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实现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特定条件

来源 :大视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ya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现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特定条件是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思想的灵魂。其内涵是封建落后的东方社会,借助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世界市场,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积极地利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就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苦难,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有着巨大的理论意义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卡夫丁峡谷跨越 特定条件
  
  马克思最初认为,社会主义将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首先实现。经过对东方落后国家多年的研究,马克思逐渐形成了关于东方落后国家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思想,即跨越“卡夫丁
  峡谷”思想。
  
  一、特定条件的理论依据
  
  根据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并结合当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情况,预言无产阶级革命很快会在各西方国家发生,资本主义即将灭亡。但是在1781年巴黎公社革命失败以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都相应进入低潮状态。然而,东方落后国家矛盾空前激化状态令马克思又将他深邃的目光投向了俄国,投向了东方社会。通过对东方经济落后国家具体国情的研究,首先提出了俄国社会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马克思在1877年《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谈到俄国社会发展的方向时说:“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失去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1]P129并且还说:“假如俄国想要遵照西欧各国的先例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它就会和尘世间的其他民族一样地受那些铁面无情的规律的支配。”[1]P130在此,马克思初步表达了他的非资本主义道路的思想。并且,指示俄国革命者马上认识到并着手考虑这个问题,在1881年初,在给俄国民粹派女革命家查苏利奇的复信(二稿)中指出:“俄国是在全国广大范围内把土地公社占有制保存下来的欧洲唯一的国家,同时,又恰好生存在现代的历史环境中,处在文化较高的时代,和资本主义生产所统治的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俄国吸取这种生产方式的肯定成果,就有可能发展并改造它的农村公社的古代形式。”[1]P444马克思再次重申了他关于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见解,并要求俄国革命同志必须认真研究公有制式的农村公社的走向问题。马克思第一次向世人公开他们关于俄国社会选择非资本主义道路的主张,是在1882年1月22日,在《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序言中指出“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补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2]P251 可见,马克思晚年已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重新考察社会主义的历史起源、本质和发展道路问题,及时地揭示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东方国家能够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步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性。这一设想,不仅适用于俄国,也适用于其他资本主义以前的发展阶段的一切国家。这个问题,不仅是俄国的发展问题,更是整个东方落后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走向问题。
  跨越卡夫丁峡谷是社会形态的转换过程,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社会形态演化涉及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个要素。根据“五形态说”理论,社会形态演化趋势是依次进行的,在马克思的“跨越设想”中,社会形态的演化不必要根据“五形态说”依次进行,作为一个较低级的社会形态可以跨越相邻的高级社会形态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的跨越。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否可以实现跨越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生产力是一种既定的力量,不能由人任意选择,特定时期的活动方式和内容都是由继承以前生产力状况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是渐进的的过程,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五形态的生产力都是同一社会生产力链条上不可缺少的环节。否则,相邻两个发展环节中间就会出现生产力的裂缝,造成不连续状况。所以,对生产力来说,不能跨越,只能继承。而对于生产关系,则可用革命的方式,依照一定条件实现由旧的生产关系向新的生产关系的跨越。在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中,马克思反复强调,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这种跨越。接下来,我们就对特定条件问题进行探讨。
  
  二、特定条件的哲学内涵
  
  马克思对俄国实现跨越“卡夫丁峡谷”特定条件的论述,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俄国的“农业公社”是实现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逻辑起点,但是马克思强调“农业公社”的发展能否成功地实现跨越取决于具体的历史环境。农业公社所固有的公有制及公有制及所造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会使公社基础稳固;然而,房屋的私有、耕地的小块耕种和产品的私人占有又使个人获得发展,这种个人的发展又迫使公社向着私有的方向发展。马克思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初稿》中指出“农业公社的构成形式只能是下面两种情况之一:或者是它所包含的私有制因素战胜集体所有制因素,或者是后者战胜前者。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
  其次,马克思认为俄国的农业公社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外部环境是跨越成功的保证。因为俄国农民的劳动合作关系,适合大规模使用机器的天然地势和俄国政府的社会义务,是小土地经济过渡到合作经济的保证;俄国农业公社本身不仅是独立存在的,而且是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来。”[3]P435-36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村存在的危机,势必会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马克思说:“总之,资本主义制度正经历着危机,这种危机只能随着资本主义的消灭、现代社会回复到‘古代’类型的集体所有制和集体生产的最高形式而结束。”
  最后,跨越设想的实现不仅要求,俄国公社自身必须能够抵抗住一切不利于公社自身发展因素影响的同时,还必须以西欧无产阶级革命为条件。马克思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二稿》中指出,“威胁着俄国公社生命的不是历史的必然性,不是理论,而是国家的压迫,以及渗入公社内部的、也是由国家靠牺牲农民培养起来的资本家的剥削。”要想完成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就必须克服这些不利因素,所以“要挽救俄国公社,就必须有俄国革命”。与此同时,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序言中指出:假如俄国革命引发了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双方相互配合,互相呼应,俄国才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历史证明,马克思所设想的特定条件并未完全实现,俄国农村公社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命运也是中途夭折。可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前后十几年对俄国社会问题的分析研究中可以看出,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特定条件的哲学本质和思维方法,却是我们必须反思和学习的。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说:“如果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但是我要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1]P130因此,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实现的特定条件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具体的历史环境,“紧扣时代特点,提出利用一切有利因素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或尽可能地缩短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减轻这一阶段的痛苦。”
  这就使实现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特定条件具有了哲学的一般的性质。因而特定条的哲学内涵就是:处于落后状态的东方社会,要想不经历资本主义制度的苦难,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就必须根据自身的客观情况,借助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世界市场,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积极地利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才能完全、彻底地实现对资本主义的跨越。
  
  三、特定条件的时代价值
  
  1.理论意义
  马克思晚年实现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特定条件理论,是对其早期关于东方社会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马克思在早期关于东方社会的论述中,认为资产阶级借助世界市场的力量,在短期内不仅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巨大生产力,而且最终使东方成为了西方的附庸;东方社会的命运就是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逐渐地变成西方资产阶级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与此同时,资产阶级也在客观上帮助东方社会打破了旧有的封建落后的生产关系,为资本主义这种先进的生产关系确立提供了基础性的条件。对此,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已经使乡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正像它使乡村依赖于城市一样,它是野蛮的和半开化的国家依赖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依赖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依赖于西方。”
  然而,马克思晚年实现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特定条件理论,却认为封建落后的东方社会,借助在分工、物质交往驱动下形成的世界市场,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积极地利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就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造成的苦难,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特定条件下,东方在从属于西方这种必然的同时,可以根据客观情况,有效利用资产阶级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打破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不仅可以实现东方和西方并驾齐驱,甚至是东方超越西方。
  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们,正是在马克思晚年关于实现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特定条件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实现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特定条件理论,典型的代表就是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列宁对于马克思实现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特定条件理论的贡献和发展,主要体现在根据世界大环境和自身情况,在生产关系上实现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在生产力上允许资产阶级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中存在。毛泽东对于马克思实现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特定条件理论的贡献和发展,主要体现在则是根据我国的客观状况,指出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实现跨越中国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特定条件。邓小平对于马克思实现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特定条件理论的贡献和发展,主要体现在提出了我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后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是一种不完整、不彻底的社会主义。
  2.指导作用
  在历史发展的实际过程中,东方落后的社会实现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就必须紧紧抓住其特定条件,根据自身客观情况才能真正地、彻底地实现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践行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历史的轨迹,恰恰就证明了这一点。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关于社会的发展阶段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都创造性的运用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特定条件, 从俄国的经济文化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实际情况出发,重新审视以往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的建设战略构想和发展进程,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应该说: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是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进程规律的深刻把握的结果,是对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灵活运用和发展,是在总结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在经济文化上较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更为落后,但国际国内的矛盾又非常尖锐。在马克思“跨越”理论的特定条件指导下,中国经历新民主主义革命,跨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立以后,同样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实施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策略。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两步走”。对于马克思关于东方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设想,列宁、毛泽东只是将此设想实施了一半,即实现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跨越,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而此设想更重要的另一半,即将两种社会主义区别开来,按照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自身的要求来指导其建设,进而最后走向马恩讲的“资本主义后”的那种社会主义,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邓小平得以实现。?他纠正了“以及阶级斗争为纲”,“高度集中统一的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恢复了唯物主义的生产决定论,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科学的解释,最终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置于现实基础之上。这样,“把现实社会主义定位在市场经济这一漫长卡夫丁峡谷的起点阶段,指出了一条现实社会主义真正要跨越的卡夫丁峡谷。”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王金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再思考[J].烟台大学学报.2002(1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5]徐罗卿.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成功接力[J].广西社会科学.2003(6) .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