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90年代末,浙江遂昌县好川村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它们属于良渚文化晚期,距今4000年左右。该处遗址命名为“好川文化”,它的出现填补了浙西南浙闽赣三省交界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
在众多珍贵文物里,造型古朴、表面雕有古老纹饰的黑陶脱颖而出。它漆黑光亮,坯壁单薄,磕之脆响。独特的质地使黑陶充满了神秘感,大批手艺人开始着手研究其制造技艺,随之数十家黑陶工艺品厂在此诞生。为了揭开黑陶神秘的面纱,我与朋友结伴而行,欣然前往。
造型古怪唯黑陶
深秋时节,坐车沿乌溪江而上,江水清澈碧绿,两岸民居点点。随着车辆的前进,江面越来越窄,竹林不时出现在两岸的山头。渐渐地,房屋越来越密集,行人和车辆多了起来,我们到达了此行目的地——遂昌。
九龙工艺厂有个奇怪的规矩,每过一段时间会召集工人砸掉一批成品黑陶。因为个别黑陶在生产过程中会出现微小的“瑕疵”,形成消费者不易察觉的裂缝。为了避免瑕疵品损害遂昌黑陶的美誉度,厂里不惜花费本钱做出“牺牲”的决定。吕菊萍说:“按最低平均成本每个100元计算,每年砸掉的1000多个产品,至少价值10万元。”
从黑陶到炭陶
要尋黑陶,遂昌三墩国际陶艺村不能错过,那里有不少手艺人。陶艺村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房不过数十幢,人不过百余口。然而此处却集结了黑陶、炭陶、青瓷以及书画等高雅艺术,弥漫着浓厚的艺术气息。
村前,一条清亮的小溪自西向东,玉带般袅袅而去。村头村尾的桥墩,架在溪上,远观似虹,近看如弓。村人牵牛荷锄在桥上行走,倒映于水中,细波漾漾,像揉碎了的一幅农耕图,淡雅、恬静、悠闲。
桥是一道充满诗意的风景,令人起浪漫之思。
“你们有什么事吗?”在华艺黑陶厂的门口,一位30多岁的女人迎了出来。表明来意,她高兴地引着我们走进了工厂。进门的过道两旁摆满了木架子,上面晾着各种各样的坯体。工厂不大,空间除了大部分用于阴干坯体,有一间拉坯、修坯、揉泥共用,一间用于粘接工序,没看到烧成的房间,大概十几个人在作坊里工作。
这是浙江省民间艺术家、陶艺家汤建华的工作室,汤建华年纪不算小,但看起来依然年轻有活力。谈起自己的作品时,他言辞坦率,话语简洁。“我曾尝试用黑陶技艺烧制古琴,因而开始接触古琴文化,一发不可收拾。只可惜烧出来的琴都裂掉了,没有一件成品。”汤建华笑着摇摇头,称正在寻找失败原因,之后会继续尝试。在他的作品成列厅中,我们发现了一种茶具颜色发灰,没有黑陶光亮,表面有轻微的颗粒感,询问后才知这是汤建华自己设计开发的炭陶。
从小就生长在遂昌的汤建华很早就接触了黑陶的生产制作,为此还放弃了地毯图案设计工作。现在的黑陶作品大部分是用于书房摆件,结合雕刻镂空工艺,更像是艺术品。如当作器具使用还有诸多不足,由于黑陶烧制温度只有800多摄氏度,所以胎体瓷化程度低,导致遇水时间一长容易出现软化的现象,极大限制了黑陶的使用范围。
正是黑陶的这种局限性让汤建华期望能够改善烧制的流程和创新材料,同样又保持黑色陶器的质朴并能作为茶陶材料使用。遂昌满山的竹林和竹炭资源让其有了新想法,竹炭能不能与陶器结合起来呢?经过多次实验,汤建华把遂昌特产竹炭研磨成300目细竹炭粉,和当地的红粘土进行混合搭配,发明了全新的制作材料,成功烧制出了炭陶。
创新“远古”文化
听着汤建华出神入化的讲解,我们对黑陶和炭陶愈发充满兴趣。他爽快地应承道:“跟我去参观一下制作过程吧。”
回到一楼,靠近窗口的小伙子在一台拉坯机上修坯,坯体的泥料显深灰色,这就是红色黏土和细竹炭粉混合而成的炭陶泥料,颜色和紫砂的紫泥料非常相似,坯体修好之后还要在隔壁把一些其他部位粘接上去,然后阴干一段时间才能入窑烧成。只是像这种量产的产品,汤建华一般不参与制作,他只制作少量自己设计的陈设用品或客户定制的产品。
在阴干坯体的区域,搁置着汤建华烧制的炭陶作品,茶壶,茶杯,水杯之类,这些实用器产品占了他作坊大部分的产量和销量,“国内订单不少,这黑乎乎的东西已经逐渐被大家接受。”如今,汤建华作坊的炭陶主要销往附近的杭州和上海等几个大城市,而作为遂昌文化名片的黑陶,由于只供装饰陈设使用,工艺繁复,价格偏高,加上完全复制古代的样式难以融入现代生活,销量则低了许多。希望炭陶的成功能带给其他传统手工艺一些灵感。
在华艺黑陶厂待了一天,我们准备回县里了。汤建华说离这里不远的湖山有一个琴社,可以去那边看看。可惜琴社没找到,倒是领略了美丽宁静的湖光山色。失落的下一秒可能就是意外的惊喜,暂时停下来休整一下看看美景,体验当地乡村生活,也是寻访之旅的乐趣之一。
在众多珍贵文物里,造型古朴、表面雕有古老纹饰的黑陶脱颖而出。它漆黑光亮,坯壁单薄,磕之脆响。独特的质地使黑陶充满了神秘感,大批手艺人开始着手研究其制造技艺,随之数十家黑陶工艺品厂在此诞生。为了揭开黑陶神秘的面纱,我与朋友结伴而行,欣然前往。
造型古怪唯黑陶
深秋时节,坐车沿乌溪江而上,江水清澈碧绿,两岸民居点点。随着车辆的前进,江面越来越窄,竹林不时出现在两岸的山头。渐渐地,房屋越来越密集,行人和车辆多了起来,我们到达了此行目的地——遂昌。

九龙工艺厂有个奇怪的规矩,每过一段时间会召集工人砸掉一批成品黑陶。因为个别黑陶在生产过程中会出现微小的“瑕疵”,形成消费者不易察觉的裂缝。为了避免瑕疵品损害遂昌黑陶的美誉度,厂里不惜花费本钱做出“牺牲”的决定。吕菊萍说:“按最低平均成本每个100元计算,每年砸掉的1000多个产品,至少价值10万元。”
从黑陶到炭陶
要尋黑陶,遂昌三墩国际陶艺村不能错过,那里有不少手艺人。陶艺村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房不过数十幢,人不过百余口。然而此处却集结了黑陶、炭陶、青瓷以及书画等高雅艺术,弥漫着浓厚的艺术气息。
村前,一条清亮的小溪自西向东,玉带般袅袅而去。村头村尾的桥墩,架在溪上,远观似虹,近看如弓。村人牵牛荷锄在桥上行走,倒映于水中,细波漾漾,像揉碎了的一幅农耕图,淡雅、恬静、悠闲。

桥是一道充满诗意的风景,令人起浪漫之思。
“你们有什么事吗?”在华艺黑陶厂的门口,一位30多岁的女人迎了出来。表明来意,她高兴地引着我们走进了工厂。进门的过道两旁摆满了木架子,上面晾着各种各样的坯体。工厂不大,空间除了大部分用于阴干坯体,有一间拉坯、修坯、揉泥共用,一间用于粘接工序,没看到烧成的房间,大概十几个人在作坊里工作。
这是浙江省民间艺术家、陶艺家汤建华的工作室,汤建华年纪不算小,但看起来依然年轻有活力。谈起自己的作品时,他言辞坦率,话语简洁。“我曾尝试用黑陶技艺烧制古琴,因而开始接触古琴文化,一发不可收拾。只可惜烧出来的琴都裂掉了,没有一件成品。”汤建华笑着摇摇头,称正在寻找失败原因,之后会继续尝试。在他的作品成列厅中,我们发现了一种茶具颜色发灰,没有黑陶光亮,表面有轻微的颗粒感,询问后才知这是汤建华自己设计开发的炭陶。
从小就生长在遂昌的汤建华很早就接触了黑陶的生产制作,为此还放弃了地毯图案设计工作。现在的黑陶作品大部分是用于书房摆件,结合雕刻镂空工艺,更像是艺术品。如当作器具使用还有诸多不足,由于黑陶烧制温度只有800多摄氏度,所以胎体瓷化程度低,导致遇水时间一长容易出现软化的现象,极大限制了黑陶的使用范围。
正是黑陶的这种局限性让汤建华期望能够改善烧制的流程和创新材料,同样又保持黑色陶器的质朴并能作为茶陶材料使用。遂昌满山的竹林和竹炭资源让其有了新想法,竹炭能不能与陶器结合起来呢?经过多次实验,汤建华把遂昌特产竹炭研磨成300目细竹炭粉,和当地的红粘土进行混合搭配,发明了全新的制作材料,成功烧制出了炭陶。
创新“远古”文化
听着汤建华出神入化的讲解,我们对黑陶和炭陶愈发充满兴趣。他爽快地应承道:“跟我去参观一下制作过程吧。”
回到一楼,靠近窗口的小伙子在一台拉坯机上修坯,坯体的泥料显深灰色,这就是红色黏土和细竹炭粉混合而成的炭陶泥料,颜色和紫砂的紫泥料非常相似,坯体修好之后还要在隔壁把一些其他部位粘接上去,然后阴干一段时间才能入窑烧成。只是像这种量产的产品,汤建华一般不参与制作,他只制作少量自己设计的陈设用品或客户定制的产品。
在阴干坯体的区域,搁置着汤建华烧制的炭陶作品,茶壶,茶杯,水杯之类,这些实用器产品占了他作坊大部分的产量和销量,“国内订单不少,这黑乎乎的东西已经逐渐被大家接受。”如今,汤建华作坊的炭陶主要销往附近的杭州和上海等几个大城市,而作为遂昌文化名片的黑陶,由于只供装饰陈设使用,工艺繁复,价格偏高,加上完全复制古代的样式难以融入现代生活,销量则低了许多。希望炭陶的成功能带给其他传统手工艺一些灵感。
在华艺黑陶厂待了一天,我们准备回县里了。汤建华说离这里不远的湖山有一个琴社,可以去那边看看。可惜琴社没找到,倒是领略了美丽宁静的湖光山色。失落的下一秒可能就是意外的惊喜,暂时停下来休整一下看看美景,体验当地乡村生活,也是寻访之旅的乐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