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性研究

来源 :大学·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共政策是政府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的重要辅助手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践行有着促进作用。然而,当前在公共政策的目标制定和执行方面存在着的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公共政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归根结底,主要是因为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价值偏离,并且在制定过程中过于强调经济建设以及监管考核体系。基于此,应当构建完善的公共政策体系和评估机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得到良好的践行和引导,明确公共政策执行的具体路径以及监督体系,使其作用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关键词:公共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1-0034-02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建设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公共行政学与人工智能的跨学科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020 11903820248);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资金建设项目“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行政学课程群教学模式优化研究———基于‘三位一体’教学共同体的构建”(项目编号:02011803820042)。
  公共政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引导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其践行和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发挥。本文在深入分析公共政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作用的基础之上,希望进一步发挥公共政策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正能量。
  一、公共政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作用的具体表现
  (一)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以及科学化
  在我国综合改革的关键背景之下,公共政策的制定是否民主化和科学化尤为重要,需要使每位公民都能够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当中,并表达主张和建议,最终在理性的讨论与协商之中,制定出大家都能够接受的决策[1]。这也充分印证了,每一项公共政策都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社会的繁荣与民生福祉作为终极目标。
  (二)公共政策对文明和谐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公共政策具有强大的社会均衡稳定功能,能化解不同群体之间产生的不同利益矛盾,从而有效地维护社会的安定及秩序。在矛盾与冲突产生时,文明和谐的价值就显得十分重要。公共政策需要以文明和谐的价值观有效协调人们的利益冲突。例如国家实施的社会最低保障以及精準扶贫等措施,都把社会资源倾向于弱势群体,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的问题,协调了社会的矛盾。
  (三)公共政策所具有的利益分配功能,引导着自由平等的社会价值观
  公众自由平等观念的树立,需要借助公共政策的利益分配功能。例如,由于农村资源大多流入城市,国家颁布了关于乡村振兴方面的一系列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城乡之间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
  (四)公共政策所具备的调控功能,引导着公正法治的价值观
  公共政策所具备的调控功能,主要是指政府利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社会公共事务当中所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问题进行合理调节控制的过程[2]。公平公正是社会制度存在的价值,而公共政策也是维护社会公正法制的有效措施,能使社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维护社会的稳定。
  (五)公共政策所具备的规范导向功能,引导着爱国敬业的价值观
  爱国和敬业都是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宝贵精神资源,如何将爱国敬业的价值观发挥到极致,需要充分借助公共政策强大的规范引导功能。例如国家为了鼓励自主创业,在金融以及税收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就充分发挥出了规范导向作用,使人民能够爱岗敬业、热爱国家。
  二、公共政策在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公共政策目标设定存在问题。公平价值是公共政策在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所倡导的首要观念,其要求在价值观的引导过程中,必须兼顾个人以及集体和国家几个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并平衡各个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3]。但是我国的公共政策在政策目标设定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使公平价值观难以得到良好的引导。
  公共政策执行存在问题。一部分政策执行者为了确保自身的利益不受损害,在公共政策当中添加了符合自身利益的条款,而这些条款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公共政策,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另外,政策执行和制定“走过场”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地方政府应该严格按照上级政府的公共政策执行,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严肃性,提升公共政策的权威性。
  三、公共政策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措施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
  首先应当规范公共政策的具体流程,提升其合法性。公共政策程序对公共政策活动来说十分重要,能够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有效地减少利益冲突。所以在制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共政策时,应当尽量避免公共政策成为少数人获利的工具,避免资源的浪费,保障地方财政能得到合理的分配和利用。一般来说,需要通过以下流程才能够对公共政策进行良好的引导:寻找公共政策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寻求公共政策的具体诉求;合理地选择公共政策;进行决策、公示等,这些都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不可少的环节。
  其次,应当提升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者的整体素养,增强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不断解决取向偏差问题,提高政治修养以及政策水平,最大程度满足公众的实际需求。
  最后应当不断优化公共政策的具体内容,可利用头脑风暴法使公共政策的内容更加科学合理。头脑风暴法结合了大多数人的实际需求以及个人智慧,对公共政策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建设公共政策评估机制
  公共政策评估机制能科学有效的评估公共政策的具体内容,对公共政策的优劣势进行综合性的评述,分析其可行之处,其存在的意义主要是推进正确决策的执行。另外,相关部门应当不断优化公共政策的评估过程,使其更加全面化、系统化。我国的公共政策评估相关理论体系尚不健全,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应当进行适度优化。   (三)完善公共政策执行路径
  具备有效的执行路径,才能发挥公共政策的引导作用。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建立高效的公共政策传播机制,加强公共政策主体以及政策主体和政策对象之间信息的交流。在执行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可借助不同的媒体渠道对公共政策的内容进行全方位宣传,提升群众的认知度和理解,并协调各方之间的关系[4];另外对公共政策的物质及组织应做好充足准备,公共政策执行时的必要资源对于执行路径的完善实施是十分重要的,能够增强公共政策的执行能力,协调好各方利益,需做好预算编制并上报审批,做好组织以及物质方面的准备;最后应完善积极向上的公共政策执行文化,文化作为一种无形动力,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使公共政策的内容和观念深入人心,从而增强民众的公共政策认同感。
  (四)健全公共政策监督考核机制
  公共政策在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得到强有力的监督和管控,避免出现决策和执行失误的问题,如此一来,才能真正发挥公共政策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作用。首先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公共政策的监督以及控制机制,对执行过程中的所有要素进行全过程监控,并及时纠正相关的偏差問题[5]。公共政策执行中的监督内容主要包括:执行要素、执行环节、执行结果等。其次,政府应当重视舆论对公共政策的监督和调控作用,新闻媒体是舆论监督的主体部分,对政府的决策主体以及决策内容有着强有力的监督作用,媒体的宣传也使得公共政策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监督。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政府部门应当加强舆论监督,及时修正错误的公共决策,从而最大程度保障公共政策执行的公平性与有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公共政策在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应制定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以及践行的公共政策体系,建立公共政策评估体系,完善公共政策的执行路径以及监督机制,最大程度发挥公共政策对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巧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J].行政与法,2019(08):39-44.
  [2]包通拉嘎.浅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对策[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9):9-10.
  [3]王贵.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基于新时代视域[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11-15.
  [4]徐家金,尤红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报刊荟萃,2018(08):239-240.
  [5]陈金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方法论诠释[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7(04):19-27.
  (荐稿人:皇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推动国家的稳步发展,需加强文化建设的力度,从而使文化和经济相辅相成,保证实际工作的有序进行。而在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必不可少,需将文化强国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相互融合,使文化强国建设成为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同时也惠及人们的生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光添彩。全社会需要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强国建设方面的重要指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国面对世界现有格局的新时代提出来的新观念、新思想、新理论。从思想渊源来讲,它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传承了中华民族基因中“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观念。在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这一理论旗帜鲜明地倡导了正确的义利观、和平的发展观、共同参与的全球治理觀、平等互利的国际权力观。现实和未来的人类社会发展实践都将有力地证明,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可
摘要:高校思政教育时效性是我国近些年思政教育的热点话题,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能够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与时俱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需深度运用新媒体技术,提高思政教育的时效性,丰富教师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
摘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等实践活动,更好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的科学性和生命力。以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结合中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做出了开拓性的创新,并将该理论发展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这个新的历史方位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把文化自信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在新时代,发生了许多变化,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价值就在于帮助人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  关键词:新时代;文化自信;内涵;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
毛泽东人民监督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党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其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其科学运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具有深远的时代价值。发挥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