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交互运动训练的神经反馈方法及康复应用

来源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e041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动功能是人类存活、劳动及对外交流的必备功能,但常因疾病或意外而受损甚至丧失.脑卒中即是运动功能损伤的疾患典型,已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成年人第一致残疾病.而传统康复训练难以诱导患者主动操控肢体的皮层·肌肉耦合,尤缺镜像神经元与神经可塑机制配合,导致康复效果受限.近年来,采用基于脑-机接口(BCI)等新兴人机交互技术的运动神经反馈训练(NFT)新方法,能使患者中枢神经信息量化可视与肢体运动真实可感,促进整体神经传导通路与运动功能全面按意愿主动修复与重建.通过综述脑-机交互运动训练的神经反馈基本原理,结合目前基于视觉、听觉、触觉、多感官融合的反馈训练方法以及临床应用,展望未来脑-机交互训练在多感官协调方面,调动患者自身能动性与外在辅助功能相结合的闭环可控、可调训练模式的发展.
其他文献
导尿管插管及留置会引起患者的不适和疼痛,并可能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而临床上现有的解决方案只能短时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为此,开发了一种能够简单方便地在导管表面形成局部麻醉药长效释放涂层的技术,以实现留置导尿管麻醉效果的长效化.将聚乙烯醇、泊洛沙姆407、利多卡因共混后作为成膜液,在导尿管表面成膜(LID-P407-PVA),适当条件下获得的缓释药膜表面平整、厚度适宜、润湿性良好.体外释放结果表明,LID-P407-PVA在水中能持续释放利多卡因长达48 h.用热刺激致小鼠疼痛模型(n≥5)评价LID-P40
高血压脑出血(HICH)治疗过程中发生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较为罕见.作者回顾性分析和总结了1例HICH治疗过程中出现CVST病例,提示临床医师HICH治疗过程中患者不明原因的意识障碍加重,需警惕CVST.HICH治疗过程中,甘露醇和止血药物使用不当可能是发生CVST的病因,抗凝治疗可作为有效治疗方案.
支架置入术是目前治疗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常用治疗方法之一,但支架内再狭窄(ISR)是术后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其形成机制复杂,影响因素众多,需要神经介入医师综合评估支架术后ISR的发生风险.该文就ISR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临床治疗等进行综述,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