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常常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比作长河,其本意是说明社会进程的承前启后与连绵不断。在一种多元的文化背景中,中西两种文化的碰撞是必然的。但我从不认为西方文化真正冲击了中国文化,更没有感到中国画如不走向“现代”就有被淘汰的危机。面对西方各种艺术思潮的影响,中国画并没有自愧不如,而是以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最广泛的人文基础兼收并蓄,在各种文化的夹缝中间顽强地寻找自己的出路。当然,我们的画家和理论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对接作为思考与创作的目标,也无疑将对本土艺术的延续和发展带来很大益处。

人类的历史和文化就是在这种既要面对现实又要超越现实的矛盾现象中,构成它巍峨壮观的历史画卷的。说到传统中国画的变革,我们总会不约而同地将目光集中到近百年的中国绘画史上。对于近百年的中国画革新,我们并不能持完全否定态度,但由于历史的偏见和因此而产生的负面影响所造成民族绘画的衰退,我们却不能不引以为训。一方面,传统的失落使我们彷徨无助,在学术思想上缺乏重心,既想超越而又无能为力;另一方面,我们对西方文化只是一知半解,不熟悉其背景和艺术发展的前因后果,只能生吞活剥地将西方的某些艺术观念生硬地接受。由于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没有真正做到自省和自立,常常以反传统的面貌出现,以文化激进主义的方式对传统的中国画进行轮番打击,同时又不能以理性的态度和民主的方法来调解急躁心理,致使东西方两种艺术观念在极度对立中度过了一百年。
什么是传统?说白了就是人们看惯了便是传统。过去是现在的传统,今天又是明天的传统。艺术上的新与美是对立的统一。新只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而美是永恒的。任何艺术的创新都不可能是全新,它总是或多或少地包含着旧的东西。它总是亦旧亦新,常古常新,这就是人们之所以能接受艺术作品的首要条件,也是传统与创新的全部意义。我们过去总是将保守与革新对立起来,其实“保守”并不一定是贬义词。我们有些东西是需要“保守”的,比如中国画的“线”、笔墨造型“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传统精华都要守住。但也有需要变革的,毕加索也好,齐白石也好,都是通过对传统规范的重新组合、改变才获得个人风格的。那种单靠灵感和精神内涵的推动来解决绘画自身问题的想法只不过是一种妄想。
其实中国绘画的传统应该是一个面,一个硕大无比、纵横交错的广阔空间。传统中各种文化的交织,不同审美层次的错落,这就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特色,是在多种文化的不断交汇中形成的,因此,它最具有融会贯通的能力。长期以来,只要一谈到中国画,有些人总是把文人画作为它的源流,并将所有的着眼点都集中在它身上,成也是它,败也是它,这难免失之偏狭。文人画只不过是中国绘画传统中的一部分。即使是文人画,它也包含着传统文化的支撑。因此,我们在对传统的认识上,同样需要开阔眼界,要从美学上去领悟它,从精神境界上去贴近它,在老祖宗那里重新找回灵感和智慧,从而与时代进行更好地对话。
今天,我们要重新确立对本土文化传统研究的基本观念。应该说,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精华和糟粕,任何民族的现代化都不能摆脱传统文化的根基。我不赞成将中国画的所谓衰落归因于传统文化某些因素的文化宿命论观点,也不同意将所有古代大师都捧到至高无上的宝座这样一种复古倾向。对中国传统绘画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都是不科学的,都不能解决中国画的出路问题。我们应该冷静地面对中国画现状,寻找新的道路。
历史的文化成果看似古老,但他们永远也脱离不了传统的制约。当然东西方绘画的发展各不相同,我们中国绘画往往是以“渐变”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艺术历程,而西方习惯以“突变”的方式来发展自己的艺术。但不论是渐变还是突变,都不能采取“断裂”的方式去追求自由。因此,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是油画还是中国画,它都需要一种文化的底蕴。我想,今后中国画的发展必定是多元的,但不管你走哪条路,都离不开传统的大系。但这绝不是让我们回到传统的老路,中国画很古老,但又很年轻,它永远需要新知识灌溉与补充而求其不断成熟。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与时俱进”吧。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



人类的历史和文化就是在这种既要面对现实又要超越现实的矛盾现象中,构成它巍峨壮观的历史画卷的。说到传统中国画的变革,我们总会不约而同地将目光集中到近百年的中国绘画史上。对于近百年的中国画革新,我们并不能持完全否定态度,但由于历史的偏见和因此而产生的负面影响所造成民族绘画的衰退,我们却不能不引以为训。一方面,传统的失落使我们彷徨无助,在学术思想上缺乏重心,既想超越而又无能为力;另一方面,我们对西方文化只是一知半解,不熟悉其背景和艺术发展的前因后果,只能生吞活剥地将西方的某些艺术观念生硬地接受。由于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没有真正做到自省和自立,常常以反传统的面貌出现,以文化激进主义的方式对传统的中国画进行轮番打击,同时又不能以理性的态度和民主的方法来调解急躁心理,致使东西方两种艺术观念在极度对立中度过了一百年。
什么是传统?说白了就是人们看惯了便是传统。过去是现在的传统,今天又是明天的传统。艺术上的新与美是对立的统一。新只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而美是永恒的。任何艺术的创新都不可能是全新,它总是或多或少地包含着旧的东西。它总是亦旧亦新,常古常新,这就是人们之所以能接受艺术作品的首要条件,也是传统与创新的全部意义。我们过去总是将保守与革新对立起来,其实“保守”并不一定是贬义词。我们有些东西是需要“保守”的,比如中国画的“线”、笔墨造型“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传统精华都要守住。但也有需要变革的,毕加索也好,齐白石也好,都是通过对传统规范的重新组合、改变才获得个人风格的。那种单靠灵感和精神内涵的推动来解决绘画自身问题的想法只不过是一种妄想。
其实中国绘画的传统应该是一个面,一个硕大无比、纵横交错的广阔空间。传统中各种文化的交织,不同审美层次的错落,这就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特色,是在多种文化的不断交汇中形成的,因此,它最具有融会贯通的能力。长期以来,只要一谈到中国画,有些人总是把文人画作为它的源流,并将所有的着眼点都集中在它身上,成也是它,败也是它,这难免失之偏狭。文人画只不过是中国绘画传统中的一部分。即使是文人画,它也包含着传统文化的支撑。因此,我们在对传统的认识上,同样需要开阔眼界,要从美学上去领悟它,从精神境界上去贴近它,在老祖宗那里重新找回灵感和智慧,从而与时代进行更好地对话。
今天,我们要重新确立对本土文化传统研究的基本观念。应该说,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精华和糟粕,任何民族的现代化都不能摆脱传统文化的根基。我不赞成将中国画的所谓衰落归因于传统文化某些因素的文化宿命论观点,也不同意将所有古代大师都捧到至高无上的宝座这样一种复古倾向。对中国传统绘画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都是不科学的,都不能解决中国画的出路问题。我们应该冷静地面对中国画现状,寻找新的道路。
历史的文化成果看似古老,但他们永远也脱离不了传统的制约。当然东西方绘画的发展各不相同,我们中国绘画往往是以“渐变”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艺术历程,而西方习惯以“突变”的方式来发展自己的艺术。但不论是渐变还是突变,都不能采取“断裂”的方式去追求自由。因此,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是油画还是中国画,它都需要一种文化的底蕴。我想,今后中国画的发展必定是多元的,但不管你走哪条路,都离不开传统的大系。但这绝不是让我们回到传统的老路,中国画很古老,但又很年轻,它永远需要新知识灌溉与补充而求其不断成熟。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与时俱进”吧。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

