验积累并没有多大概念,对招聘单位的用人标准并不了解,对招聘单位的岗位要求和企业文化等并不清晰,畏首畏尾,可见“90”毕业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习惯致使他们在就业求职主动性和积极性上欠缺较大。
2.3 诚信就业观念淡薄
金融危机的呼啸而来,摧垮了国内外的很多知名企业,也使世界经济一度一蹶不振,造成众多员工失业,这些都被有心的“90”后同学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同时,信任危机也蔓延到了大学校园,目前大学生群体呈现出急躁性和不稳定性,很多同学为了顺利踏上工作岗位,选择了“先就业再择业”,盲目降低择业标准,暗藏失信危机。当遇到更好的就业岗位时,很多同学虽然已经和单位签约,但为了获取更高的薪酬,在已经签订就业协议基础上依然随意违约,丝毫不顾及给用人单位带来的损失和给学校造成的不良影响。据统计,近年我院“90后”应届毕业生就业违约率就已经高达 10%~18%,这不仅扰乱了就业单位与学校的正常工作,对高校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也造成了损害,在社会上引起恶劣的反响。
3 结论
“90后”高职高专毕业生是面向社会需求培养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因其专业对口等因素,在就业竞争中有一定的优势。虽然他们的就业观大部分还是比较科学,比较理智的,但他们身上也存在着自身就业期望值过高,缺乏职业规划等问题。面对此种现象,这就要求我们理性、全面地分析高职高专大学生所处时代、思想状况和心理需求,勇于探索,以期更好地提升“90后”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鉴淞,刘严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8).
[2] 谈松华.高等教育运行机制与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J].教育发展研究,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