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下的明清中国肖像画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an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肖像画在中西方绘画史中都各自占有不同的重要地位,借国内外相关画展的机缘,5 月经典栏目的主线定为“肖像画”。4 月28 日在民生现代美术馆闭幕的《中国的肖像画历程》,让我们想到融合了西方画法的中国明清肖像画,在中国肖像画的现代化演变进程中的重要性。
  “肖像画”这一绘画样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存在,但是一般称之为“传神”、“写照”或“写真”,列入人物画的范畴之下,属于中国最古老的画种之一。早在商周时代,我国就有了关于肖像画的记载。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肖像画”一词其实来源于西方。伴随着西学东渐,影响到中国的不仅仅是“肖像画”这一术语。
  明末清初,恰逢西欧向外扩张的大航海时代,中国与欧洲的交流又重新开始了。欧洲的西洋画,也在这个时候,通过传教士带入中国。中国传统的以线造型,散点透视的绘画原则,逐渐发生了改变。西洋绘画的明暗法、焦点透视,带来全新的审美经验、极大刺激和推动了中国绘画摆脱传统文人画掌控画坛的局面。这种改变,在肖像画方面体现得最大胆、最全面。
  墨骨式肖像画
  明朝末年,西洋画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推动了传统肖像画的发展。在民间形成了以中画为主,借鉴西画的墨骨式肖像画风。其中以明末清初的曾鲸(1568 年~ 1650 年)为代表。因为曾鲸字波臣,所以他的风格又
  称为“波臣式”。
  曾鲸非常注重对象面部特征的刻画和气质的生动表现,一改过去肖像画正襟危坐的构图模式,表现出对象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品位。同时受西洋画的影响,肖像画面部都有一定的凹凸感。这种表现手法,受到时人的喜爱,于是曾鲸得以经常与文人、士大夫往来,为当时一些知名人士绘制肖像,《王时敏小像》、《张卿子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王时敏小像》中,王时敏身着浅色衣衫,头戴冠巾手持拂尘,双腿盘在蒲团之上。此时的王时敏年仅25 岁,面貌清秀英俊,但却表现得十分文静自然,显示出高深的学养。画面中大片的留白,使观者的目光集中在人物的面容服饰上,更凸显出画中人的文雅之气。
  张卿子是当时杭州著名的医学家,同时诗文也名扬于世,人称“隐于医道之学者”。在曾鲸的画中,张卿子身着长袍朱履,一手轻捻美髯,一手宽袖下甩,左脚做缓步状,仪表儒雅神态安详,表现了人物在运动过程中的瞬间状态,画面上端留出大面积空白,将人物置于下半部,更加突出了“ 悠然天地间”的文人气质。
  曾鲸对张卿子的面容描绘采用了在线描的基础上着色的方法。首先用淡墨勾勒轮廓,然后层层着色晕染,用多层烘染的方法体现出面部的凹凸变化,使脸部产生了较强的体积感,尤其在对鼻子的塑造上,突出了人物鼻子的体积感,表现了张卿子高鼻子的特征。而对于服饰的表现则处于次要位置,他用利落的墨线进行勾勒,仅在衣褶等处罩染,这与传统的衣冠华丽、面貌庄严的肖像画有很大区别。更有意思的是,曾鲸对西洋透视的运用也很巧妙,在对张卿子耳朵的处理上,右耳完全显露,左耳稍稍露出,强调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化,体现出画面的空间感。
  以曾鲸为代表的波臣式肖像画风以传统为主,强调中国画用笔用墨的特点,坚持以墨线和墨晕为骨,在写实技法上加入了西洋画的一些表现手法,既符合了文人画以墨晕为主的清新淡雅,又利用外来艺术丰富了肖像画的表现技法,同时还满足了人们日渐改变的审美趣味,赋予本民族自己的“凹凸法”以新的内容,所以被称为“墨骨法”。他的画得到当时人们极高的评价,《海盐县志》中说曾鲸“开辟门庭,前无古人”。
  西洋式肖像画
  清朝初期,许多传教士开始进入宫廷任职,他们所带来的西洋绘画方法也开始在宫廷中流传。但是任何新鲜事物都有一个本地化的进程,西画也不例外。任职于宫廷的传教士在西洋画法的基础上,借鉴融合了中国传统画法,逐渐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西洋式肖像画风。其中技艺最突出的是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1688 年~ 1766 年)。
  在郎世宁绘制的帝后肖像画中,我们可以看到,面部的平光处理使欧洲传统肖像中对比鲜明的明暗效果不见了,但是油画特色依然存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西洋画”。
  《高宗帝后像》是乾隆元年(1736 年)郎世宁等人为乾隆皇帝和皇后、11 位妃嫔画的肖像,其中皇帝、皇后、令妃为郎世宁所画。画作为绢本着色,笔触细腻,描绘人物正面像。这些人物主要通过细致的服饰刻画来表现身份地位,神态则趋于一致。在高宗乾隆皇帝的面容上,郎世宁使用传统的毛笔工具,但是去掉了中国的勾
  线方法,几乎看不到面庞的轮廓线,仅在脸庞边缘处稍稍晕染,做出透视的明暗效果,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弱化了西洋的光影效果,避免了中国人非常忌讳的“阴阳脸”。人物的脸庞似乎柔和自然地融化在背景中。尤其引人注意的是乾隆皇帝的眼睛,柔和清亮,瞳孔清晰可见,眼睛中反射出的光点更是增添了神韵,极为写实。
  在表现人物的服饰方面,虽是使用绢本着色,但依稀可见油画的效果,明暗光影比较明显,高宗的黄色服饰微微闪着温润的光泽。衣服的皮毛领子用细线描绘,有绒绒的蓬松质感。郎世宁虽然不是西方的大师级人物,但他基本掌握了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绘画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到中国后又为了迎合宫廷喜好,学习了中国画的特点和方法,最终将二者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画风。
  折衷式肖像画
  随着传教士进入宫廷任职,清廷中一些画师得以直接接触西洋绘画,接受西洋画师的指点,逐渐形成了以焦秉贞为代表的中西结合的折衷式肖像画风。
  焦秉贞是天主教传教士汤若望的门徒,身兼宫廷画家和科学官吏二职,供职于钦天监,对于建立在数学物理研究基础之上的西方绘画,也较容易了解和接受。在他的绢本设色《历朝贤后故事图册》中,可以看出典型折衷式肖像画的特点。
  如其中的《葛覃亲采》,讲述的是勤俭仁厚的西周武王之母经常亲自采摘织布原料的故事。画面中,武王之母为当时典型的仕女形象,溜肩削背,形象柔弱,设色浓艳,宝蓝色的长衫点出主要人物的身份,与周围的浅色服饰的侍者区分开。在对人物的塑造上,依然按照传统的线条造型方法皴擦点染。但是画面严格按照透视原理将人物、树木、长台、圆拱、太湖石等物体安排在画面上,对人物树木和房屋的阴阳向背、斜正长短进行精准的度量。以焦点透视的方法,使观众的目光集中在宝蓝色的主体人物身上。同时又参照西洋画中的明暗阴影等关系进行了晕染,从视觉上给人一种真实的三维感觉。
  焦秉贞采用欧洲焦点透视的方法绘制景物,有别于中国细密的传统界画。以线造型的人物,置身于透视关系准确的环境中,造成一种神奇的视觉效果——中国传统画法和西洋画法在画面上直接对立、泾渭分明,表现出中国清朝宫廷画师折衷吸收运用西洋画法的特点。
  随着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开始了早期的西学东渐。相对于占据主流的山水花鸟画而言,明清的肖像画也毫不逊色。西洋画法和中国画法的结合,成为中国人物画由古典样式向现代样式变革的契机。明清时期肖像画家将焦点透视、明暗对比等西画方法大量运用在肖像画创作中,从而将东西方绘画融会贯通。(作者系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教师)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特征,主要包括养亲敬亲、珍爱生命、尊老爱幼、承志立身和移孝为忠等。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孝文化在维护社会稳定、增强社会凝聚力、协调人际关系上,曾经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时至今日,仍具有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稳定社会、强化经济发展后劲、培养个人道德情感、构建新型社会道德体系、提高人文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倡导尊老养老、培养人本意识等重要价值。  关键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