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手风琴艺术的民族化研究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本文立足于手风琴艺术,首先从手风琴艺术民族化的重要性入手,探索手风琴艺术民族化的有利条件,以手风琴艺术民族化的有效途径为主要内容,针对风琴艺术在我国边缘化的现状,提出当代中国手风琴艺术民族化的建议。
  【关键词】手风琴艺术;民族化;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手风琴属于活簧类乐器,它的创造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乐器“笙”,经过欧洲艺术家的发明创造以及改进,成为俄罗斯著名的民间乐器。作为一件现代西洋乐器,它只有不到两百年的发展历史。因其音量宏大、音色丰富、易携带等特性成为世界上最为普及的乐器之一。手风琴艺术自上世纪初期传入我国之后,受到了普遍地接受和广泛地认同。但是,当前我国手风琴艺术却没有取得进一步的繁荣发展,手风琴艺术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危机,正确地认识多元背景下我国手风琴音乐艺术发展所面临的危机,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手风琴音乐艺术的发展路径,对于我国手风琴艺术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手风琴艺术民族化的重要性
  (一)丰富我国音乐文化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中西音乐文化的融合不仅仅只是音乐元素的简单叠加,而是中西方音乐文化的深入互动。乐曲《天女散花》的作者李遇秋表示:“手风琴虽是舶来品,但只有结合本民族的器乐作品,手风琴才能拥有更大的空间。”[1]从本质来说,手风琴艺术是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作为一种起源于西方大陆的乐器,西方文化精神时刻洋溢在其创作和演绎的过程中。所以,手风琴艺术的民族化对于丰富我国音乐文化有着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
  (二)满足大众审美需要
  艺术的突出作用就是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手风琴艺术毕竟是一种现代西洋乐器,其中蕴含着深厚的西方文化,其中某些作品因其复杂、晦涩的西方音乐语汇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让长期接受传统中国音乐教育的群众难以接受,难以取得中国大众的共鸣。所以,为了进一步满足中国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进行中国手风琴艺术的民族化。只有在思想上深刻体现民族特点,内容丰富多彩的优秀艺术作品才能在手风琴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唤起受众切身的体会,赢得受众的喜爱,使其得到美的领悟,达到满足大众审美需要的要求。
  (三)弘扬我国民族音樂
  对我国手风琴艺术进行民族化研究,对于弘扬我国民族音乐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当今我国群众普遍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民族乐器是“下里巴人”,难等大雅之堂,只有西洋乐器才是真正的“阳春白雪”。所以造成当今我国民族音乐艺术市场低迷的尴尬现状。例如在《天女散花》一曲中, 作曲家李遇秋先生在多处借鉴了琵琶、古筝等我国民间乐器的独特音色和演奏技法, 利用手风琴卓越的模仿功能,将民族乐器的音色与手风琴技巧巧妙融合, 把民族乐器的音乐效果模仿得惟妙惟肖,同时也将乐曲丰富多样的音色变化展示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示了一种缥缈又富于动态的意境。这种中西方音乐的互动,碰撞出了激烈的艺术火花。
  二、手风琴艺术民族化的有利条件
  (一)广泛的群众基础
  手风琴在 20 世纪初期传入到我国,通过民间的互动传播得到大众的接受和喜爱。新中国成立后,手风琴艺术因其易携带等特性,红极一时。“文革”时期手风琴艺术受到狂热的推崇,被称为全民接受度最高的乐器。所以手风琴艺术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尤其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及改革开放后手风琴艺术在中国的广泛广播,使其拥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二)变革性强
  手风琴艺术是当今世界最年轻的一种艺术样式,无论在创作还是演奏等方面均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针对其变革性强的特点,可以结合本民族的文化、音乐等因素,充分发挥手风琴艺术的独特魅力,展现出一种全新的中国手风琴艺术,以此在世界手风琴艺术中占得先机。
  四、手风琴艺术民族化的有效途径
  (一)理论的民族化
  我国音乐教育思想深受西方文化影响,这是由于我国音乐教育理论长期以来主要是对西方音乐教育理论的简单翻译及模板套用,缺乏自身的经验总结和创新的理论指导。同时,当前中国教育市场上有关于手风琴艺术的研究成果相对短缺,大部分对于手风琴艺术的研究,都是乐理知识或者是乐曲集等普通教材,对于手风琴的研究主要是对其构造尤其是对手风琴风箱的研究,权威专著凤毛麟角。
  (二)创作的民族化
  “手风琴发展到今天,最为缺乏的不是世界级的演奏家而是缺少世界级的中国作品。”[2]所以,当前中国手风琴艺术民族化发展的核心就是创作的民族化。迄今为止,我国手风琴艺术创作的民族化表现为改编式乐曲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其中有改编自少数民族乐曲的手风琴乐曲《傣家欢庆泼水节》等;有根据电影主题曲改编的手风琴乐曲《快乐的女战士》(电影《红色娘子军》主题曲)等;根据我国民间曲调改编的手风琴乐曲《走西口》(陕西民歌)等等。这些改编或原创乐曲都为手风琴艺术创作的民族化起到了积极的探索作用。但是手风琴原创性乐曲的发展却不容乐观。原创性乐曲类型单一、内容贫乏。可见,增强我国手风琴艺术的创作的民族化是当前我国手风琴艺术民族化发展的题中之意。
  (三)演奏的民族化
  手风琴作为一种可以模仿和展现不同音色的乐器,为我国手风琴艺术演奏的民族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我国民族民间乐器丰富多样,音色特点各有千秋。手风琴艺术在中国的民族化可以借鉴民族乐器的音色与演奏技巧,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手风琴艺术体系。例如王域平创作的《又是一个丰收年》,乐曲节奏欢快,采用并模仿了锣鼓的打击节奏,通过对切分节奏的运用形成了一套锣鼓点。这种多用于北方庆典的乐器,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在丰收中欢歌起舞的热烈场面和手舞足蹈的欢乐心情。
  手风琴艺术作为一种别具特色的艺术样式。本身就是多元文化的产物,它的创造灵感源于中国,经欧洲音乐家创造和改进,最终成为俄罗斯的民间乐器。整个过程中充斥着文化的交流、融合和碰撞乃至创新。手风琴已然不仅仅只是一件乐器,而是多元文化的凝聚;传递的不单单只是一种艺术审美,更多的是多元的社会审美文化。所以,针对于手风琴艺术在我国当前遇冷的尴尬局面,为了使我国手风琴艺术能够真正实现手风琴艺术的民族化,也只有通过理论的民族化、创作的民族化、演奏的民族化等有效途径,才能使手风琴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维度更加立体和多元。
  参考文献
  [1]李聪.中国手风琴的多元发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王朝刚.多元分流和谐共处[J].人民音乐,2006(10):30
  作者简介:卫玮(1991—),女,汉,山西长治,硕士研究生,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所,研究方向:艺术。
其他文献
今天是高一(16)班期中考后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下课铃刚响,电脑教室门口已经挤满了一群学生,还没等我宣布进教室,就有好些学生已经当着我的面闪了进去,直冲最后一排。我一看,一些已抢占到“有利地形”的学生迫不及待地下载《梦幻西游》客户端,专心致志地玩起来。另一部分学生就围在电脑屏幕旁津津有味地看着,在屏幕上指指点点。教室里乱哄哄的,玩游戏的学生从最初寥寥可数的二三个,扩大到十几个,完全忽视了教师的存在
有线电视传输网络从以前的电缆网络到现在的光纤网络,光纤传输以其频带宽、损耗低、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在干线以及一些支干线上取代了电缆传输,一线技术人员掌握光纤传输的原理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诞生,给人类带来了一种崭新的文明,给社会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教育也不例外,学校教育及管理尤为首当其冲。信息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社会各阶层和各行业的生活、学习、工作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学校管理更加走向信息化、数字化和标准化。  从一台最简单的PC机开始,到如今的局域网、校园网、广域网等等,这些硬件设备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学校
论述有线电视数字信号髑流的形成以及TS流的结构,并对数字信号的复用和解复用的原理和过程进行了分析,解析MPEG-2的PSI以及DVB—C系统的SI相关要点。
问题是思维的逻辑起点。人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学习过程尤其如此。中国古代的学习哲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正是对问题与学习相互关系的精辟论述。教育心理学揭示,学生的认识力和感悟力正是在启思的过程中得以养成和提高的。  信息技术课开设至今,教师们已逐渐转变教学观念,开始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尝试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其中就包括问题教学法。教师期望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寻求解决之道,从而有
1广西广电“省干”SDH网络管理系统现状广西广电网络公司依托10G和2.5G两个不同容量的两纤双向共享复用段保护网,建立了一条贯通全区89个市、县城域网络的信息高速路,承载着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