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健康校园的大学环境更新设计策略研究——以苏州大学本部校区为例

来源 :华中建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ilf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如何建设健康校园成为高校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其核心在于通过景观环境更新设计、持续提升健康支持性.该文基于健康校园的相关理论梳理,构建以“个体健康、环境健康和社会健康”为核心的健康校园更新设计框架.结合苏州大学本部校区展开实证研究和应用探讨,从“促进体力活动、健康功能融入、文化景观塑造、康复环境营造、智慧校园建设、社会共享融合”六方面探讨提升校园健康支持性的环境更新设计途径,系统诠释了健康校园的建设愿景.
其他文献
建筑创作的过程常常被视为一个“黑箱”,难以被清晰准确地理解.对于解读者而言,建筑师在其创作生涯中的突变,相比于其日常实践,往往能够更为明确地彰显其核心理念,从而成为破解“黑箱”的一把钥匙.该文将1984年作为关键时间节点,以美国建筑师斯蒂文·霍尔思想转折时期前后的实践作品为线索,研究其设计思想的转变与设计方法的建构.通过“类比建构站点”、“概念推动构成”、“形式融合感知”三个关键词,尝试揭示一条学习与反思霍尔作品的可能路径.
庭院经济作为某些地区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使之再度成为重要议题.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乡村院落,在发展庭院经济时,如何处理生产与生活的关系?以喀什地区佰什克然木乡为例,通过对10户院落进行测绘调研,分析乡村院落的空间现状,探讨“生产”与“生活”的空间关系:分析了少数民族特殊的庭院农业生产对生活空间的遮阳、调节微气候、景观作用,并提出强化二者互为因借的优化策略;从入口、路径、位置布局归纳分析了养殖生产与生活空间的关系类型,提出优化两区隔离的策略.以期为发展庭院经济的乡村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助力乡村振兴.
当下以人为本的建筑空间研究的立足点在于将空间理解为一种主客体结合的概念,而现代建筑空间的核心理论透明性是从西方立体主义绘画中的“浅空间”转译到建筑中的空间理论,但立体主义绘画的“浅空间”从本质上来看是与人脱离的客观空间,这决定了透明性的局限性.中国山水画中的“远”是一种主客体结合的空间思想,同时又包含有“形式的远”与“氛围的远”具体的空间方法,这决定了将其转译为建筑空间理论的问题针对性与当代性.该文梳理了中国山水画中“远”的空间思想和空间方法,并将其和建筑中的“空间纵深感”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中国山水画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