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白山国际公共艺术创作营从2006年7月管委会负责人邀请曾成钢、孙振华、王中、殷小烽到二道白河美人松公园实地考察,到2007年6月15日美人松雕塑公园开园仪式成功举办,历时近一年时间。在此期间,我们策划小组在管委会的领导和全力支持下,担任了创作营的策划、组织、方案审查、现场施工管理等有关工作。
回顾近一年的工作历程,我们感到这是一次难得的人生体验,在长白山这样一个特殊的地方,由于管委会领导的信任,给了我们一次组织国际艺术界在这里实施公共艺术的机会,我们首先涌上心头的是感谢之情。我们感谢长白山管委会的领导,感谢长白山的社会各界和父老乡亲,特别要感谢现场工作人员、学生和工人。我们认为这次活动在艺术上固然有意义,但是对我们和参加活动的艺术家而言,更有意义的事情,是认识了长白山,认识了它的历史文化传统,认识了淳厚真诚的长白山人。这段经历将成为了我们的人生财富。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对本次创作营活动进行总结。
4、借助学院的力量,动员学生到现场协助艺术家进行创作,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让学生得到了锻炼
本次活动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东北师大美术学院雕塑系学生的参与。
5月10日,东北师大美术学院雕塑系学生助手就全部进入了现场。他们是二、三、四年级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共56人。他们不仅作为助手参加了本次创作营活动,同时,这也是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实践课。
为了解决参加创作营的艺术家可能不熟悉学生的问题,在助手选择的问题上采取了学生选择艺术家的办法。在来长白山之前,根据网上的作品资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去选择自己认为能够胜任工作的艺术家作品,事实证明,这个办法是有效的。
学生协助在场艺术家进行现场创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艺术家的劳动强度;同时学生们在与艺术家面对面的实际接触中,学到了许多课堂上所学不到的东西,增强了他们实际操作的能力。
二、 本次公共艺术创作营在艺术上的特点
1、本次公共艺术创作营出现了一批高水平的公共艺术作品
这首先当然与参与的艺术家的创作水平有关。本次创作营,集中了了一批全国最活跃和最有影响的一线雕塑家,他们大多数都是各地教学、研究机构的领导和骨干;少部分是青年新秀;还有几位国外艺术家。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教授李秀勤参加完这个活动后非常激动,她说,这是她在国内见到的最好的雕塑公园。她的评价的确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业界人士的看法。
除了参加活动艺术家的高水平,策划小组的把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稿件审定过程中,策划小组集中开会三次,对每个稿件都提出了十分具体和详尽的修改意见。许多著名艺术家的最初设计也被策划小组否定了,有的艺术家数易其稿……由于严格把关,才有作品的高质量。
2、这是一次真正倡导公共艺术概念的艺术活动
公共艺术不等于城市雕塑,其中的一个区别是它的手段更加多样化。本次活动界定为公共艺术,而不是雕塑艺术,其中原因,并不是因为公共艺术的说法更加时髦一些。
本次公共艺术创作的样式有多种,有的偏重于建筑,例如朱尚熹的《宇宙碎片计划》;有的偏重于景观小品,例如孙伟的《小小天池》;有的偏重于大地艺术,例如柳青的《红线》;有的偏重于装置艺术,例如龙翔的《人和自然》;有的偏重于雕塑,例如曾成钢的《莲说》……有了样式上的丰富性,才有整体上的可观赏性,才有与环境的协调性。
人们都知道户外艺术要强调艺术和环境的协调,但如果艺术手段是单一的,那么它与环境的协调手段势必也是单调的。在本次活动中,我们特别强调艺术的场景化。策划人之一王中教授,从景区整体效果出发,代表策划组,在征求了艺术家意见的基础上,为每个人确定了作品放置的位置。由于是经由策划人从景观的整体效果出发来考虑作品与环境协调问题的,所以创作营的作品能够最大限度地做到与环境的统一。
3、本次创作的特色还表现在突出地域特点,保护自然生态,充分利用本地材料资源
长白山完好的植物链和生态环境是它不可多得的资源,公共艺术的创作在数量上应该和它处在一个合适和均衡的比例上。
本次长白山公共艺术创作营的作品和环境是融合、浑然一体的。
对长白山公共艺术景观的营造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所以,它的作品应该体现地域文化的特色。在第一期的30多件作品中,地域特色主要是通过作品材料来体现的。
长白山资源非常丰富,就公共艺术而言,可资利用的材料有木材、木材废料、火山石、土等等。这种以本地材料为主的创作思路,不仅节省了建设经费,同时又成为了长白山公共艺术的一个特点。
材料体现观念,体现特色。我们看到,正是对本地材料的运用,许多作品的地方特点就很突出,例如殷小烽的《修复的嬷嬷人》、夏和兴的《时光隧道》、吕品昌的《木屋山门》、李秀勤的《道口》等等。他们感到这些作品与长白山的地域,与这里的环境特别协调。
本土资源利用还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共艺术介入长白山景观,并不需要以付出环境为代价,如果大量引入金属和其它材料,是对本地环境的不尊重。如果尽量采用地方材料,特别是尽量利用废弃材料,则更符合科学的发展观。
三、 本次公共艺术创作营需要总结、改进的问题
本次公共艺术创作营取得了引入瞩目的成绩,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影响会越来越深远。在总结活动成绩和特点的同时,为了将来进一步做好工作,我们也需要注意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1、与公众的互动、宣传问题
在长白山这样一个刚成立不久的行政区,尤其是二道白河这样由过去边陲小镇正在走向城市化的地方,公众的文化和艺术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远的工作。
公众不仅是艺术的受益者,更重要的,他们还应该是公共艺术的支持者和维护者。特别是作品建成后,如何维护、管理,都需要公众的配合。在这方面,我们除了加强教育,进行文化、艺术的普及工作,还需要有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2、场地、环境的问题
参加活动的艺术家普遍反映,目前作品的场地比较狭窄,作品之间有相互妨碍的现象。这主要是规划调整所致。
在策划小组对艺术家作品放置地点进行了前期规划后,该区域的规划又进行了调整,为了达到理想的视觉效果,有关部门把原来的人工湖的面积扩大,总的调整面积超过3000m2,相当于整个园区的近三分之一的面积。按照这个调整,原来在这个区域中的十几件作品,包括两件大作品和已经完工安装完成的傅中望作品全部要调出这个区域,这给原有的创作营的作品设置规划带来了影响,目前艺术家反映作品比较拥挤的问题就是由此造成的。
3、施工前期准备不足的问题
施工准备不足也是首次活动难以避免的问题。由于是刚开始做这个活动,大家对于艺术品现场创作过程不清楚,难免准备不充分。现场创作大规模开展之后,准备工作的问题就突出显现出来:人手不够、工具不足、场地紧张,以至于很多作品等工具、等料的现象十分突出,在一段时间里电源的问题都成了制约工程进度的大问题。
这个问题与策划人和艺术家在前期没有及时向组委会反映和沟通直接相关。
总之,这次活动在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历史上,应该是一次成功的尝试,目前,我们还将在理论宣传上,在画册的编撰上,继续努力,让这个成功的活动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我们也希望得到管委会和社会各界的批评指导,以便使我们在将来的工作中,发扬成绩避免犯同类的错误,把工作做得更好。
(孙振华 中国长白山国际公共艺术创作营策划小组成员)
回顾近一年的工作历程,我们感到这是一次难得的人生体验,在长白山这样一个特殊的地方,由于管委会领导的信任,给了我们一次组织国际艺术界在这里实施公共艺术的机会,我们首先涌上心头的是感谢之情。我们感谢长白山管委会的领导,感谢长白山的社会各界和父老乡亲,特别要感谢现场工作人员、学生和工人。我们认为这次活动在艺术上固然有意义,但是对我们和参加活动的艺术家而言,更有意义的事情,是认识了长白山,认识了它的历史文化传统,认识了淳厚真诚的长白山人。这段经历将成为了我们的人生财富。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对本次创作营活动进行总结。

4、借助学院的力量,动员学生到现场协助艺术家进行创作,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让学生得到了锻炼
本次活动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东北师大美术学院雕塑系学生的参与。
5月10日,东北师大美术学院雕塑系学生助手就全部进入了现场。他们是二、三、四年级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共56人。他们不仅作为助手参加了本次创作营活动,同时,这也是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实践课。
为了解决参加创作营的艺术家可能不熟悉学生的问题,在助手选择的问题上采取了学生选择艺术家的办法。在来长白山之前,根据网上的作品资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去选择自己认为能够胜任工作的艺术家作品,事实证明,这个办法是有效的。
学生协助在场艺术家进行现场创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艺术家的劳动强度;同时学生们在与艺术家面对面的实际接触中,学到了许多课堂上所学不到的东西,增强了他们实际操作的能力。
二、 本次公共艺术创作营在艺术上的特点
1、本次公共艺术创作营出现了一批高水平的公共艺术作品
这首先当然与参与的艺术家的创作水平有关。本次创作营,集中了了一批全国最活跃和最有影响的一线雕塑家,他们大多数都是各地教学、研究机构的领导和骨干;少部分是青年新秀;还有几位国外艺术家。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教授李秀勤参加完这个活动后非常激动,她说,这是她在国内见到的最好的雕塑公园。她的评价的确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业界人士的看法。

除了参加活动艺术家的高水平,策划小组的把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稿件审定过程中,策划小组集中开会三次,对每个稿件都提出了十分具体和详尽的修改意见。许多著名艺术家的最初设计也被策划小组否定了,有的艺术家数易其稿……由于严格把关,才有作品的高质量。
2、这是一次真正倡导公共艺术概念的艺术活动
公共艺术不等于城市雕塑,其中的一个区别是它的手段更加多样化。本次活动界定为公共艺术,而不是雕塑艺术,其中原因,并不是因为公共艺术的说法更加时髦一些。
本次公共艺术创作的样式有多种,有的偏重于建筑,例如朱尚熹的《宇宙碎片计划》;有的偏重于景观小品,例如孙伟的《小小天池》;有的偏重于大地艺术,例如柳青的《红线》;有的偏重于装置艺术,例如龙翔的《人和自然》;有的偏重于雕塑,例如曾成钢的《莲说》……有了样式上的丰富性,才有整体上的可观赏性,才有与环境的协调性。
人们都知道户外艺术要强调艺术和环境的协调,但如果艺术手段是单一的,那么它与环境的协调手段势必也是单调的。在本次活动中,我们特别强调艺术的场景化。策划人之一王中教授,从景区整体效果出发,代表策划组,在征求了艺术家意见的基础上,为每个人确定了作品放置的位置。由于是经由策划人从景观的整体效果出发来考虑作品与环境协调问题的,所以创作营的作品能够最大限度地做到与环境的统一。
3、本次创作的特色还表现在突出地域特点,保护自然生态,充分利用本地材料资源
长白山完好的植物链和生态环境是它不可多得的资源,公共艺术的创作在数量上应该和它处在一个合适和均衡的比例上。
本次长白山公共艺术创作营的作品和环境是融合、浑然一体的。
对长白山公共艺术景观的营造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所以,它的作品应该体现地域文化的特色。在第一期的30多件作品中,地域特色主要是通过作品材料来体现的。
长白山资源非常丰富,就公共艺术而言,可资利用的材料有木材、木材废料、火山石、土等等。这种以本地材料为主的创作思路,不仅节省了建设经费,同时又成为了长白山公共艺术的一个特点。
材料体现观念,体现特色。我们看到,正是对本地材料的运用,许多作品的地方特点就很突出,例如殷小烽的《修复的嬷嬷人》、夏和兴的《时光隧道》、吕品昌的《木屋山门》、李秀勤的《道口》等等。他们感到这些作品与长白山的地域,与这里的环境特别协调。

本土资源利用还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共艺术介入长白山景观,并不需要以付出环境为代价,如果大量引入金属和其它材料,是对本地环境的不尊重。如果尽量采用地方材料,特别是尽量利用废弃材料,则更符合科学的发展观。
三、 本次公共艺术创作营需要总结、改进的问题
本次公共艺术创作营取得了引入瞩目的成绩,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影响会越来越深远。在总结活动成绩和特点的同时,为了将来进一步做好工作,我们也需要注意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1、与公众的互动、宣传问题
在长白山这样一个刚成立不久的行政区,尤其是二道白河这样由过去边陲小镇正在走向城市化的地方,公众的文化和艺术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远的工作。
公众不仅是艺术的受益者,更重要的,他们还应该是公共艺术的支持者和维护者。特别是作品建成后,如何维护、管理,都需要公众的配合。在这方面,我们除了加强教育,进行文化、艺术的普及工作,还需要有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2、场地、环境的问题
参加活动的艺术家普遍反映,目前作品的场地比较狭窄,作品之间有相互妨碍的现象。这主要是规划调整所致。
在策划小组对艺术家作品放置地点进行了前期规划后,该区域的规划又进行了调整,为了达到理想的视觉效果,有关部门把原来的人工湖的面积扩大,总的调整面积超过3000m2,相当于整个园区的近三分之一的面积。按照这个调整,原来在这个区域中的十几件作品,包括两件大作品和已经完工安装完成的傅中望作品全部要调出这个区域,这给原有的创作营的作品设置规划带来了影响,目前艺术家反映作品比较拥挤的问题就是由此造成的。
3、施工前期准备不足的问题
施工准备不足也是首次活动难以避免的问题。由于是刚开始做这个活动,大家对于艺术品现场创作过程不清楚,难免准备不充分。现场创作大规模开展之后,准备工作的问题就突出显现出来:人手不够、工具不足、场地紧张,以至于很多作品等工具、等料的现象十分突出,在一段时间里电源的问题都成了制约工程进度的大问题。
这个问题与策划人和艺术家在前期没有及时向组委会反映和沟通直接相关。
总之,这次活动在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历史上,应该是一次成功的尝试,目前,我们还将在理论宣传上,在画册的编撰上,继续努力,让这个成功的活动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我们也希望得到管委会和社会各界的批评指导,以便使我们在将来的工作中,发扬成绩避免犯同类的错误,把工作做得更好。
(孙振华 中国长白山国际公共艺术创作营策划小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