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愧怍”之情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200902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王》是杨绛先生所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被选入统编版初中语文课本。“愧怍”作为文本的“道德之眼”,解读这一情感是教学中实现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以此为出发点探究“愧怍”中的道德呼唤。希望能为各位学者和教师提供解读《老王》的新思路。
   一、“老王”卑微群体的缩影
   文本开篇“我常坐老王的三轮”,即交代了老王三轮车夫的身份以及“我”们之间的雇佣关系。随着机动时代的到来,人力车夫早已被取代,他们的身影不再穿梭于大街小巷,而仅停留于文学作品入木三分的刻画中。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便向读者介绍了三种人力车夫:一种是年轻力壮,腿脚伶俐的;一种年纪稍大,但人与车都相当漂亮的;最后一种则是年纪在四十以上二十以下,拉破烂的车只够维持自身嚼谷的。[1]老王则属于第三种车夫的行列,他常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在北京将三轮车组织起来时,他慢了一步便没能进入队伍中,又因外形条件不好长了一只“田螺眼”不受顾客待见,单单靠一辆破三轮车勉强活命。再者,当“我”指着几间塌败的小屋,问起那是不是他的家时,他也没能回答“是”或“不是”,只说“住那儿多年了”,或因为他孤苦伶仃对“家”并无概念。
   “卑微”二字犹如封印烙在老王的脊背上,显现在读者眼前的他仿佛时刻都伛着身子。然而老王枯瘦、佝偻的身体里却有着一颗充盈、高洁的内心。“我”与老王主要来往的三件事:送冰、送医、送鸡蛋和香油,都体现了老王卑微而不低下的为人。他并不因为“我”是容易说话的主顾,便因此怠慢,也不为“我”与默存被置于批判的风口浪尖而相疏离,反倒更加关心“我”们于特殊时期生活用度有所短缺,拒绝收取出车费用,更甚在他临终前也挣扎着送来珍贵的香油、鸡蛋……老王作为车夫永远是弯腰使力的,而作为朋友他始终与“我”们并肩。
   人力车夫的职业形象在时代变迁中消失了,而“老王”这一人物形象却凝结了社会低层人物的诸多特征,他们身份卑微而不低下,身处低层却始终坚守做人的良知,老王俨然成为了这一群体的缩影。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对这一人物进行解读,认识老王的同时,引导其发现身边的“老王”,或许他是國难时刻,四次捐出自己乞讨所得的残疾乞丐,又或是烈日当头,倒翻八吨垃圾为学子找回不慎遗失的录取通知书的环卫工人……这一群体生活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几乎不被关注,但他们身上炽热的真诚与善良是我们不应该忽视的。通过鉴赏文本中的老王,从而认识身边的“老王”是实现语文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二、“幸运的人”与“不幸者”的比对
   《老王》写于1984年,于文末“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此处“幸运的人”与“不幸者”自然对应的是“我”和“老王”。文章所写的是“文革”期间“我”与老王交往的事件,此阶段“我”算得上是幸运的人吗?在那个动乱的时期,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被批判为“牛鬼蛇神”,同时自己的女儿也被迫与他们“划清界限”。[2]显然,如果说幸运与不幸是比对出来的,纵向来看,较于“文革”之前安定的生活,此时的“我”是不幸的,但由横向比对,“我”较老王而言的确又可算幸运的人。
   语文教学名师黄厚江老师曾在教学反思中谈到“写人的现代散文不能或者说主要不能关注作品中所写的人物,而应该更多地关注藏在字里行间的那个‘我’”。[3]“我”与老王相比是幸运的,于文本创作时期,“文革”十年浩劫早已结束,生活又重新步入正轨,然而老王却孤苦离世,就算在动乱时期,“我”也幸能与默存相互扶持,有所依靠,但老王始终都是伶仃一人。然而,二者的幸运与不幸并非愧怍的主要原因,究其根本还在于“我”与老王之间不仅在生活地位上存在不平等,更甚于双方情感收支的不对等。
   毋庸置疑,“我”关心并且尊重老王,时常照顾他的生意,怜悯他患有夜盲症,送他鱼肝油进行调理。“我”付出了善意,但较于老王的付出而言却是远不相及的。他在临终前仍牵挂“我”们,送来的大包鸡蛋和香油,想来老王给杨绛先生送香油、鸡蛋其实是无理由的,站在被雇者或者是朋友的立场,老王当时已经病重,是不应该做出送东西这个举动的。但当“我”们把老王代入“家人”这个角色时一切就说得通了,鸡蛋和香油在当时是珍贵物品,老王以家人的身份前来送东西,想要在行将就木之前把这些好东西留给自己的家人——“杨绛先生一家”。然而,“我”拿钱的举措立马划清了“我”们之间冰冷的雇佣、买卖关系。“我”作为幸运的人,在物质上所给老王的不过是自身盈余,老王作为不幸者馈赠给“我”们的却是积攒下的最珍贵的物资,在精神上他把“我”们当作家人,而“我”却辜负他的真情实感,甚至“拿钱去侮辱他”。在幸运的人与不幸者的比对中,亏欠愈加明显,愧怍之情则犹为强烈。
   三、“愧怍”中人性的呼唤
   《老王》作为回忆性散文,文本不仅意图突出老王作为社会底层的人物形象,更是强烈抒发了“我”的个人情感,叙述了多年后回想起辜负了老王的真诚与善良的愧怍之情。老王的离世留下了不可弥补的遗憾,然而于当下社会“老王”依旧存在,我们的社会关系还有变得更好的机会。因此,《老王》既是作者愧怍之情的自述,也可看作是其对社会关系日趋进益的期盼,进而对于人性的高声呼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文本审美鉴赏能力,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也是每个学生作为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完成。
   (一)赞赏人性的善良与真诚
   赞赏老王善良、真诚的品质是文本中最为浅显的感情色彩,此外文中所出场的人物也多彰显这一良好的人格品质,包括送鱼肝油给老王的“我”的女儿,或者是自愿降格为“货”照顾老王生意的老先生,而“我”对老王深感愧怍也同样是出于自身的善良与慈悲,才能站在老王的角度审视到自己的不足。现今,人与人的距离拉大,信任感逐渐缺失,然而可想当人心封锁时,真诚可作打开心扉的钥匙,如若生命遭遇冷漠,善良又可化为破冰的暖流。赞赏善良与真诚,树立人性标杆,众人翘首以盼的理想社会终会到来。
   (二)倡导平等观念
   社会阶级以个人能力、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等因素进行了底层、中层、上层阶级的划分。不过阶级间各人是平等的,各人境遇的不同,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区别。愧怍中杨绛先生醒悟,幸运的人面对不幸者不可居高临下,给予他们的更应该是平视的尊重与关心。当老王形容枯槁的出现在门外时,“我”看着他像一具干尸,因为害怕连请他进来喝口水都不曾,事后则难以心安。趋利避害,自我保护是人之常情,老王将“我”们视为亲朋,然而“我”却没能从心里接纳他,从而感到不适与害怕,才是愧怍所在。有平等意识,才会有平等对话,杨绛先生讲求物质上的“平等”,反而忽视了精神上的“亏欠”,因此人人平等的意识应根植于心,而非浅浮于面。
   (三)宣扬社会人道主义精神
   多数执教者都将此处的“愧怍”解读为由于“我”与老王的交往过程中,付出的不对等而造成的,并就此止步。笔者认为,除了这一主要原因外,还有另一层含义则是杨绛先生为自己的力不从心而心生愧怍,将这种感情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思量,杨绛先生一家身陷于被批判的泥潭,即使有心,恐怕也无暇顾及老王,再者,老王的不幸更有杨绛先生不可把控的社会因素。纵然,现处和谐社会,面对生活在底层没有社会保障的群体,我们凭借一己之力也难以使其摆脱生活的困境。所以在杨绛先生的遗憾与愧怍中,我们还应呼唤更多的社会力量以人道主义精神关怀不幸者,给予他们关怀与尊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其在社会中找到存在感、收获感与幸福感,以期“天下寒士俱欢颜”!
   杨绛先生敢于用文字揭露自己的忏悔与不足,是《老王》成为语文课上被反复演绎的经典的魅力所在。至今这一愧怍之情仍为读者留下了深刻思考的空间,我们可在先生的愧怍中反观车夫老王以及普天下“老王”身上所闪耀的人性之美,还可在愧怍中读出更深的意味与期盼——关怀、尊重与平等的并重,于其中我们构建起个人精神的大厦,方能促进全社会的和谐。
   注释:
   [1]老舍.骆驼祥子[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04):1-3.
   [2]杨绛.我们仨[M].三联书店,2014(10):142-143.
   [3]黄厚江.《老王》教学实录及反思[J].语文教学通讯,2012(09):24.
其他文献
自南朝时萧统《文选》开选“赋”(或称“选赋”)之风,历代赋选继出不穷,至明清两代尤盛,然皆属古典选赋范畴;迨至上世纪瞿蜕园编《汉魏六朝赋选》,始以新批评观选赋,开启现代“赋选”之路径。数十年间,继起而编赋选者不下数十种,其中篇幅最为宏大的是毕万忱等先生历时8年(1990—1998)编纂出版的四卷本《中国历代赋选》,书中选古代赋家126人,赋作197篇,计180万字。迈进21世纪,赋学研究又有了长足
步入晚年,逛书店成为一大乐趣;每有好书,则如获至宝,乐不可支。看到书架上的《开卷有疑》,顿时眼前一亮。因为几年前我曾经发表过“开卷未必有益”的短文,估计该书也是对“开卷有益”这句名言从另一角度的挑战。再看作者:杨奎松,是近年来颇多学术成果、经常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的学者。就凭这两条,当即购买,读后深感受益匪浅、收获良多。  该书是作者有关中国近现代史上诸多敏感问题的读书笔记,也是过去所发表有关文章的集
连环画因为是“文革”中硕果仅存的一种通俗文本形式,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它就天然地具有着记录时代风貌的特殊功能;又因为连环画得以一枝独秀地兴盛的时期大多在“文革”及其前后相当一段时间里的荒唐时代,其风貌之扭曲在今天看来也就难免滑稽的成分。那些当年突飞猛进、正气冲天、昂扬奋发、信誓旦旦式的描述和刻画,今天常常不期然地就成了具有反讽效果的笑话。不过有些东西却让人笑不起来:那些明显具有欺骗性的连环画宣传故事
钱学森去世后,他当面向温家宝提出的意见——“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引起舆论的热议。有人称之为“钱学森问题”。这里面实际上包含一系列的疑问,诸如:中国大学现状如何?问题出在哪里?大学教育有没有更好的模式?中国人有没有能力把大学办好?等等。当然,不只是钱学森有这样
1979年2月14日,臧克家就姚雪垠批判自己的诗集《忆向阳》,给时任中宣部顾问的周扬写信,要求他关注这一情况。《忆向阳》是1978年3月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忆向阳”之定名,是因为诗写的是臧克家在湖北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三年劳动的感受。诗集出版后得到好评,稍后就是姚雪垠给予不留情面的批判。这一过程本身,折射出“文革”后政治转型期间文坛的一个重要现象。现将这封未曾公开发表的信转录于下,并结合相
丁冠之,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山东大学资深教授。生前系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顾问、中国儒学年鉴社特约编审、中国实学会副会长、山东周易研究会永远名誉会长、尼山圣源书院执行院长、《文史哲》前主编。2010年3月8日因病去世,享年78岁。    哲人谢世 天人同悲    2010年3月8日晚7点左右,我正在吃饭,忽接到陈炎校长的电话,告诉我丁冠之先生情况不好。我立即放下筷子,由太太驾车,与陈校长一起赶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研究以未能形成自己独立的学术理论为憾。在百余年来的中西文化碰撞中,整个西方学科的研究范式逐渐成为近代以来中国学者的研究视角。不可否认,这一进程在相当程度上给中国传统说教式的学术注入了新的元素,并促成中国学者的研究由应然向实然转化。但是,在日益程式化的研究中,学者们理解和解释出来的中国社会、文化、历史及人的心理和行为却越来越模糊,越来越不符合“常识”。西方学科研究范式对中国人和中国
问:请问台湾地区有关朱子学研究的特色及局限是什么?  答:台湾地区的儒学其实可以将之理解成“朱子学”(闽学)的余绪。从明郑以来,如沈光文、陈永华都可以视为朱子学进一步的发展,清代的官学亦是朱子学,大体也是承这余绪来的。但这多属于教化层,而不及于理论的建构层,对朱子学的反省亦有所不足。日据时代亦然。台湾这方面的建树主要在1949年以后,最有成绩的应该是牟宗三先生、钱穆先生、唐君毅先生等人。  钱先生
风水,亦称堪舆,在中国流传久矣。近年来,风水之术在国内颇为盛行。我对堪舆之术,一窍不通。然对晚清北京之风水热,与皇家风水大师英年,略知一二,兹述于下,供方家参酌。    晚清京师风水热    晚清京师风水热,首先与朝廷的提倡有很大关系。皇家无论是在紫禁城内兴修殿堂,或是在郊外为帝王寻觅“万年吉地”,都是堪舆先行。即使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离不开风水先生。  咸丰皇帝仅有一子,乃慈禧所生。当时慈禧
艾思奇简介    艾思奇(1910-1966)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革命家。1910年他生于云南腾冲,1925年考入云南省立一中,接触马克思主义并与聂耳结为好友。早年留学日本,193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任上海《读书杂志》编辑。1937年到延安,担任过抗日军政大学主任教员和《解放日报》副总编辑等职。新中国建立后,他担任过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