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作“知音”王文旺,从小木匠到文博专家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biao5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农民木匠王文旺个人筹建创办的民间古董木作博物馆“文旺阁木作博物馆”,终于在2017年7月申报成功了,博物馆的馆长王文旺望着手中由北京市民政局下达的这一纸批文,心中万千感慨!文旺自从1988年开始接触明清古董家具的修复到筹建博物馆以来,这二十多年一路走来的悲欢与辛劳,不仅见证了他在古董木作修复上日趋精湛的手艺,更见证了他作为一个传统文化传承者的工匠精神。

学习修复


  1970年出生在河北衡水武邑县的王文旺,是一位和木材有特殊渊源的农家汉子,他对各类红木材质的辨认,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全归功于他的父亲和他的木匠世家。
  小时候,当父亲摆开木工活的家伙什儿,小文旺就会蹲在旁边观看,那些从推刨里飞溅出来的刨花,在他眼中成了各类好吃的食物。推刨在木板上推动顺利的时候,会“呲溜”一个个小刨花卷,像馋人的羊肉片卷;如果遇到木结节,推刨就会在途中“吭哧”几下,出来的就会是刨花片,像一块块的形状各异的香喷喷的饼干。
  父亲常常会打断他的美好想象:“你不要老想着好吃的,你好好闻一下刨花,各种木材的气味都是不同的。”并会随手扔给他一些截下来不用的小木头块,让他拼接把玩。小文旺也会饶有兴趣的拼接着这些小木块。父亲对王文旺寄予深重的希望,祖上传下来的手艺,决不能在儿子王文旺这一代中断。
  王文旺到了少年时期,不想做木工活了,在他的意识里,木匠不算一个高尚的职业,做木工活的男孩没有啥出息。他有自己的打算,或去当兵,保家卫国;或读大学,增长见识,学有所成,报效国家。然而,冥冥之中仿佛有定数,王文旺这两个愿望都没有实现。他心不甘情不愿的回到父亲身边。
  改变从1988年开始,那年18岁的王文旺跟随同学一起来到北京。昔日的皇城,古迹景观古董玩物甚多,一下子迷住了这个乡下来的青年。在熟人介绍下,他进入了一家修复古代家具的公司,在这家公司的大仓库里,堆积着无数等待修复的明清旧家具和居家木器。
  当这些雕工精美的木器展现在眼前,王文旺除了惊叹古代工匠手艺精湛之外,还有一个愿望很强烈地在心中呐喊:我要修复这些器物。并给自己将来的道路定了一个方向:学会修复古代的木器,在恢复原貌的同时,让所有人认识和喜欢传统的木雕艺术。
  但是,在家学的那些木工活,和这些古代木器的修复雕刻相比,还是有一些差距的,王文旺果断的拜师学艺,从头开始学习木器修复和雕刻技术。这一次,他心甘情愿地拿起了木工活的工具。
  师傅是具有许多年经验的高人,特别擅长黄花梨、紫檀之类的家具修复。王文旺就从认识木材开始学起,他想起了小时候父亲常说的那句话:“各种木材的气味都是不同的,特性也是不相同的,它们需要木匠的懂得。” 王文旺不仅要了解各种木材的特性,还要了解这些古代木作的结构,就算是简单的木作器物,如果不了解它的结构,是很难下手拆解或修复的。师傅看到了他的认真和努力,常常会递给他一些简单一点的木作器件:“你拿去琢磨琢磨吧!”
  有一次,去一家单位修复一套古代大型门窗,他跟随着师傅一起上门打下手,在修复的过程中,那些美轮美奂的雕刻,使他再次倾倒。他发现所有古代的木器中,都是榫卯结构,这种榫卯结构复杂而巧妙的程度,令他惊异赞叹不止,再一次坚定了要将古代木器物依旧修旧还旧的决心。王文旺沉下心来,一心一意的专攻修复,随着修复的古代木作器物越来越多,他的技术也越来越高超,越来越得心应手。

边修边藏


  1990年,就在他干得很起劲的时候,他所在的这家公司因为经营不善要裁人,王文旺列在被裁人之中,王文旺失业了。这个行事一向目的明确,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的青年,绝不会允许自己当失业者。时间一旦宽松下来,王文旺来到以前想逛却没有时间逛的北海、颐和园,一转就是一整天。他可不是来游山玩水的,他是带着观赏古代建筑和古代家具的任务来的,这个任务是他给自己下达的,目的是了解更多的实物,给将来的修复做准备。
  有一天,王文旺在北海转悠时,发现北海团城上面有一个佛龛,佛龛上精彩的雕刻,令他感到震惊,他感叹古人的智慧,感叹工匠精湛的手艺。他拿出随身携带的纸笔,整整用了三个小时把佛龛画了下来。回去后按照比例,缩小到六十公分高,精雕细琢,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一个精美绝伦的缩小版佛龛做成了。后来有人要购买这个佛龛,他以280元的价格出手了。这是王文旺失业后赚的第一笔钱,这件事给了他极大的鼓舞,此后他接二连三地雕刻制作了起来,他的手艺,得到圈内外行家们的认可。
  到了1997年,王文旺的手上已经集聚了数额不小的资金,他考虑到以他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他成立了自己的班子,开始带徒弟,名气越来越大。一位美籍华人找到他,交给他二十几件老旧家具让他修复,并规定了时间。虽然时间紧迫,但王文旺以他精湛的技术和专业素养,提前保质保量的完成了修復工作,得到美籍华人的赞赏,不仅爽快的给出了高薪,还建立了长久的合作关系。
  接触明清古董家具木器多了,在修复过程中,王文旺发现,很多人并没有认清这些古代木制器物的价值,认为只有金银珠宝是值得收藏的,并不太认可这些木作器物。他看到那么多人,缺乏木作知识,把明清时期的珍贵木材制作的旧家具,当成烧饭的劈柴烧掉,有的扔在院中日晒雨淋,感到非常心痛,不停地从四处收购这些老旧家具和日常物器。
  他一边修家具,一边收藏,有的古家具修好了,实在喜欢的,会从主人手里把它们买下来了。赶火车,打飞的,只为抢救一件古董旧家具的事情,常常发生在他的身上。慢慢的,他手中的古董家具器物越存越多,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并喜欢明清古董家具和各类民间木作器物的使命感,更加强烈地在他心中奔腾,建一座民间木作博物馆的念头一旦种下,便在他心中生了根。
  2005年前后,王文旺不再参与商业运营,将通州区东下营村里一个不起眼大仓库,改建了一下,用来做存放收集来的木作器物,专心搞起了古家具的修复、整理、研究、展览展示的工作。   王文旺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文旺阁木作博物馆” ,直至2017年,才终于有了正式身份。
  这12年里的“申博”路,他走得并不顺畅。他说服家人,留下足够一家老小生活的费用,大规模的收购各类古董家具、驾具等等。这种只有投入,没有回报的现状,维持了好几年,原来积累的资金慢慢“坐吃山空”,最困窘的时候,连员工的工资都难发出,最后还是靠几个好哥们资助的十几万元,才解了这个急。

传承路上


  好多人都说王文旺傻,包括他的家人,但这个农家汉子不怕别人说他傻,认准目标,做自己喜欢做的,且有意义的事情,就会一直向前。他常说,自己就是一个农民,一个做木工活的,修复、管理、传承这些民间的古董家具和民居日常使用的木作器物,很适合自己的身份。
  故宫里皇家用的器物太高大上,自然会有专家教授们去管理。所以,王文旺给自己定下规矩,不收来历不明的木作物,更不收宫廷器皿,只收老百姓的居家器物。
  博物馆内,各类古董家具器物,分门别类,大的木作物如:木制车船、木制门楼;中等的如:犁耙水车、各式家具;小的如:锅碗瓢盆、尺子秤杆等等。大物件按照各自用途,摆满各个房间,一间套一间。小一点儿的物件儿挂满每一面墙,全是古时民间方方面面的生活实用器物,大多是明代、清朝、民国时期的。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这些古董木作,王文旺参加各种展览活动,搬运和租赁运输工具的费用,多数时候都是他自己掏腰包。有人对王文旺的行为不是很理解,盘玩古董木作,原本是可以很来钱的事情,可他现在基本上做成了公益活动,吃力不见得讨好,何苦来哉?
  望向自己常年推刨子而开裂的手掌虎口,常年握雕刻刀而弯曲变形的手指头,王文旺也常常深思,自己这么做,真的值得吗?答案是肯定的,想做成一件事,不吃苦,不受累,怎么能够做成?让所有人认识和喜欢传统的木雕艺术,做一个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不正是自己早期的愿望和梦想么?
  王文旺認为木作文化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经常邀请学生们来博物馆观摩学习。他告诉学生们,桌子的四个腿直接在桌面四个角下面的,叫桌子,四条腿收缩进去一些的,叫案。他拿起度量衡中的鲁班尺,指着上面的古字说,你们现在不认识这些字吧?我以后会慢慢改进,让每个人都能看懂。学生们各个兴趣盎然。一个小学生对王文旺说:“将来我长大了,也要当木匠。”王文旺笑了,他想说当木匠当然好,但是了解木匠的智慧,具备一个工匠的精神,才是自己的目的所在,让现代人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才是意义所在。
  让王文旺感到最有意思的,是一位北大的教授。这位教授对明清的木刻工艺很感兴趣,经常找王文旺请教木工活计方面的事情,对木工活计也是熟络的很,常常拿起刨子就推,握起雕刻刀就能雕上几刀。在这位教授眼中,王文旺才是一位真正的教授,是一位匠心独具的“文玩”大家。
  建造“市井文化一条街”,是王文旺的下一个目标和梦想,他深爱这些木头制作和雕刻的器具,小时候那些刨花的香气,似乎已经深深融入在他的血液里,他是这些古董木作的知音。
其他文献
院中的落叶干枯的已看不清脉络,处处都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心中卷起异样的涟漪,遂将它拾起来,将其贴在画纸上为它描摹骨骼,想重塑它的生命。  本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但不知怎的,却为其付出了超乎寻常的专注力。为了能更好的重塑它原本的形貌,我在颜料的选用上也费了好大的功夫,本想以油画的形式呈现,但由于油画颜料不易干的特点,并且需要在油画布这种特质的绘画材料上才能绘出最完美的形态,便放弃了选用油画颜料的这个
“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成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这首诗道尽甘草平生甘苦。艾草是一种野生的草本植物,素朴、无华、有香。除了端午插艾,也是先民认识最早的一味养生植物,《名医别录》里称之为“医草”、“炙草”。  孟子曾说:“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这里的“艾”,说的就是艾草,三年生的艾草能治大病。在民间,艾草被庶民百姓当成宝贝一般,艾之妙用,当真神奇,凡针药所不及之症,可用艾炙之
可以这么说,没有哪个男人不希望自己的妻子五官标致、身材窈窕,最好还拥有一双秀美的手。手掌柔软丰润,手指修长纤细,指甲圆润有光泽,皮肤白嫩细腻。用这样的一双手,每天清晨捧着自己的脸,道声“早安”;每天晚上,用这双纤细的手轻抚着自己的胸,安然入眠……   理想很丰满,然而现实总是很骨感,我却没有这样的福气。看着妻子的手,手掌瘦削、掌心凹陷,手指短小,骨节粗大,指扁平,色泽暗淡,皮肤粗糙,青筋暴露。 
深圳、广州、南京、沈阳、郑州,路过每一座城市,我像一阵无处落脚又来去匆匆的风,不羁而无力。  在年轻的时候,在追梦的路上,当漂泊成为一种日常的生活状态时,注定要与许多陌生的面孔相遇、邂逅,继而熟悉,甚至影响彼此的一段生活。但是生活多变,世事难料,不同的人生追求、奋斗目标,让离别成为一次酣畅淋漓的把酒言欢之后的“必修课”,让重逢变得奢侈,让思念化作一首别致的诗,一杯苦涩的咖啡,叫人牵挂,怀念,回味。
让我们伴随着不同年代的不同记忆,跟随着这些经典的老电影去重温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1.《流浪者》  (1954)  地区:印度  导演:拉兹·卡普尔  主演:拉兹·卡普尔  纳尔吉司·杜特  普利特维拉·卡浦尔  关键词:荒谬理论  印度上流社会中很有名望的大法官拉贡纳特信奉的是这样一种哲学:“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这种以血缘关系来判断一个人德行的谬论害了不少好人。  法官拉贡
美食,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感情体验。这里有招牌菜谱,也有轻食主义;有地方美食,还有海外佳肴,这里关于美食的点点滴滴都是一生的珍藏。让我们体验一场从味觉到视觉,从舌尖到笔尖的美妙旅程,通过感官带来的神奇,为你解语开怀,达到身心的休憩。  提高免疫力的鱼汤,怎么也要来一碗!  主料:黄骨鱼。  调料:葱、姜、枸杞、盐、白酒。  做法:  1、将黄骨鱼洗净放盘中,晾干水分;  2、蔥打结,姜切片备用;
一.  有天,树先生打电话问:今晚吃什么?  小远小姐说:韭菜和一个汤。  树先生一听,非常高兴,下班后早早的就到家了。  进门后,他看见餐桌上已经有一盘菜和一锅汤了,就催小远小姐,赶快把剩下的菜都端上来吧,我都等不及了。  没想到,小远小姐说,没有了,这就是今晚全部的菜。  树先生纳闷,说好的九菜一汤呢?  小远小姐说:是啊,韭菜炒鸡蛋,一锅汤,简称韭菜一汤。二.  自从小远小姐专职写作之后,家
据统计,我国约有1亿糖尿病患者。他们带回家采血和注射胰岛素的针头,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污染环境,还会对拾荒者、环卫工人造成误伤。有鉴于此,青年医生胡源成立“爱未来”公益机构,自费定制锐器回收盒,免费发放给糖尿病患者,鼓励他们主动将废弃针头回收。4年时间,从垃圾堆里“抢”回50万个废弃针头。职业道德催生忧患意识   80后胡源是江蘇人,2009年大学毕业后成为无锡市中医医院的一名内分泌科医生。  
安妮宝贝的小说《七月与安生》,主角叫七月,这个名字多么好听,我在那一刻就爱上了主角。我表姨家的孩子出生在五月,五姨给她起名字叫程五月。著名剧作家凌解放用笔名“二月河”,二月的河水像一股巨大的洪流,把清朝的三位大帝推上了银屏巅峰。在江南,一条街上有间咖啡馆叫“三月”。哎呀,我是那么的喜爱这些数字和月的组合啊。一月了,二月了,三月了……这是我姥姥坐在土炕上卷着纸烟的呢喃,是我爸爸看着庄稼跟母亲的唠叨,
在咖啡厅见到付薇的时候,她依然像个小女生,就和我们当年毕业离别时一样,我想这定与她现在安然无忧的生活有关。  而她也和我分享了充满坎坷与波折的爱情,有些幸福来得并不容易,就像减肥一样需要坚持。  付薇是东北人,杨毅是重庆人,在认识杨毅之前付薇是典型的乖乖女,循规蹈矩听家长的话,大学毕业按部就班的考上了公务员,有个大她几岁事业有成的男朋友谈婚论嫁,但总感觉生活缺少点什么快乐不起来,付薇喜欢的她的男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